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简介
皇太极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时中国的上空有四颗耀眼的明星:一颗是清太宗皇太极(1592 ~ 1643),一颗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 ~ 1644)。这四个人,各自代表着自己民族或集团的利益,参与了这场空前惨烈、史诗般的政治角逐。最后的结局是:利丹汗43岁战胜青海的草滩;崇祯皇帝逼迫皇后自杀,割了自己的女儿,在景山公园上吊,时年34岁。李自成在故宫当了一天皇帝,40岁死在九宫山。李丹汗、崇祯皇帝、李自成的基业,最后都到了皇太极及其后裔手中。
皇太极成为最大赢家绝非偶然。在文化素养和武功方面,他明显优于对手。
三明治:改弊求新
在三明治的棋盘上,皇太极调整关系,改革弊端,下了四步棋:
革除不良政治,调整满清。晚年,特别是进入辽河平原后,努尔哈赤实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如大量迁移人口,按丁排村,查粮,强占田地,与汉人同居,杀光学生,遭到辽东汉人的抵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一些汉人在饮用水和盐中下毒,一些人毒死猪并卖掉,一些人封锁道路并杀害独自旅行的满族人,有组织的武装暴乱接连爆发。但是努尔哈赤并没有停止对汉人的奴役和屠杀,继续实行高压政策。于是,矛盾进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庄锐减,农村荒芜,“民将饿死”,土匪横行。
皇太极继位后,及时对其父单于的错误进行了调整:
对于汉人,他提出“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先定民”,并强调满洲、蒙古与汉人的关系“理当调五味。”他决定:汉人是壮丁,异地居住;汉人沦为平民户;善待逃亡者,放宽刑罚——“皆大欢喜,逃亡者皆止。”
对于汉人官员:汉人官员本来隶属于满人大臣,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这位官员死了,他的妻子想成为贝勒家的奴隶。皇太极对汉人官员的礼遇是争取上层汉人的重要政策。给投降的汉人官员分田地,分拨马匹,赏赐和任命官职。范文程是皇太极重用汉人官员的一个例子。“太宗即位,直呼左右”,参与军政大计。每次讨论的时候总会问“粉丝张静知道吗?”出了事,他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张静商量呢?”所有人都说,“范张静也是这么说的。”太宗认了。范文程有一次在宫里吃饭,看着满桌的美食,想到自己的老父亲,就不吃了。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思,马上派人把这桌酒席快马送到范文程家里。后来范文程成为内秘书院的大学士,这是清朝任用汉人的开始。
至汉儒:“士显人,士得经验,人得经验。”谁的天赋更出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谁就能打败对手。大明有才能,但不能用。大顺无秀才,牛金星只是举人。决定大清能否赢得这场龙虎斗的关键是能否拥有一大批人才。努尔哈赤在明朝屠杀了太多的学生,把所谓的聪明人都处决了。其中“隐免”约300人,全部沦为八旗下的奴隶。皇太极下令对这些做奴隶的学生进行考试,主人不得阻挠。这是晋朝末年科举考试的开始,结果是***200人。他们已经从原来的奴隶身份中被“拉了出来”,他们获得了自由和奖赏。之后举行了中国留学生考试,选拔了228名学生,从中招收重用。此举反响强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姓满洲,名大庆。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永载史册。一种是将民族名称改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10月13日,天聪可汗皇太极下诏,更改满人名称。从此,满族的名字正式出现在中国和世界的史书中。另一种是将国号大金改为大庆。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宫大正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大金国号为大清,天聪国号为崇德。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天聪,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了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皇太极为什么要把国名改为“清”?有个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亡时骑了一匹大青马,马精疲力尽。努尔哈赤难过地说:“大庆,大庆,将来我要得天下,我的国名叫大庆!”“当然,这是个传奇故事,没必要深究。皇太极改国号,自称皇帝,以示自己不仅是满洲大汗,也是蒙古人、汉人和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国臣民的皇帝。
