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间谍侦察卫星

前苏联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成功发射。卫星运行在距地面900公里的高空;它公转一整圈需要1小时35分钟,其轨道与赤道面形成的倾角为65度。它是一个球体,直径58厘米,重量83.6公斤。内置两个不断发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射器。其频率分别为20.005 MHz和40.002 MHz(波长分别约为15和7.5米)。这些信号是电报信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大约0.3秒。间歇时间和这个一样。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极大地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于1958+10月31日成功发射第一颗“探索者”-1人造卫星。卫星重8.22kg,圆柱锥顶,高203.2cm,直径15.2cm,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近地点360.4km,远地点2531km,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min..发射探索者-1的运载火箭是“木星”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

法国于1965年10月26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卫星”——1(A-l)。该行星重约42kg,运行周期为108.61min,椭圆轨道,近地点为526.24km,远地点为1808.85km,轨道倾角为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三级火箭,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

日本于2月1970+01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大宇”号。卫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禹卫星的运载火箭为Landa -45四级固体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一台主机和两台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11.8吨;第三和第四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直径约1米,重量约173公斤。它的轨道距离地球最近点439公里,距离最远点2384公里。地球轨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就是卫星。

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以20009兆周的频率播放音乐《东方红》。发射“东方红”卫星1的远程火箭为“长征”1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我们也要造卫星”的号召。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人民解放军、知识分子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不列颠,英国

英国于19710年10月2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普洛斯彼罗”。卫星重约66kg,轨道倾角82.1,近地点537km,远地点1482km,运行周期65438+。发射场位于澳大利亚的伍默拉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是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它的主要任务是测试各种新的技术发明,比如测试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它还携带了一个流星探测器,用于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埃高速粒子的密度。

其他的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准备自己发射卫星或已经委托其他国家发射卫星。

编辑这一段国内主流卫星。

东方红四号平台/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主要服务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用户。该卫星采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的公共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个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200 kg有效载荷,整星功率1800 W,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CZ-3B运载火箭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与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子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模式。平台总输出功率为8000-10000瓦,有能力扩展到10000瓦以上,可为有效载荷提供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携带600-800公斤有效载荷,整颗卫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它可以由长征3B号、阿丽亚娜号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平台的设计寿命为15年。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由中国科协研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提供全天候、全天时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将主要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成功发射,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发射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3次飞行。

中兴22

“中星22号”是一颗实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这颗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为8年,主要用于地面通信服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运营。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海洋测量船的跟踪控制下,固定在东经98度的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

风云二号卫星(FY-2)是一个圆柱体,直径为2.1.6米,高度为1.6米,包括天线在内的卫星总高度为3.1米,重约600公斤。卫星的姿态是自旋稳定的,自旋速度是100 1 rpm。这颗卫星被设计成。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可获取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广播和开发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和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工作在东经105°的赤道上空,其位置保持精度为东西0.5°,南北1°。风云二号卫星由中国科协和上海航天局联合研制。CAST负责卫星控制、推进、转发、天线、测量和控制以及一些结构子系统。1997年6月20时,风云二号卫星由cz-3发射。在卫星地面测控站和王源二号测量船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自转等工作。风云二号卫星继承了东方红二号卫星的自旋稳定模式,采用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三通道微波传输和章动控制等一些新技术。该卫星的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90年代初同类静止气象卫星的水平。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的分布进行定向覆盖和连续遥感,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客观生动等优点。

风云一号

风云一号(FY-1)是我国的一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发射了三颗卫星,分别是FY-1A、1B和1C。FY-1A和1B分别于9月1988和9月1990发射。它们是实验气象卫星。这两颗卫星搭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得的实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FY-1C于1999年5月10发射,运行于901 km的太阳同步极轨,卫星设计寿命3年。该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一个分辨率非常高的可见-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5 FY-1A/B增加到10,分辨率为1100米。卫星获得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环境监测,如植被、冰雪覆盖、洪水和森林火灾。

