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从上海升起吗?

据说是。

龙抬头,是东方青龙在二十八宿中的七宿——交康板房中央和尾部簸箕二月二日从东方升起,角宿据说是龙角,最早出现在东方,所以是龙抬头。这是东方的事,和上海有关。

答案是:太相关了。抬头就是一个龙舟节,也叫青龙节。以青龙闻名的地方有很多,但只有上海一个。上海历史上最繁华的港口叫青龙港,有青龙河。青龙镇建立于唐代,至今有清流寺和青龙村。

当我们把上海比作长江头的时候,古人把青龙当作自己的条件。

在更古老的时代,上海已经是龙的故乡。

上海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有6000年的历史。六千年前的上海有成熟的打井技术,六千年前的上海人充满智慧。在上海一个小地方,有两个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积淀,一般地区没有这么深厚的传统。

描述:根据崧泽文化头骨复原,6000年前的上海人。

一般认为,龙文化主要起源于北方、中原和西方。所谓的濮阳龙,红山文化,都是早于东南的。凤凰文化起源于东南。浙江河姆渡文化双峰朝阳的牙雕饰品,距今7000多年,可视为凤凰文化的始祖。但是我们在南方看到的龙文化还是比较晚的。

在上海的古文化中,崧泽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以浙江为辐射点,也有着丰富的鸟文化。但是,龙文化在5000多年前的上海就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了。

图说:良渚文化玉鸟,1987青浦福泉山出土。

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和我们看到的龙文化的形象都很精美。比如1984年青浦福泉山出土的镂空足盖陶鼎,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图片说明:1984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盘型空心带盖陶鼎。

这件带盖的陶鼎,镂空的足间有龙,而盖上腰上的龙纹更是令人心动:

后来青铜器上的龙纹可以看作是丁涛上这种龙纹的翻版。所以这件神器意义非同寻常。虽然龙起源于北方和中原,但标准的龙纹是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确立的。这是过去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其中的双龙字,如十字龙纹、扁龙纹、一头两身、两身一头、S纹等,都是后来常用并延续到今天的典型龙纹。

当我们看到上海的龙陶鼎时,我们会觉得它也是龙文化的故乡。它发生的场景是怎样的?从阅读古书中我们知道,4000多年前在浙江发生了一件大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吴伐岳,降会,得节专车。吴大使问:“哪块骨头最大?”'玉之群神在会稽山,为防冯家后来,玉杀之,存专车,此大德也。“南方大神被杀,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夏文化对东南本土的防风王国的征服。也是龙文化和凤文化的交流。代表龙文化的夏民族进入东南文化区,开启了东南龙文化的新里程。

这一事件显然是上海龙文化发生的重要背景,上海开始从凤凰的文化世界向龙凤交游的文化形态转变。龙凤在上海和中国东南开始融合。我们在上海看到的4000年前的陶器图案,龙凤成一。

描述:青浦福泉山1986鸟类。

从具体的图像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鸟和龙共存的格局。标志着曾经存在的文化冲突走向了和谐。我过去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发表在学术月刊上。讲的是历史上的龙凤冲突,夏商文化的冲突。夏的龙文化和商的凤文化经历了长期的磨合。只是到了周代,这种冲突才整体消失。但是在一些地区,比如荆楚,这种冲突依然存在,最典型的就是马山楚墓出土的帛书上的图案,龙凤呈祥。直到战国秦汉时期,这种融合才完全完成。

描述:豆子的腰是一只鸟。

描述:豆子的底部是一条龙。

除了这种鸟和龙生活在一起,比较突出的是鸟首龙身的图案。

图说:1983福泉山鸟头蛇身双鼻壶

鸟头和龙身的放大图案:

这个图案说明龙凤融合在上海已经完成。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是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北移西进的结果。如果从夏商青铜器的花纹与上海和东南良渚文化的花纹的关系,以及浙江玉器的花纹与中原青铜器的关系来看,这个说法是完全成立的。还有,良渚文化这样一个横跨东南地区长江两岸,绵延千里的古国,它的下落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中华文明中继续生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龙文化和龙凤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认为,龙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但在上海和中国东南地区已经成熟,并进一步扩展为整个民族的图腾和标志。

自此,距今约3000年的马桥文化,既体现了中原的文化特色,与中原王朝相一致,又显示了原有地方文化的延续。

描述:马桥文化中的龙文豆和鸭形摆件。

这种与中原一脉相承的龙纹,可以看作是与中原文化的一脉相承,也可以看作是当地文化主力迁徙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留守人群艰难的坚守。马桥文化水平低于良渚文化的现象是由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中心的转移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我们可以看到,马桥文化时期的上海(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加强了龙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本土化。春秋时期,这种龙文化的坚持无处不在。