“独坐南方”,完善制度。随着后金的发展,皇太极对政治机构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除掉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芒古台,并以大贝勒戴珊为人质,废除与三贝勒并立的大汗制度,改为皇太极的“独坐南方”,加强君主的极权主义;第二,巩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建立八旗汉军,管理汉军及其家属的军政民政事务,扩大八旗蒙古,加强治理;第三,创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名历番院),处理民族事务;第四,仿照明制,设置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力帆院的所谓“三院、六部、两衙门”政府结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体系和结构。
制造一门红色大炮zhòng创建一支重型军队。在宁远之战、宁晋之战、北京之战三大败仗之后,田从汉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他没有最新的武器——红加农炮。这种枪是西方人制造的,叫做“弘毅大炮”。满洲禁忌“衣”与“衣”谐音,称为红炮。天聪五年(1631)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炮在沈阳制造,取名“天佑欢呼将军”。从此满洲终于有了自己的红炮。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中新设一营“重军”,就是给皇太极的腰刀装上枪等火器。
重型新式武器——火炮。此后,清军的一些强大骑兵没有了,明军的一些红炮开始归清军所有。
这样,皇太极纠正了其父晚年所犯的错误,使得后金的军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皇太极死后被封为“文帝”,而这个“文”字恰恰说明了他一生文学生涯的特点。
武术:四向发展
在武侠的棋盘上,皇太极四面出击,开疆拓土,也有四招:
出兵东征两韩。天聪元年(1627)正月,皇太极命二大贝勒阿敏率军入侵朝鲜。阿敏指挥军队,渡过鸭绿江,占领平壤。三月,双方杀白马、黑牛,烧香,在岛上宣誓。
“兄弟情”下。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朝鲜使臣不肯低头,双方撕扯,仍不肯屈服。皇太极认为,这是韩王忠于明朝,不顺从清朝的表现。12月,皇太极以此为借口,第二次攻打朝鲜。皇太极亲自指挥清军渡过鸭绿江,前锋直指王静首尔。高丽王李恪(Zōng)逃到了南罕山城。皇太极也领兵在南汉山城扎营。第二年正月,李可可要求投降,向清帝纳贡。于是,皇太极在汉江东岸三天都设坛,举行受降仪式,建立了清朝与朝鲜的“君臣同盟”。皇太极两次在朝鲜用兵,一石三鸟——一是改变了朝鲜侵犯明朝和清朝的立场,二是从朝鲜得到了补给,三是解除了南下攻明、东望的后顾之忧。
去北边找索伦。皇太极北战,兵锋直指黑龙江上中下游。皇太极的策略是:“以兵惧之,以德服人。”巴尔达齐,达斡尔族,居住在京畿道(今界雅河)多克屯。皇太极把自己的皇女嫁给了鲍尔达齐,他就成了皇太极的额头。很快,索隆系的众多领导纷纷向沈阳进贡,表示臣服。崇德年间,皇太极两次出兵索伦,攻克博木茂物。双方在黑龙江上游的jaxa(今阿尔巴津)和Humar(今呼玛)会师。经过激战,清军取得胜利,但损失惨重。Bomubogol带领其他人逃往北方。皇太极采用“南攻北”的策略,预先伏击蒙古骑兵,截住他们的逃跑,并俘虏了率众到齐罗台(今俄罗斯赤塔)的博穆博果。皇太极的用抚,主要是抚,最后使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到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地区归清朝所有。
用兵西进,三征蒙古。明清时期,中国的蒙古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还有莫西蒙古,也就是额鲁特蒙古。漠南蒙古位于明朝和后金之间,与明朝有抗后金之约。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力旦汗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势力强大,自称蒙古大汗。明朝朝廷每年给力丹汗大量的“年赏”,使他与后金王朝对抗。努尔哈赤时期,漠南蒙古东部各部大多投降后金,但察哈尔成为漠南蒙古东部各部对抗努尔哈赤父子的坚强堡垒。皇太极即位后,三次西征,主要打击对象是察哈尔部的李丹汗。天聪二年(1628),皇太极利用沙漠以南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与喀喇沁等反对李丹汗的各部结盟,第一次亲统军进攻李丹汗。至敖木伦,大获全胜,俘虏11000余人,后追击兴安岭。四年后,皇太极再次率部远征单于,长途奔袭至程桂花(今呼和浩特)。利丹汗闻讯,惊慌失措,星夜奔逃。