东方弘岛

0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模式。电子音调发生器是整颗卫星的核心部分,通过20MHz短波传输系统向地面反复播放《东方红》音乐的前八小节。

东方红2号

东方红二号(DFH-2)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 * *研制发射了三颗东方红二号卫星。每三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用了将近1970年。“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用我们自己的通信卫星开始了卫星通信的历史。

东方红第二家

东方红二号A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始于1980。第一颗东方红-2A卫星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不久后,第二颗和第三颗卫星成功发射。分别固定在87.5,110.5,98。第四颗星因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几年来,三颗卫星工作良好,达到了设计和使用指标,为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和对外广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方红三号卫星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船上有24个C波段转发器,其中6个是中等功率转发器。其他18通道是低功率中继器。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省及近海岛屿。中功率信道eirp≥37 dbw,低功率信道eirp≥33.5 dbw。在阴影期间,所有转发器都工作。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有效载荷质量达到170kg。卫星工作在地球静止轨道,位置精度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为0.1。俯仰和滚转方向的天线指向误差为0.65438±0.5,偏航方向的误差为0.5。卫星工作寿命为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性为0.66。卫星可以与各种运载火箭(ZC-3A、阿丽亚娜-4等)对接。),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用平台(基本型),可用于多种中型应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中等容量)。

实践1号

石坚一号卫星(SJ-1)是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船上的长期遥测系统一直在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实践一号是自旋稳定卫星,发射成功不到10个月。

资源一号卫星

资源一号卫星(ZY-1)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共同签署议定书,决定在资源一号卫星的基础上,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资源1主要用于监测土地资源的变化;估算森林蓄积量和作物生长量,迅速查明洪水和地震的估计损失,并提出对策;提供沿海经济发展、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动态信息;同时,发掘地下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一号卫星重1450 kg,寿命两年。轨道为太阳同步,高度778公里,倾角98.5度。轨道周期为100.26min,回归周期为26天。下行节点本地时间为11:20。卫星是一个长方体,有单翼太阳能电池板。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方式和S波段、超短波测控系统。资源一号卫星于1999年6月+14年10月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华润一号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共同研制的,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地球资源卫星。船上的三种遥感相机可以昼夜观测地球,采集的数据利用高码率数传系统传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过处理加工成各种用户需要的图片。由于其多光谱观测、对地观测范围广、数据收集速度快,特别有利于对地表信息的动态快速观测。由于该卫星具有多光谱观测、对地球观测范围广、数据采集速度快、宏观直观等特点,特别有利于动态快速观测地球地面信息。该卫星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用途是:其影像产品可用于监测土地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算耕地面积,估算森林蓄积量、作物生长量、产量和草地蓄积量及其年度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迅速查明洪水、地震、森林火灾、沙尘暴等损害情况,估算损失,提出对策;提供沿海经济发展、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动态信息;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

嫦娥一号

嫦娥1是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中国流传的一个古老神话。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相关物质元素分布特征,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整个“飞向月球”的过程大约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圆形极地轨道上运行。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任务结束后不会返回地球。随着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天联一号卫星

天联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数据中继卫星,主要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它采用了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它的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其任务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大大提高了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率和应急能力,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能够实时下载,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因此被称为“卫星中的卫星”。众所周知,GPS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也用于民用导航。俄国的GLONASS与GPS类似,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测部分和用户接收机部分组成,都是用24颗高度约2万公里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GPS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4颗卫星,GLONASS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8颗卫星。卫星的分布使得随时观测全球任何地方的四颗以上卫星成为可能,从而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这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局导航能力。GPS的定位精度可达15m,测速精度为0.1m/s;GLONASS导航定位精度较低,约为30-100米,测速精度为每秒0.15米。这两个系统为全世界的飞机、舰船、坦克、地面车辆、步兵、导弹和航天飞机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因此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民用前景。