描述:春秋时期青浦的原始瓷器、龙文和S纹。

战国末期,上海是楚国淳沈骏的封地。当时,在公元前300年、秦统一之前,楚人统治上海百年,文化特征定型,有了上海的文化认同:申帝、申文化。

《说文解字》说,“申,神也。神是一个古老的神字,其实是一条双头蛇的形象。

在这里,沈是神。我们再来看青铜器上的龙纹,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龙是神,当然它的形状要和申子一致。

春申文化是龙文化的继承者。当我们看到春天沈骏时代海派文化的龙纹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有意识的文化追求。

描述:1983福泉山战国墓双龙壁,是春申时代沈文化的典型标志。

我们可以把这个双龙壁看作是上海文化形象的代表。精致典雅,龙翔大海。

看到这些物理图案,就明白了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被视为龙国,其实是成熟龙文化的大本营。或许一个比喻最能说明问题:近代中国革命是在上海组织的,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但是在延安时间长,从延安获得政权,所以延安很吸引眼球,很重要。

龙文化发生在北方,中原等地,被夏族带到东南进行成熟的经营,再回到中原,是一大奇观。在人们的记忆中,龙是东方的神。事实上,如果不是考古发掘,我们无法在红山文化和濮阳得到龙文化的印象。那些龙是龙族的前辈,后来就不是主流的龙形象了。主流的标准龙形象诞生于东方,发扬于中原,所以上海和东南也是龙的重要故乡。就像中国有几个革命圣地一样,龙也有几个圣地。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几个标志性事件证实了东方是龙的故乡:

第一,经典文献明确记载了龙文化的东方取向,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中说:

好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在地上大摇大摆,急欲修怒。

此为三月,青龙在东。青龙,或称黑龙,被称为东方之神,也被称为天上星辰主宰的地下空间。这是四灵,加上二十八星。我们已经在春秋时期的国家墓葬中看到了这样的图案。这种“东方之龙”的观念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形成。这也是春和其他更早的上海前辈把龙据为己有的原因。

由于东方被民族文学视为青龙故里,青龙镇出现在上海很正常。唐宋时期,青龙镇繁荣的青龙港就是这种文化的传承。今天的青龙村、青龙塔、清龙寺,体现了上海人为了民族经典而主动承担的古代珍贵遗产,应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龙王在东海的独特地位进一步体现。只有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和西海龙王敖润。今天,人们非常了解敖广,但是很难记住其他几个龙王的名字。西晋末年左右,一部道教经典《太上洞神咒经》开始流传,其中提到了五大龙王,分别是东方的狄青龙王、南方的赤帝红龙王、西方的白帝白龙王、北方的黑帝黑龙王和中央黄帝黄龙王。这是原始五帝制度与龙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然后经典说四海龙王: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指出四海龙王的神可以摆放在房屋的四面,以保证房屋的安全。在唐代,祭祀五龙王,在宋代,宋徽宗命名青龙神王任光。后来,西游记取名为敖广。至此,四海龙王、东海龙王家喻户晓。

面向东海的上海,自然是承接东海龙王文化传承最直接的地区。以前上海东部沿海密布龙王庙,这是一种文化意识。如今,上海东海龙王的传说和信仰已经成为濒危遗产。但在电影、传世小说等读物中,东海龙王依然生机勃勃。上海作为东海之滨,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传统的使命。我们也希望其他东部地区和国内外其他地区共同努力,完成这样一个传承和发扬龙文化的使命。

上海是龙文化的故乡,有着丰富的龙文化遗迹和文化传承。他者和自我都把龙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上海应该高举龙文化的旗帜。一个想成为中国经济龙头的地方,也是龙文化的故乡。不推广龙文化,这个经济龙头能不能做好,值得怀疑。因此,上海各行各业必须明确自己的光荣任务。

3.目前,崇明三民文化村弘扬二月二龙灯文化,已连续六年举办二月二龙灯文化节,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为老人剪发,吃糕点赡养老人,弘扬二月二习俗,得到了上海各界和国内的支持。目前,上海崇明正在申报二月二龙文化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崇明,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龙文化的自觉继承者,千千成千上万的龙的后代和子孙在发扬龙文化的传统。随着中国的发展,龙必将在世界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对于上海,有一个比喻,中国是经济的领导者,它也是东方巨龙的故乡。所以二月二要隆重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