李灿的个人资料

李灿院士。李灿,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60 65438+10月,出生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65438至0980,张掖师范学院(现河西学院)本科毕业,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毕业。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Academy of humans and Natural Sciences)外籍院士,这是首位由中国化学家当选的外籍院士(该院现有院士200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约40人,主要来自35个欧洲国家,目前欧洲以外的外籍院士约80人。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已有两名科学家当选为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学术兼职主任李灿院士;侯建国会长向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灿(右)颁发聘书;《中国科学B》、《化学进展》、《中国催化杂志》等9种国内期刊的编辑;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副主席;皇家化学学会会员;;“2002/2003年,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被聘为外聘教授;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14高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催化杂志》、《分子催化杂志A》、《化学:亚洲杂志》和《来自亚洲的催化调查》等7种国外国际杂志的编辑;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化学通讯》副主编(自2010)《化学通讯》主编Robert D. Eagling受邀担任杂志副主编,具体负责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和光谱学[1]。李灿院士。科研领域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东京工业大学国际催化协会会长Michel Che为联合培养的理学博士。先后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里海大学担任博士后和短期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对稀土氧化铈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分子离子氧物种及其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进行了表征。观察了甲烷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吸附状态和结构畸变。研制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紫外* *振动拉曼光谱仪,解决了拉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时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问题,建立了识别分子筛骨架中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 *振动拉曼方法。合成了含有高度隔离的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将非均相催化剂如Sharpless和Mn(Salen)引入到纳米多孔材料中,得到可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非均相手性催化剂。培养了4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李灿院士。论文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正式论文近3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国际爱思唯尔科学B.V系列论文集主编。国内申请发明专利35项(授权12)。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200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13国际催化大会(2100人)上做了60分钟的专题报告。李灿院士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和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荣获“国际催化奖”(每四年一人)(2004年);2005年获何李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自1998起任国际催化学会董事会成员,2004年当选在巴黎召开的13国际催化大会副主席,获得国际催化奖(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做出突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科学家)。在14会议上,李灿被提升为主席,这是国际催化理事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和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担任主席。培养(包括与他人合作)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4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