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知识科普星座

天文知识科普星座

天文知识科普星座,星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黄道十二宫与太阳的运行密切相关。这个星座一般比较神秘浪漫,运势不等于算命。下面就来分享一下天文知识科普星座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天文知识科普星座1是占星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天空中的一组星星。自古以来,人类就将三五群星与其神话人物或器物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星座”。星座是几乎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一种手段,广泛应用于航海领域。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划分和命名。星座没有统一精确的界限。直到1930年,为了统一复杂的星座划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天空划分为88个官方星座,界限精确,让天空中的每一颗星星都属于一个特定的星座。这些官方星座大多基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希腊神话。相比之下,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恒星组合并不被认可为官方星座,比如北斗七星(见恒星列表)。

在三维宇宙中,这些恒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在天球球壳上的位置是相似的,但实际上它们可能相距很远。如果我们在银河系的另一个太阳系,我们看到的星空会完全不同。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星星的排列和形状感兴趣,并自然地将一些位置相似的星星联系起来,形成星座。

星座的起源

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家为了方便研究和观察天空中的许多星星,把星空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很难说清楚人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星座这个概念的。这种天文知识早在有历史记载之前就被人们所了解。星座的名字大概来源于早期航海的水手。

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星座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但随着文明的扩张和相互影响,星座的文化也包含了融合的过程。

西方

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阿拉托斯写了《物》,其中提到了47个星座。从《天体》中记载的星区可知,由于岁差,书中所述时期的南极与现在的南极并不一致,因此可以推断书中记载的是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星空;同时,星空记录的空白区域表明观测者应该在北纬35°至36°附近。所以有人认为把星空分成星座的做法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和苏美尔,希腊和埃及的星座可能就是从这一地区传入的。

在《约伯记》中,提到了熊和猎户座等几个星座。公元前12世纪,尼布甲尼撒一世时代建造的陆地地标上刻有人马座、天蝎座和蛇夫座的图案。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奥德也提到了大熊星座、猎户座和昴宿星(当时昴宿星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星座,不是金牛座的一部分),而在同一时期,巴比伦已经用楔形文字记录了黄道十二宫。

到了第二世纪,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巨著中记录了48个星座中的1022颗恒星,这也是现代星座的雏形。之后,许多天文学家用新的星座填充托勒密星座。1603年的Valle,1690年的赫维留,1752年的Llakaj在两个世纪里先后给南天的星座起名。

中国

见:星官,三面墙,四象,二十八宿。

《李周》中有周初二十八家民宿的部分名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八个小屋和四头大象的记录最早见于历史记载。关于《二十八宿》的起源、时间、地点,学术界存在诸多分歧。传统上,中国的二十八宿制只能追溯到公元前八至六世纪。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刻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实物标本。

中国古代把靠近北极的三元定为中官,而二巴苏实际上是从四象中细分出来的,二巴苏以南的星区称为外官,即“中官+四象+外官”,这只是中国古代划分星区的众多方法之一。此外,将星宿划分为七区的方法也很多,如“五兽+中官+外官”、“九野+中官+外官”划分为11区,但“中官+四象”的划分方法流传较广。

在中国古代,天空是由星官来划分的。最早记载星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里面有91星官,500多星。到了隋朝,《天之歌》记载的星官有283人,属于三元或二十八宿之一。三原是指环绕北极天空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元、太尉元和天师元,围绕黄道和天球赤道分为四象,每象又细分为四象中的七个区域,统称为二十八夜。在中国古代,农历被用作日历年。由于月球每月28日绕地球自转一周,所以每天经过一个区域时被称为“宿”或“棚”。到了明朝末年,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徐光启参考欧洲天文学的资料,编纂了《崇祯历书》,增加了因维沃附近的23个星官。

关于星空分为三壁四象二十八宿的顺序,众说纷纭。民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高卢在《星占学笔记》一书中认为,先出现三堵墙,后出现四象,最后出现二十八夜。曾任北京天文馆第一任馆长的天文学家陈尊贵在其著作中认为,这四个像出现的时间更早,之后又分为二十八宿,三元是最后一个,并指出三元的名称只出现在隋代的《丹登天歌》中,三元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这里形成和使用的。

