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为什么能统一分裂中国280多年?

隋文帝为什么统一分裂中国280多年?

隋文帝治国四个月,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运气好到足以让李世民嫉妒,但仅靠运气不足以统治这个国家。方凌轩曾说:“主无功德欺世!”“诈”字讲的是隋文帝的计划和算计。

从三国到隋朝,有300多年,其间有大大小小30多个朝代交替兴盛。史书将这一时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史书上著名的混乱时期。这期间只有两次统一:1是晋朝皇帝司马燕,1是隋文帝隋炀帝。

司马燕是司马懿的孙子。

265年,29岁的司马燕废了魏元帝曹桓,成为西晋的第一个皇帝。15后,西晋消灭了吴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统一了全国。可惜这种久违的统一只持续了10多年。

公元290年,司马燕去世,享年55岁。他的儿子司马忠无能,是史书上有名的痴呆皇帝。司马忠当皇帝的时候已经29岁了,却管不了自己的皇后贾南风。最终皇后的介入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被大大削弱。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之后是芜湖十六国大分裂时期。

这期间汉人很惨,著名的“五乱中国”也发生在这期间。公元581年,40岁的隋文帝接受了年轻皇帝的退位,成为皇帝,建立了隋朝。10年后,陈后主投降,岭南夫人Xi成为诸侯,隋文帝完成了真正的统一。严格来说,隋文帝结束分裂的时间应该是“10年”。题目中“用了四个月”指的是隋文帝灭最后一个国家“陈”的时间。即开帝八年(公元588年)至开帝九年(公元589年)正月。

无论是4个月还是10个月,文帝统一中国的功绩都是非同一般的。经过280年的分裂,各种势力层出不穷。隋文帝能够完成这一壮举,背后既隐藏着机遇,也隐藏着策略。

第一,有幸接手宇文雍打下的整个北方。

隋文帝的运气真好。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后,隋文帝摘下了“胜利果实”。当时北方主要有两个国家,分别是北周和北齐。宇文邕作为北周皇帝,与突厥和南方陈国交好。然后趁着北齐之乱,出兵伐齐。此时的北齐上层官场腐败,君王无识人用人之智,昏庸好色,杀名兵。

《周树传·五十二魏孝宽》:“政事多,狱卖官。只是为了利益,放荡,放荡,对忠诚没有坏处。太尴尬了,简直无敌了。”在这场决斗中,北周大获全胜,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

宇文雍是个好君主。他果断而头脑清晰,节俭而勤劳;打仗时,亲自上阵,鼓舞士气;在管理政治的时候,我理解人民的疾苦。如果不是运气不好,他将是最有可能统治这个国家的人。

不幸的是,北方统一后不久,他就死在了亲征土耳其的路上,享年36岁。他的继任者宇文允则沉迷于声色犬马,暴虐放荡。当了几年皇帝后,他把自己玩死了,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

隋文帝是北周的权臣,宇文允的岳父。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年轻皇帝的禅让,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隋”。这种运气真的很抢眼。不动兵马,半路做皇帝;国家强大,享受统一北方的成果。这种运气,李世民是真的嫉妒。毕竟,他想当皇帝,但杀了他的兄弟迫使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永远的耻辱。

第二,以智取胜,先扩张。

接管北周的隋文帝,可以通过消灭南方的陈国,然后吞并江陵一隅的西凉,来统一天下。但这件事,不能急。隋文帝称帝时,国内经济政治基本一片混乱。他必须先发展自己,然后才能竞争世界。而隋文帝的智谋也体现在这方面。一方面,隋文帝模仿汉魏官制,对魏三省六部精简机构进行改革,将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放在中央手中。

“五衣内政定朝,一命免拜,归吏部。”另一方面,他统一了长期混乱的货币制度和度量衡,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来帮助生产。可以说,在杨建初登基的最初几年,几乎没有领土扩张,只有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后,隋文帝开始了他的天下之旅。他的策略是逐个击破它们。

