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日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为新邮箱规划日历功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一些小想法。

日历解决了什么问题?在特定的日子锚定一些时间属性强的交易,用时间的观点来查看和提醒自己。

为什么身边用日历的人不多?因为我们的生活数字化还不够。如果O2O和物联网能走得更远,所有的人和物都可以数字化连接,无论是订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在餐厅吃饭、送货上门、朋友聚会还是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以结构化的形式连接到我们的智能设备上。这时候,日历就是你的行动指南,是你的私人秘书。

这个过程会比预想的要快。毕竟在短时间内,人们已经开始接受通过手机地图将事件和地点联系起来,将大脑从导航中解放出来。接下来就是完成事件和时间的连接,把大脑从时间管理中解放出来。

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用谷歌日历来管理自己的日程,但是日历其实只是GTD的一种方式,包括Todolist,也就是任务管理。

可以发现两者差别很大。我想过把它们结合起来,但是我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反而会让产品变得更加复杂。

进度的关键在于时间的锚定。日历基于时间,用于管理日程。Todolist是一个基于完成的属性,用于管理任务。

会议

采访

赶飞机、火车

观看表演和比赛。

课程和培训

约会晚餐

朋友的生日

看电视节目和新闻发布会。

……

以上场景往往涉及到具体的时间点。通过日历,我们可以把事件和时间联系起来,本质是用数字的方式把我们自己和事件联系起来。

为什么要连接?

因为事情多,需要减轻大脑的负担,用便携设备帮助我们管理日程,完成查看和提醒。

我们的日历事件会来自各个方面,比如口头、海报、邮件、电视、网站、会议、短信、大脑等。现有的日历工具不能快速方便地将从这些不同渠道获得的事件信息添加到时间线上。

虽然时间表是由时间锚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时间的调整。比如中午和朋友的约会,很有可能因为早上的一个即兴会议而延迟甚至搁浅;由于天气原因,表演或比赛可能会延期或取消。尤其是对于一些日程排得满满的人来说,一个事件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后续的连锁反应。

通过观察日历的使用可以发现,一个日历事件的生命周期不外乎包括建立、查看、提醒三个部分。围绕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好的日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谷歌日历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太复杂了。相比之下,QQ日历更为简洁,初始的简洁编辑模式和完整模式的区分也满足了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查看完整视图中的活动安排,包括日、周和月。

一个活动往往涉及到很多人,所以领导者完成事件属性的输入,通过邀请,其他参与者可以通过点击加入到自己日历中的活动中,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建立日历事件的成本。

生活中,我们会关注很多系列事件,比如女朋友的经期、假期安排、电视节目、体育比赛、星座运势、新闻发布会、天气、课程等。这一系列事件具有开放性、事件数量多、剪辑复杂、关注人数多的特点,所以众包会是更好的选择。有闲暇时间整理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和维护特定的日历事件列表,并在公共平台上分享该列表。需要的人可以直接订阅完成一整套事件的添加,同时可以获得作者的动态更新同步。

覆盖所有终端的小插件可以帮助用户在从各种渠道获取事件信息时完成新的创作,比如浏览器插件、邮箱插件、移动客户端等等。同时,每个终端的操作可以通过云端同步到所有终端,随时查看和提醒,保证在各种场景下不遗漏事件。

通过电子邮件、网页等获取的活动信息。可以将原地址和链接与事件的笔记关联起来,使日历成为相关事务和材料的索引。

日历承载着时间属性很强的事务,而这些往往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务,所以日历构成了一个GTD系统的骨架。然后,在骨架上做Todolist,做弹性待办清单。

前面我们提到了大量的活动列表,包括信息、活动、兴趣。有了事件列表,可以聚集一群具有相似兴趣的人。比如同样关注足球的人会关注欧联杯的榜单。比如关注星座的人,会对每日运势感兴趣。

通过日历的事件内容、时间、地点,可以将同一时空的人匹配在一起。比如在同一个地方参加同一个面试的人,可以通过日历联系在一起,比如同一架飞机、火车等等。甚至线下的活动也可以在线上日历平台发起,参与者可以添加到自己的日历中完成参与。市面上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比如UpTo,Sunrise等等。

你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吗?如果你善用日历,你过去的经历会被准确而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比如你和谁吃了几次饭,在哪里;比如记者过去的采访经历,采访对象。有了这个时间线,你就可以组织你的生活数据库,不会遗漏任何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