皇太极在回军途中,在明外获得数万人,牲畜65438+万余头。从此察哈尔部与人疏远,分崩离析。力丹汗逃到青海的草滩,死于天花。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命多尔衮等人联合军队征察哈尔部。利丹汗的继承人和儿子以察带领数千个家庭叛变,并献上了玉玺。据说这枚印章是从汉朝传到元朝的,元顺帝北逃的时候还带着它。他死后,法令丢失了。200年后,一个牧羊人看到一只羊三天不吃草,却不停地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很好奇,挖地得到了珍贵的印章。后来,鲍来到了利丹汗的手里。皇太极“一统万年”,正好他的统治地位得到了上天的认可,自然喜出望外。他亲自祭天,把祭品告诉了毛福龄。与敌二十余年的察哈尔投降了,辽阔的沙漠南蒙古还给了清朝。
南征北战,五进中原。明朝皇太极用兵,先后打赢了大凌河战役和晋松战役,五次入关作战。第一次是在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亲自率军,绕过蒙古,攻破大安口,围攻北京。第二次是在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亲统,蹂躏傅玄、大通。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命多罗郡太子阿济格领兵入关,至延庆,至居庸关,至昌平,直逼京师。接着,阿齐格率军南下房山,攻破顺义,攻陷平谷,占领密云,包围明都,蹂躏两个都城。此役,清军阿齐格报告56次战役全部成功,* * *克16城俘获17万人和牲畜。凯旋时,他们身着彩衣骑马奏乐回国,还砍柴写下“百官免送”四个大字,以示明朝。第四次是在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派多尔衮入关,兵行军至济南。多尔衮在半年的时间里,转战两千多里,攻克济南府城,3州55县,收获了46万人和牲畜。第五次是在崇德七年(1642)。皇太极派阿巴泰入关,横扫山东地区,俘获人口36万,牲畜32万余头。皇太极五次大规模入塞,攻打北京,掠夺中州,攻陷济南。他的勇气、胆识和策略的确是了不起的。但他多次派兵进入要塞,杀、烧、抢,却是士兵中地位最低的。
策略:找位置,做规划
黄灿太极为什么能成就上述文学武功?原因很多,但关键是策略。战略是关系到政治家、军事家精神力量、事业成败、民族兴亡、国家兴亡的大事。这里有四个例子。
精心规划继承汗位。满族女真的祖先和很多游牧民族一样,并没有实行直系继承的制度。努尔哈赤背后的伟大地位谁来继承?那时候没有系统。努尔哈赤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先是杀了弟弟舒儿八,然后又杀了长子楚英。努尔哈赤非常担心可汗晚年的继位问题。他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了可汗谕:推荐新可汗、废黜可汗的制度,是通过贝勒的讨论实施的。所以他死后尸骨未寒,汗之战非常惨烈。当时贝勒之中,四贝勒权力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哆哆。四贝勒分别是:戴珊、阿敏、芒古台、皇太极。四贝勒中,皇太极的座次和年龄都排在第四位,但他为什么能登上后金国汉的宝座?因为皇太极在大位争夺战中,很长一段时间巧妙地运用了谋略。
当时的情况是:尔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弟,其父舒尔哈齐被判有罪,下狱处死。阿敏自己犯了大错,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资格去争夺可汗的继承权。三倍勒·曼古泰是皇太极的五弟,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事实力薄弱。他的生母夫差被判玩忽职守罪,曼古泰实际上亲手杀死了她。这种人,名声不好,可以做全军的将军,却做不了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去争夺可汗的位置;大贝勒戴珊有资格,有资格,也有可能继承可汗的位置。戴珊性格宽柔,深得众人之心,军事功绩多,权力大。努尔哈赤曾预言将来会受到他的攻击,说:“百年后,我的小儿子和大福晋送给大哥收养。”大哥是戴珊。皇太极虽然野心勃勃,行事诡秘,皇权在握,但由于弟弟戴珊对单于继位的争夺,他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不得不秘密设立机关。
这里有个故事: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因泽(Jie)告诉天命可汗,大福晋两次准备山珍海味,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吃了;也给了思贝乐,但是没有喂思贝乐。大福晋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晚上出宫。努尔哈赤派人调查。他不想家丑外扬,所以找了个借口惩罚了大福。此事在满清贵族中曝光后,大贝勒戴珊的威望大减,无力争夺可汗之位。有人说,小福晋是皇太极授意的,皇太极利用大福晋和大贝勒戴珊的“隐私”,难以解释,一举两得:不仅大贝勒名声不好,大福晋还受到了惩罚。大福晋在这次事件中“受伤”了,但他没有“死”,很快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宠爱。