第一,挑衅突厥人,稳固北疆。

突厥是北周的敌人。他们与隋朝接壤,兵马强大,地处塞外北疆。有一次,北周为了稳住突厥,派公主去亲她。

隋文帝继位后,北周公主不认隋朝,还挑拨关系,攻击隋文帝。一战,隋朝获胜。但隋文帝很担心,因为现阶段不适合打仗。可是北周公主讨厌他,讨好他也没用。这就是悬在杨戬头上的剑。也许他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这时,孙昌的父亲有了一个好主意。常(戊己之父)提出:“远交近攻,舍强并弱。”这句话的意思是,拉一个,打一个。刘裕一瞬间就知道了,不就是挑拨离间吗?当时他能够因为一个“诈”就忽悠年轻的皇帝让位。他擅长挑拨离间。

结果在隋文帝的刻意作为下,突厥爆发内乱,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沙钵直接投降隋朝,投奔隋文帝的怀抱;东突内部都是可汗,根本没时间对付隋朝。这样北疆就安定了,隋文帝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南方了。

第二,摧毁西梁,打倒陈果。

南方的西凉国力最弱,不堪一击。柿子捏软了,隋文帝直接出兵先灭掉西梁。这场战斗特别容易。但陈果不是西凉人,是块难啃的骨头。陈果以他的财富而闻名,他位于长江以南。他不擅长军事,但一般人打不过他。隋文帝的“诈”体现在,他根本不用军事来对付陈果,而是利用地形巧妙地把陈果的富庶化为劣势。当时陈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播种和收割的时间都比北方早。于是乎,隋文帝每次踩着陈国的播种收割时间,就出兵攻打。他不是想赢,而是想扰乱陈的农业节气。

据《子同治简》记载,杨坚每次打仗都没有打好的打算。只要陈集结主力劳动力,跑到隋陈边境,任务就完成了。然后隋军撤退了。第二年,继续打,然后跑。第三年继续...古代农业是基础,靠天吃饭,隋文帝就是这么玩的,国家再富裕也不行。南方天气炎热,储粮时间相对较短。节气连续打乱了好几年,粮仓早就空了。而且,隋文帝此举确实是一种损失。只要他出兵,不管打不打,陈果都会损失惨重。如果陈根本不集中兵力,隋文帝可以很快出兵攻陈。

“量其收成,必征马,自称攻之,必屯兵自卫,足以废其农时。他要是集结兵力,我就缴械,他要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他就理所当然了;当我以后召集更多的士兵时,他不会相信我。我犹豫了片刻。我是经济老师。登陆我就打,兵分两路。再加上江南土壤薄,竹竹多,所有的储藏都不是地窖。如果偷偷派行人去放火烧风,会被修理再烧。再过几年,他们就能做到最好了。”——《紫同治剑》

公元588年,隋文帝见时机成熟,陈国力空虚,下令全力进攻。

当然,战前,隋文帝又出了一招。先混乱陈国军的头脑,然后全军出击。他写了一封信,愤怒地指责的叔叔包的20项罪名,如建立一个仙女亭,消耗资产和他最喜欢的妃子整天玩。

于是,他派、、分三路攻打陈。第二年正月,当陈的人民还在庆祝新年的时候,被捕,陈灭亡了。不久,全国各地的陈军也纷纷投降,只有岭南的Xi夫人坚守阵地。

公元590年8月,隋朝派出使节进行和平谈判,Xi夫人成为诸侯,天下统一。可以说,纵观隋文帝的打天下战略,处处都有亏。结果得到了方的评价:“主无功德欺世。”——《资治通鉴》其实,隋文帝的“诈”也是一种智慧。毕竟兵不厌诈,只要有用。

第三,分开久了,人会认同。

杨戬能迅速一统天下,也是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史、桀、羌等民族纷纷南下,造成中原地区流血冲突。汉人地位极低,被视为“两条腿的羊”。有些被杀死,有些被吃掉...在这个时期,人民的生活更苦。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大家都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王朝,统一全国,停止混战。

当时南北对峙,北方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兵力较强,而南方地域狭小,人口稀少,兵力远不如北方。统一天下的壮举,必然由北方强国来完成。因为百姓厌恶战争,隋文帝出兵南下的时候,南方百姓的反抗情绪并不高。一方面,隋代表中原军队;另一方面,隋文帝治军严明,严禁民害。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在这个时代,隋文帝结束长达280多年的分裂是合理的。某种程度上,是乱世成就了隋文帝,给了他当皇帝的机会;隋文帝也实现了战争的结束和那个时代的统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成就,个人能力很重要,时代的机遇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