印度

见:二十七夜

印度的《二十八夜》(Nakshatra,意为“月亮站”)与中国的《二十八夜》非常相似,学者们认为它们都来自同一个源头。琵琶行、梅德勒、施莱格尔、竺可桢、夏鼐、新城新藏等人宣称二十八家旅社起源于中国。韦伯、陈约翰、金泽尔、金斯米尔和埃德金主张印度的起源。

与中国二十八宿的划分不同,印度二十八宿用织女代替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用河鼓(牛郎)代替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女宿。两人的起始宿都是Kakuk(,Chitrā),但印度二十八宿的起始宿都改成了昴宿星(,Krittikā)。根据古印度典籍,房间和墙壁曾经合为一夜,成为二十七夜,或者也有减去织女而成的二十七夜,这与中国是一致的。二十七旅社的全名首次出现在梵天的《鹧鸪书》中。

阿拉伯世界

9世纪后,托勒密星座传播到了阿拉伯世界。托勒密的巨著《天文学》被翻译成阿拉伯语,被称为“伟大的理论”。在这本书的基础上,阿尔·苏飞写了《星宿记》,这是伊斯兰观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现在世界各地使用的明星名字大多来自阿拉伯语。

星座的意义和应用

朋友相见几乎和朝夕星辰一样难。

杜甫《赠处士八卫》。古诗中提到,沈商两颗星,一东一西,永不相见。参宿四实际上是猎户座;而辛苏,又叫上苏,是天蝎座;“朋友见面几乎一样难,至于朝夕星辰”指的就是这两个地方,天蝎座和猎户座。

在古代,星星或星座的升降经常被用来导航和确定时间。古埃及通过观察天狼星的升起来确定一年的开始。在一些地区,通过恒星观测来确定位置的古老技术仍然保留着。星座及其所代表的文学形象,经常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

虽然星座的重要性在现代已经相对降低,但是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星座并没有失去魅力。通过其迷人的传说,星座在天文学的普及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当有重大天文现象发生时,天文学家、科普工作者和媒体总会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天文热潮,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天文知识科普星座2主序星是什么?

在赫罗图上,恒星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集中在几个区域。最显眼的是沿着对角线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一条窄带。大多数恒星,包括太阳,都在这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对角线上。这条对角线称为主序,主序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它们都处于生命中的氢燃烧阶段。当氢气燃烧时,氦气将开始燃烧并膨胀成红巨星。太阳系中的太阳是主序星。

基本定义

主序星是位于主序的恒星。当原恒星中心温度达到约654.38+00万K时,氢聚变为氦核的热核反应继续发生。由于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辐射能,恒星内部压力增强到足以与引力抗衡,恒星进入相对稳定期,达到完全的流体静力平衡状态。这个时期的恒星称为主序星。原恒星和主序星的区别和分界线是恒星内部是否存在持续的热核反应。

当恒星核中的氢燃尽后,它们离开主序星阶段,开始燃烧氦,成为红巨星。最终,红巨星坍缩,温度上升,成为白矮星。那些光度小于同光谱类型的超星和超巨星的,也叫矮星。在MK双星光谱分类系统中(见恒星光谱分类),用罗马数字V来表示其光度等级。观测到的恒星90%是主序星。主序星的能量主要是核内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在恒星演化过程中,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间最长。不同质量的恒星在主序阶段停留的时间非常不同。恒星质量越大,氢消耗越快,在主序星停留的时间越短。一颗太阳质量的恒星是654.38+000亿年,30颗太阳质量的恒星是654.38+000亿年,0.5颗太阳质量的恒星是654.38+000亿年。

主序列阶段

以内部氢聚变为主要能源的恒星的发展阶段,就是恒星的主序阶段。主序星阶段的恒星称为主序星。主序列阶段是恒星的青年和中年,恒星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占整个生命的90%以上。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向外膨胀和向内收缩两种力量大致平衡,恒星基本不收缩也不膨胀。恒星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随着质量的变化而变化。质量越大,光度越大,能量消耗越快,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越短。比如质量等于15倍、5倍、1倍、0.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分别处于主序阶段1000万年、7000万年、100亿年、1万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