大福晋就是多尔衮,多多的生母乌兰娜拉大公主?阿巴海。阿巴海12岁嫁给努尔哈赤,共同生活了25年。那时候她37岁,正值壮年,风姿绰约。阿巴海有三个儿子:阿齐格22,多尔衮15,多多13。多尔衮和多多兄弟也有资格和皇太极争夺皇位。要削弱多尔衮和多多的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处决大公主。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几个贝勒说,贤汉有遗言,要求大福下葬。在皇太极等四贝勒的威胁下,她上吊自杀(据说是用弓弦勒死的)。阿巴海死后,多尔衮和多多年幼,失去了依靠,没有力量与皇太极争夺大位。根据《清史稿》?据《索尼传》记载,多多曾说:“我一立,名字就在太祖的遗嘱里。”从这个角度来看,努尔哈赤生前可能有遗嘱,但至今没有见到。多尔衮死后论罪的一大罪状是,他曾说“太宗文的皇位本来就是被夺的。”那么,皇太极到底是继位者还是篡位者呢?时至今日,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
戴珊失势,多尔衮丧母,皇太极在大位争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新可汗的推荐在殿外讨论。戴珊的儿子贝勒岳仪、萨哈仪到父亲戴珊的住处说:“四贝勒(皇太极)天下第一,深附先帝圣心,个个心服口服,应尽速提拔。”戴珊说:“这是我的夙愿!谁不同意你说的?”就这样,父子俩同意了。第二天,诸王、贝勒、贝子聚朝。戴珊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曼古泰和众贝勒。获得* * *知识没有争议。经过15年的精心策划,皇太极终于登基。皇太极初登单于宝座时,四贝勒并排而坐,处理军政,四人轮流打分。后来皇太极除掉了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姑尔泰,威逼大贝勒戴珊,终于“独坐南方”,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设下圈套,除了袁崇焕。田聪汉笔下的皇太极,在他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值得大书特书,那就是巧妙地设置了除掉袁崇焕的阴谋。事情要从源头说起。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大败,不久死于忧郁症。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战争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父汗已死,皇太极要报仇!于是,宁晋之战打响了。天聪元年(1627)五月,皇太极败于宁远、锦州。宁远、宁晋战败后,皇太极意识到袁崇焕是他经由山海关进入中原的“拦路虎”。所以皇太极用了一个方案:绕过山海关,攻打北京;调动袁崇焕的“勤王”,实施“双探”,除掉袁崇焕。
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山海关,绕过内蒙,攻打北京。这时,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重用为兵部尚书,冀辽杜诗。他曾报告说,辽东防守牢固,敌人不会通过;然而,甄姬镇周围的防御是空的,应该认真对待。法院无视他的报告,将其封存。袁崇焕在巡山海关的时候,得到了皇太极进攻京城的军报。他急调九千骑兵,日夜兼程,前来救援,抗击敌人,保卫北京。
袁崇焕驻扎在广渠门外,兵无粮,马无草。他白天打仗,晚上睡觉。袁崇焕一马当先,中箭的铠甲如同刺猬皮。袁崇焕先后拿下广渠门和左安门,京城转危为安。皇太极用周瑜偷蒋干书的伎俩,让曹操用他的伎俩陷害袁崇焕。这个计划,清史稿?包承先传记载:
第二天,我警告所有的部队不要进攻,并呼吁程贤和他的助手高给他们一个秘密计划,使近阵可以并排坐在明朝的监狱部。于是,我悄悄对对方说:“今天撤军,是个好计划。当我看到敌人一个人骑着马的时候,敌人来了两个人。看到的时候,我离开了很久。我和景源有一点秘密协议,这件事可以成立。”内监杨躺着偷听。当日,越纵返回,告明帝,遂杀崇桓。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被皇太极骗了,以议俸为名,命令袁崇焕去故宫。当时北京戒严,九门紧闭。袁崇焕坐在篮子里,被吊死到城里。袁崇焕到了紫禁城的平台,崇祯皇帝没有商量报销,而是下令把他抓起来,送到锦衣卫监狱。次年八月十六日,大明星袁崇焕在北京西城被凌迟处死。《明记·北略》记载,袁崇焕被判刑时,人们咬牙切齿,买下袁割下的肉,喝了一口,骂了一顿。这个记录可能不可靠。但说明当时整个京城都被皇太极的“双面间谍”抓住了,被误认为是袁崇焕的“通敌”。直到清朝修改明史,真相才大白。100多年后,袁崇焕冤案被乾隆皇帝平反。
皇太极利用双重间谍,让大明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说:“拜桓之死,无益于任何人,死则已决!"