风云三号卫星

风云三号卫星于2008年5月27日从山西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是中国第一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配备三维传感器,可监测地球大气和气候,并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全天候预报。风云三号搭载了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红外光谱仪、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0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仪器。探测性能较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有了质的提升,风云一号只是以可见光为手段。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风云三号实现了四个飞跃:一是从单一的光学观测发展到10多台先进仪器的综合探测,不仅可以获取云图,还可以通过光谱层析再现整个大气在各个高度由高到低的温度变化。二是解决云遮挡问题。传统的光学探测遇到云层时,探测效果大打折扣,而风云三号可以清晰准确地掌握云层内部及其下的地面。三是分辨率和灵敏度的突破。风云三号扫描的一帧宽度高达数千公里,而在如此巨大的照片上,地面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星上仪器最高探测灵敏度达到0.1K,这意味着在地面807公里高空的卫星可以准确感受到地表温度0.1℃的微小变化。第四,卫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卫星每101分钟绕地球一圈,每圈经过两极。通过从瑞典租借的北极附近的地面站,卫星至少可以每101分钟向地面回传一次数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

编辑这段废卫星。

废卫星一般是指燃料耗尽的卫星,这类卫星不会被人类控制。一般在燃料耗尽时做如下处理:UARS,美国用来探测臭氧的废弃卫星。

1.变成太空垃圾,自由飞翔。2.被人工引导至安全轨道。3.被人为引导坠入太平洋(卫星坟墓)。4.自由落体。

编辑本段中GPS系统的介绍

它包括三个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GPS卫星星座

一个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记为(21+3)GPS星座。这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轨道倾角为55度,轨道平面相隔60度,即轨道赤经相隔60度。每个轨道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的仰角距离为90度,一个轨道平面内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内的相应卫星超前30度。在20000公里的高空,对于恒星来说,地球自转一周,它们就绕地球转一圈,也就是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是12恒星时。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都会提前四分钟看到同一个GPS卫星。地平线以上的卫星数量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最少能看到4颗卫星,最多能看到11颗卫星。在利用GPS信号进行导航定位时,为了定出站点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称为定位星座。这四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度有一定影响。在某个地方的某个时间,连精确的点坐标都无法测量。这个时间段称为“空档期”。但这个时间差很短,不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GPS工作卫星的数量与测试卫星的数量基本相同。

地面监控系统

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个动态的已知点。恒星的位置是根据卫星传送的星历表计算出来的,星历表描述了卫星的运动和轨道参数。每个GPS卫星广播的星历表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的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地面监控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所有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每颗卫星的时间,找出时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送给卫星,卫星通过导航电文发送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地面监测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GPS信号接收器

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捕获按照一定的卫星高度截止角选取的待测卫星的信号,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从而测量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GPS卫星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计算出台站的三维方位、位置乃至三维速度和时间。GPS卫星发出的导航定位信号是一种可供无数用户享用的信息资源。对于陆地、海洋、太空的广大用户来说,只要用户拥有能够接收、跟踪、转换、测量GPS信号的接收设备,即GPS信号接收机。GPS信号可以随时用于导航和定位测量。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用户所需的GPS信号接收机也不同。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几十家工厂生产GPS接收机,产品有几百种。这些产品可以根据它们的原理、用途和功能进行分类。在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是固定的。接收机高精度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已知的GPS卫星在轨位置,计算出接收机天线位置的三维坐标。动态定位是用GPS接收机测量运动物体的轨迹。GPS信号接收器所在的移动物体称为载体(如帆船、空中的飞机、步行车辆等。).载体上GPS接收机的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相对于地球运动,接收机利用GPS信号实时测量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瞬时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接收机硬件、内部软件和GPS数据后处理软件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用户设备。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对于测地接收机,这两个单元一般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观测时,天线单元放在台站上,接收单元放在台站附近适当的地方。两台机组通过电缆连接成一台整机。有的还把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做成一个整体,观测时放在试验现场。GPS接收机一般使用电池作为电源。同时使用机内机外两种DC电源。设置内置电池的目的是为了在更换外置电池时不中断连续观察。在使用外置电池的过程中,内置电池会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器中的电池向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数据丢失。近年来,国内引进了多种类型的GPS测地接收机。当使用各种类型的GPS测地接收机进行精密相对定位时,双频接收机的精度可以达到5MM+1PPM。单频接收机的精度可以达到10MM+2PPM。在一定的距离内。差分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亚米级到厘米级。目前,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越来越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和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此外,“卫星”也可以作为代名词,指那些总是“围着”别人(如领导、有钱人)拍马屁、奉承的人。

