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资料
戴望舒(1905-1950)和1932《现代》创刊,他发表了许多关于它们的著作和译著。出版的诗集有《我的记忆》(1929)、《王叔草》(1933)、《王澍诗集》(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集全集》(1937)。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出生于3月5日,1905,就读于皮市巷文综学校。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与施蛰存(也是杭城人)、杜衡一起创办了《花圈寻访》,翻译了魏尔伦的诗。他翻译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65438-0925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语,开始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1932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去香港,编辑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囚禁,次年春天被救出监狱。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教书。1949年6月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信息局任编译员,1950年病逝。诗集有《我的记忆》、《王叔草》、《王叔诗》、《灾年》。
戴望舒(1905 . 3 . 5——1950 . 2 . 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狗。笔名艾安夫、蒋思等。浙江省杭州县(今余杭市)人,南京人(生于杭州县)。他的笔名来源于屈原的《离骚》:“前有王澍为先锋,后有费廉为部属。”意思是屈原在天上漫游,在地下寻找,坐在一辆由龙马拉着的车上,月神王殊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风神费琏。王澍是神话传说中驱赶月亮的神。她美丽,温柔,纯洁,优雅。
个人简历
1923年秋,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转到奥罗拉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他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了《花圈荀刊》,发表了《含泪出门》这首诗。1928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一起创办文学工作室。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雨巷》,受到叶圣陶的极力推荐,一时成为佳作。
1932加入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部。165438+10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但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上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翻译外文作品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比利时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研究了许多西班牙作家的小说集。1935年春天,他在法国和西班牙参加了一些反法西斯示威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启程回国。1936年6月,她嫁给了穆时英的妹妹穆李娟。
从1936年到10年,戴望舒、卞、孙大雨、梁、冯至等人创办的《新诗》月刊,是中国现代诗歌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7月停刊1937,* * *出版10期,是新月派诗人和现代派诗人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移居香港,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杂志。1938年春,编辑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和艾青编辑的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国文艺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信息局法律司负责人,从事编纂工作。1950 45岁在北京去世。安葬在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写着茅盾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精通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翻译工作。他是把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
代表作
雨巷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还有追梦人、单恋人、烦恼人等等。1923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语,次年在该校学习法律。他创办了花圈、文学工作坊、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花圈荀刊》上发表诗歌,以及处女作《含泪出门》。65438年至0928年的《雨巷》诗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被授予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了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维兰德和中国李金发的明显影响。
1929发表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现代》杂志创刊于1932,在杂志上发表了很多作品和翻译。同年6月165438+10月去法国。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继续从事翻译活动。1933出版诗集《王叔草》。这个阶段的诗歌数量众多,在艺术上也比较成熟,在创作上最具代表性,所以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
1935从法国回来。1937,王澍诗集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继续翻译,5月1938去香港。与许地山等人一起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分会,担任理事。其间,他还编辑了《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香港被日军占领后,以反日罪名被捕,入狱数月,健康大受损害。抗战开始后,作品从生活、意境到艺术风格都发生了积极明朗的变化。
1941写的《监狱里的墙》和后来的《我用破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忠诚。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被收入《灾难的岁月》,出版于1948。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在上海师范学院任教。1948年,他又去了香港,1949年,他搬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然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戴望舒全集》出版。诗歌主要有《我的记忆》、《王叔草》、《王叔草的诗》、《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的诗》等几十种译本。他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前者如晚唐的文、李商隐,后者如、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诗歌内容上,他注重诗歌的完整和清晰,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个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江年,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李娟,第二任妻子是杨静。
参考资料:
/xiandai author 17a 9104-05ba-40e 0-a5a b-ce 63 ba 323 e 87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