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水运仪台的主体结构是怎样的?
宋代制造的水运仪台,是北宋天文学家苏颂、韩公廉等人于公元1088年至1090年在开封建造的。高约12米,宽约7米,分为三层。上层放置一个浑天仪,用来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位置。为了便于观测,上面覆盖着九块可移动的屋面板,与现代天文台上可以开合的球形平台屋顶功能相同。在中层,在球形天体的恒星位置放一个象仪,象仪是一个球体;有一种机械装置,可以使星座图由东向西旋转,与天体的视运动相一致,使球形星座的位置与天象相一致。下层有木亭,共分五层。每层都有一扇门,到了某个时刻,就会有木头人出来敲报时。在木制亭子的后面,有一个漏水的水壶和一个机械系统。漏水的水壶可以使水上升,转动轮子,使整个仪器一步一步地移动。极为巧妙,让人感叹。
这个水力天文台的动力装置相当于现代望远镜上的时钟机构,可以让天空中运行的恒星保持在视野中。这是一项远早于欧洲同类设备的发明。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670年,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胡克才首次提出制作自调时钟旋转望远镜。在望远镜的焦距逐渐缩短并且可以使用精确的赤道装置之前,这一建议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