编辑这个卫星工程系统。

人造卫星,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地面站,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赖斯廷,能顺利执行预定任务,但需要一个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发射场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卫星应用系统、回收区系统(限返回式卫星)[4][5]由绕月轨道、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其中,绕月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命名为嫦娥一号,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重2,350kg,设计寿命一年。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选用长征3A。火箭全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2600公斤。已经记录了超过65,438+00次成功发射。发射场系统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选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改建一系列发射站。TT&C系统由Xi安卫星TT&C中心和总装TT&C所建设,主要由我国现有的3频段空间TT&C网组成,辅以VLBI天文测量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由数据接收、运行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和科学应用与研究五个子系统组成。

在此部分编辑卫星系统设备。

在卫星系统中,各种设备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两部分: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卫星平台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有效载荷(不同类型卫星不同,下同* * *)地面相机和星载相机搭载的有效载荷卫星平台(为有效载荷运行提供环境和技术条件,包括:)服务系统热控子系统姿态与轨道控制子系统程控子系统遥测子系统遥控子系统跟踪测试子系统供配电子系统返回子系统(限返回式卫星)卫星结构平台。

编辑这段太空垃圾的危害

众所周知,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正被堆积如山的垃圾严重污染。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最近公布的计算机模拟图像显示,“太空垃圾”已经把地球变成了垃圾场。50年内把太空变成垃圾场按照火箭科学家的专业术语,它们被称为“轨道碎片”,但大多数人都称之为“太空垃圾”。如今,太空垃圾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难题。51年前,我们向太空发射了第一艘宇宙飞船——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把太空变成了垃圾场,里面堆满了无数碎片。在这里,数百颗卫星、一个国际空间站、一架太空望远镜和大量的星际探测器正在运行。航天器会坠入大气层,变成灰烬,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仍有数以百万计的空间碎片徘徊在距地面2万英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从未散去。这些碎片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和废弃的卫星、火箭包装、碰撞和对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片、螺母和螺栓、不小心丢弃的工具以及载人飞船扔出的宇航员排泄物。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虽然为人类太空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200多袋垃圾。1994年,飞马无人火箭爆炸,瞬间变成30万块直径超过八分之一英寸的碎片。“悲剧发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机构正在逐步编目一些太空垃圾。太空垃圾如此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严重威胁宇航员和航天器的安全。一小块颜料可以在太空中以每小时数万英里的速度飞行。一旦撞上国际空间站,很容易在空间站外壳上留下凹痕,甚至打碎玻璃。幸运的是,现代航天器都配备了防护屏,可以偏转直径达半英寸的物体的撞击方向。另外,太空广阔,这些太空垃圾之间有很多空隙,所以碰撞的可能性很小。然而,专家仍然指出,这样的悲剧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可悲的是,清理太空垃圾比清理地球上的垃圾要困难得多。第一个被卫星碎片击伤的人《中国陈尼斯志》记载,中国第一个被卫星碎片击伤的人是吴杰。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迹。一个人被卫星碎片砸伤的概率是十亿分之一,这么小的几率居然被吴杰碰到了。2002年10月27日,11,陕西省丹凤县朱村关镇杨和村的吴杰正在院子外面玩耍。不幸的是,他被从天而降的卫星碎片击昏,小脚趾骨折。村民还在不同地方看到19块金属碎片从天而降。伤他的是卫星升到轨道后脱落的金属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