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军如何破解5500吨级护卫舰
基本功能是大型舰队周围的巡逻“看门狗”。一战和二战期间,所谓驱逐舰的满载吨位一般是1500吨,而护卫舰的吨位更低,一般在1000吨以下。
二战后,驱逐舰已经逐渐名不副实,因为吨位普遍越来越大。1980年代以后,出现了吨位超过9000吨的宙斯盾驱逐舰,其吨位和战斗力已经大大超越早期的轻巡洋舰。与此同时,常规的万吨级巡洋舰越来越少,巡洋舰和战列舰逐渐成为现代海军中“稀缺”甚至“灭绝”的舰艇。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反舰导弹的出现,使数百吨的导弹艇可以携带多枚重型反舰导弹,可以从数十甚至数百海里外发动远程反舰攻击。这些早期反舰导弹的弹头相当巨大。一旦被击中,综合破坏性甚至强于过去406毫米口径的炮弹直接命中。一艘小吨位的导弹艇可以携带四至八枚大型反舰导弹。
如果没有电磁干扰和硬拦截,那么4枚重型反舰导弹对抗数十海里外舰船目标的综合打击效率,甚至强于二战时期战列舰发射数百发重炮炮弹。因为无制导舰炮齐射100次,未必能一枪命中;但如果连续发射4枚重型反舰导弹,绝对保证命中2枚以上。
还有一点,飞机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多数所谓的“海战”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舰载航空兵或陆基航空兵在海空之间提前决定胜负。如果没有海上空战能力和综合的防空、反舰、反导能力,仅仅依靠水面舰队是不可能打赢现代海战的。
所以反舰导弹的大规模普及,空战结果决定海战胜负的现象,使得当年万吨级以上的巡洋舰、战列舰在现代海战中越来越不合适。于是,驱逐舰的吨位越来越大,宙斯盾驱逐舰逐渐取代了巡洋舰和战列舰,“驱逐”一词有了新的理解。
由于驱逐舰被放大了几倍,过去完全不入流的护卫舰吨位也开始越来越大。到21世纪,大国建造的护卫舰很少有低于4000吨的。欧洲一些富裕国家的海军,其实已经开始热衷于建造5000吨以上的大型护卫舰,搭载中型相控阵雷达。
于是,大型护卫舰和驱逐舰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当代很多常规驱逐舰只是从6500吨到7000吨起步。
如果大型护卫舰的满载吨位接近6000吨,那么在基本吨位和功能设置上,两者之间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重叠。这种情况可能是一些小而精的海军刻意追求的,但对于世界级大国海军来说,如果也是如此,未必是好现象。
由于大国海军装备的驱逐舰总数比小型高精尖海军多,如果新一代驱逐舰和大型护卫舰的定位过于重叠和模糊,有限的军事资源将无法发挥相应的最大战斗力。比如一艘主力宙斯盾驱逐舰的综合造价是10 B,那么支撑它的大型护卫舰单艘造价最多不能超过3亿美元,甚至控制在2亿美元以上才是最合理的。
这样,一艘主力宙斯盾驱逐舰同样的成本可以获得三艘或四艘大型护卫舰,三艘大型护卫舰的部署范围和综合作战能力甚至会明显强于1主力宙斯盾驱逐舰。对于新型大型护卫舰,在造价上限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寻求性价比更好的关键系统。
比如双面旋转相控阵的全价只有四个固定大盾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但其综合性能可以达到四个固定大盾的70%,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用1主盾的成本生产三到四艘大型护卫舰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大国海军不需要像小而精的海军一样,用数量有限的大型护卫舰“冒充”一类主力舰;要像主力宙斯盾一样,在防空、反潜、反舰性能上无所不用其极。大国海军的大型护卫舰可以追求更强的特殊性能,比如以全电推进的低噪声特性专注于深海反潜能力。
从以上两点来看,超级大国星座级新型护卫舰的规划设计可以算是彻底失败的反面教材。因为它的全吨位已经超过7000吨,这么大的吨位连球鼻艏声纳都没有,单舰最终造价很可能超过30亿刀。这个价格足够其他大国生产15新型5500吨级护卫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