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文学概论》中名词的一般定义有哪些?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是人类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则、类别和标准的研究。

4.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概念、范畴和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和评论个别作家和作品。

5.文学史:是研究主流文学,清理和描述文学的演变,探讨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6.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创立的。

7.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为土壤,培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们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论的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

8.当代性:要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我们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科学、信息论等。

9.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10.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们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大自然的丰富性所改造。

1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者、世界、作品和读者。

12.文学活动的对话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的中心,作者、世界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主体之间有几对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的他者、自我与先验的他者、自我与潜在的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一方面是客体的主观化。正是在主体的客观化和客体的主观化的互动过程中,文学独特的社会和审美本质属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3.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论地位并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森,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部世界和作者。

14.劳动论:文学起源的主要理论之一,以劳动为文学的起点。劳动为文学活动提供了前提,它创造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它制约着早期文学的形式。

15.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指文学的进程、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方向。这种不平衡有两个典型的表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在生产发展比较低的阶段才能繁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16.文学的意义:简而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意义是变化发展的。

17.话语:话语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与社会权利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特定的言语方式。它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特定言语行为,即特定社会语境中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进行的某种交流活动。

18.话语意蕴:指文学活动的深刻语言和意义,表明文学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9.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审美表达。它的集中形式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它不是美学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达过程中,美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渗透和感染。

20.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的审美意识形态。

21.主导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该是单调的、概念化的、公式化的,而是主导的、多样的。

2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人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企业家和建设者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审美理想。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内心世界丰富的新文学人。

2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百花齐放方针。发展和繁荣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基本政策。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科学流派可以自由争论。

推陈出新: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对其进行整理、辨析、思考、分析、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进行艺术创新和改造。

人民性:作家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有意识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和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充实自己,服务人民。

2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物质而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的观念性活动。

27.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将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活动一起纳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28.文学创作的对象:文学创作的主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然论”,认为文学的主体是地理位置和人以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原指客观自然,后指社会生活。另一个是“情感”的对象。人们认为文学的对象是人的心灵和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对象。

29.文学创作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30.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主观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选择客体,加工客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情感体验,将自我意识和情感客观化,即客体是“主观的”,在观念中创造出一个由客体衍生出来的审美意象。

31.文学创作主体的对象化:从客体的选择到主体重塑的全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受客体的规范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规范和制约,甚至客体在创作过程中也会改变主体原有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

32.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是研究文学创作过程的第一点。文学素材是指一个作家自出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接受或无意地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来说醋味不足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是作家对外部事物、事件、现象的突然投射,由内部积累的材料触发,与主体因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倾向和显性兴奋中枢相联系。

34.创作动机:驱使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35.意境:作家在素材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一定创作动机的驱使下,通过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意境方式孕育出完整生动的意象序列和中心思想,是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36.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知发生跳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式是思维中围绕一个主题线索的突然顿悟。她的到来的突出特点是出乎意料,稍纵即逝,不及时捕捉很难再现。

37.直觉:原意指的是视线和外貌。它是通过省略推理过程,对事物内幕或本质的直接理解和揭示。

38.综合:围绕某一中心思想,对许多具有心智功能的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能体现自身意图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39.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处理方法为其服务,使之清晰、明了、有特色。

40.简化:指作家的思维方式,刻意少说,省略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形象的大致轮廓和内在本质。

41.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违反常规力量的形象。

42.陌生化:诗意的作家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这个东西,只好用异样的眼光,如实地描写,以打消“误读反应”,让读者产生新鲜感。

43.瞬间性(Instantaneity):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受外界刺激或内在冲动的影响,迅速创造出一部作品的情境,特点是趁热打铁。

44.推敲:是指写作者在语言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用词和语序,以准确、恰当地将形象或思想具体化。

45.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设情境中的主观感悟和诗意创造,从而把握社会生活的内涵,尤其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体现了作家的理解和感悟。

46.艺术概括: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主体的审美价值进行主动介入,对有特色的事物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和相当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的方法,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

47.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要求。作为某种价值取向,它隐含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需求和态度,以及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8.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关系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命运和幸福。

49.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和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和呈现成为艺术文本的存在形式,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以上是根据童庆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第二、第三部分课后的基本概念。

以下是老师讲的要点。当然是目前为止学的课程。

1文学

文学是语言艺术,是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也是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构成。它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当然,文学的意义是变化发展的。

2.文学艺术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的学科,以解释文学的基本规律和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两种分类:

第一,文学理论和文学理论史是关于一般规律的讨论;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是对个别具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解读、分析、评价的特殊规律的探讨。

第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对文学共时性研究的横向考察;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是一种历时性研究的纵向追溯。

3.话语

话语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进行交际的一种特定言语行为,即说话者和接受者在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进行的一定的交际活动,包括说话者、接受者、文本、交际、语境等要素。

4、话语暗示

话语意蕴是指文学活动的深刻意蕴(语言和文字在意义上是含蓄而深刻的)和深刻回味(有限包含无限;语言和意义的处境表明,作为社会化和实践的文学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此外,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具有话语意蕴的属性。其次,在更具体的层面上,为阅读而创作的具体文本具有话语积累的属性。

话语的典型形式(文本的两种典型修辞形式)

1)寓意:有限的词暗示或包含无限的意义→小词储存大词。

2)歧义:一个看似意义单一、确定的话语,却包含着多重不确定的意义→一个汉语生出多个。

(歧义又称歧义、歧义、多义)

5.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交织的审美表现,其集中表现形式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它不是美学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达过程中,美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渗透和感染。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有三大表现:无功利与功利(目的)、形象与理智(手段)、情感与认知(态度)。

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而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进一步丰富自身本质力量的场所。

所以人与自然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人的生命同时属于自然,也有超越自然的一面。

7.精神生产

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信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念活动。

8.物质生产

人类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而对自然进行的物质改造。

9.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统一,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三大资质(特点):

整体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的社会生活;作家经历的社会生活。

10,整体社会生活

整体性社会生活是指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而是生活诸多方面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的统一。

1)丰富多彩,哪怕只专注于生活的一个方面,也要辐射其他;

2)读者看到的故事往往是表面的,但表象背后一定有符合规律、揭示规律、体现本质的深层力量。

11,内在尺度(主体的尺度,主体的倾向):即根据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需求,审美

目的,审美理想来主动选择和处理对象。

物种的尺度(客体的尺度):即从特定客体的选择到特定客体的重塑的整个过程必须以生命为基础,即始终受客体的调节和制约。

12,艺术总结:

艺术概括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主体的审美价值进行主动干预,对有特色的事物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颇具普遍意义和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有两个要求:(1)达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从“特殊”中表现出“一般”)

(二)实现两者的统一需要通过艺术来提炼..

13,诗意裁判

文学创作是一种评价活动,但这种评价和判断不同于科学的客观性,是主观的、感性的。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判断活动。但这种裁判是标准的,不是武断的。这个标准就是善与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