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庆祝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根据中国古代历法,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称为“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在中秋节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的满月象征着团圆,所以也被称为“团圆节”。
从季节上讲,中秋节是“秋收节”,夏播春播的粮食要在秋天收获。古代人在这个季节喝酒跳舞,欢庆丰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月落黄昏”,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朝,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仪式。
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在中秋节赏月,但尚未形成习俗。在唐朝,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欧阳湛在《长安戏月诗序》中说:“八月在秋,季始于孟,十五在夜,月中。吉之大道,寒暑连,月数圆。“唐朝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唐代中秋节的拜月
中秋节的起源与唐代玄宗访月宫的浪漫传说密切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在宫中拜月时,效法道士做法,将拐杖化为空中银桥,踏入月宫。然而,当他看到门楼上的匾上写着“寒清虚府”时,门口高大的桂花树下,大白兔正在上药,宫中的仙女们正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回来后,命人把他偷偷记下的舞曲整理出来,命名为《彩羽》。月宫之所以叫“广寒宫”,也与这个传说有关。
赏月之后,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民间象征。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是庆祝军队胜利的食物。在唐高祖统治时期,李靖将军征服了匈奴,并于8月15日凯旋而归。当时做生意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献糕点。拿着华丽的蛋糕盒,拿出圆圆的蛋糕,对着天上的明月笑着说:“我们应该用胡饼邀请蟾蜍。”之后,我和大臣们一起分享蛋糕,一起品尝。从此,我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当时,一个大家庭通常在中秋节安排一个大香案拜月,有各种各样的供品,如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西瓜被专门切成莲花形状的供品。
“团圆”始于北宋的中秋节
“中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南宋吴所作的《梦》中:“八月十五日中秋,正半,故称“中秋”。
到了宋代,除了继承唐代妇女中秋节的习俗外,还有一项更为别致的活动“玩月”。北宋孟渊《东京梦》曰:“中秋之夜,贵家饰台,民争酒楼戏月。”当时,皇室还举行了“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睡,连小孩子都不会睡。“孩子们晚上玩。至于夜市,至于熟悉。”
南宋时期,“戏月”热闹多于疯狂。吴曾详细记述临安中秋之夜:“此际,金风沁人心脾,玉露清凉,桂花飘香,银蟾满盈,皇孙富贵,皆登危楼,戏于轩中,或开广阁,宴席罗列,竖琴铿锵,酒歌欢唱,以使夕乐。”哪怕是带凉席的房子,也是一个小平台,安排家庭聚餐,组织孩子过节打赏。这一夜,我在街上买卖,直到五鼓,在月亮上和游客玩耍,在城市里跳舞,永不落幕。"
宋朝对中秋节最大的贡献就是赋予了中秋节“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其起源应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把对中秋的理解诠释得淋漓尽致。
月饼诞生于南宋。
月饼的起源,传说源于唐朝土耳其人的胜利,一位西域商人向胡兵道贺。唐高祖感叹道“胡兵应该被邀请去蛤蟆”。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汉代胡兵进入中原,类似于今天的南安。唐高祖刚才说胡兵的圈子类似月亮,跟月饼没关系。
其实“月饼”一词到南宋才产生,只是城里有卖,与中秋节无关,大概是蒸的。这是南宋《武林外传》一书中记载的。而且蒸月饼还在山东、河南等地流通。“月饼”一词,在南宋吴的《梦》一书中已有使用。但直到明代,西湖游览中才有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澄在《游西湖笔记》中写道:“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人们以月饼为团圆的象征。”明代历史学家沈邦在《万部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面饼大小不一。蛋糕里面是水果,名字不一样。有一个蛋糕价值几百块钱。”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用于月亮的月饼“从底部到顶部直径超过英尺,重两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