皇太极的心机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这自然与其先天禀赋有关,但环境和生活经历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皇太极出生时,父亲努尔哈赤34岁,生母娜拉18岁。他的生母是叶赫部贝勒杨家奴的爱女,取名孟古,人称孟古格格。14岁嫁给努尔哈赤,29岁去世。12岁的皇太极,失去了母爱。娜拉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抑郁症导致的。从成亲到孟古病死,建州始终与叶赫部为敌。在古乐之战中,孟固的堂兄布寨贝勒,一匹战马,被一个木墩绊倒而死。努尔哈赤下令把布寨的尸体劈成两半,一半归还。从此,建州和叶赫结下了死敌。梦姑病危,觉得自己时日无多,要求见亲生母亲。努尔哈赤派人到叶赫迎接,叶赫贝勒拒绝了。梦姑最终没能见到亲生母亲,他后悔死了。
皇太极丧母,与母无兄弟姐妹。可以说,他是一个人!而他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他有四个叔叔,只有二叔木尔哈齐有11个堂兄妹,三叔舒尔哈齐有9个堂兄妹,其中阿敏贝勒手下有6个侄子,吉哈拉朗贝勒手下有11个侄子。而他有15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还有多达1450个亲生兄弟的子侄。他的七个同父异母兄弟都是五个福晋所生,都是建州本部的人,但生母是叶赫部,叶赫部与建州结下血海深仇。这种家庭环境对皇太极少年时代的成长产生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第一,皇太极的祖父是著名的女真首领,生母娜拉是一位聪明机智的公主。受遗传影响,他很聪明。其他兄弟的爷爷(除了多尔衮的爷爷)都是历史无名,这种背景增强了他的政治自信。
第二,少年丧母让他在人生中遭遇了太多的艰难困苦,磨炼了他独立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三、没有母亲的照顾,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他特别孤独,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锻炼了他的沟通协调能力。
第四,皇太极因为叔父与建州有仇,在家族中处于劣势,善于算计。
不吃泰国菜,不吃泰国菜。少年丧母是人生一大不幸。但是,怯懦受挫的人会消磨意志,坚强的人会更受挫,更有活力。清初四位君主,太祖努尔哈赤11岁丧母,太宗皇太极12岁,世祖福临6岁,圣叶璇8岁,10岁。努尔哈赤虽然少年丧母,却锻炼了自己独立的性格。同样,皇太极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却促使他学习和敬仰父亲可汗,也锤炼了他独立、有思想、坚韧、吃苦耐劳的性格。似乎可以说,皇太极能够在内治外征的过程中战胜群雄,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失意智困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一代英杰,本应能创造更大的业绩。然而,52岁时(1643),皇太极突然去世。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他仍在从事政府事务。每天都是节假日,这让他无法坐上故宫的宝座,实现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丁琪媛燕京梦。死后葬于昭陵。墓前石像中有一对石马,即“昭陵二马”。根据传说,它们是根据皇太极最喜欢的坐骑大白和小白雕刻而成的。
皇太极之死标志着清朝一个朝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清朝奠基工程的结束。太祖与太宗长达60年的斗争,为清军入关、定燕京、一统中原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