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互联网星座项目
如今,位于月球南极地区的“网状网络”方法已被应用于地球。此外,许多国家和巨头都在探索太空互联网,试图使他们改善地球上的互联网状况,并逐渐形成了这一领域的竞争趋势。
在这次比赛中,中国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空间互联网虽然好,但是说它会取代现有的网络是不现实的。最好的情况可能是对现有网络的补充。但有一点大概是肯定的,那就是太空互联网是未来的趋势。而且中国的航天互联网成熟后,很可能会改变通信网络行业的现有格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月球WiFi计划预计将为克里夫兰市近365,438+0%没有宽带接入的家庭提供WiFi服务。类似的网状网络已经在纽约布鲁克林等社区小规模使用,预计2030年前建立的Artemis营地也提出了这种方法。虽然月球WiFi的框架是概念性的,但这一概念的应用启发了地球上的人们探索更多的联网方式。
除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其他巨头也在为此努力。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链”在2065,438+09年发射了120颗卫星,服务范围从北美扩展到全球,星链估值高达200亿美元。
另一家商业卫星公司OneWeb已经发射了6颗卫星,虽然数量没有星链多,但威力同样巨大。截至去年,OneWeb累计融资达34亿美元,估值约80亿美元。此后,OneWeb提出了“LEO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计划第一阶段是今年部署648颗卫星,最终实现覆盖全球超过1980颗卫星的目标,从而构建高速低时延的网络连接。
亚马逊建立了与高速卫星互联网相关的柯伊伯项目。通过部署数以千计的低轨卫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这对于缺乏互联网覆盖的偏远地区尤为重要。
谷歌计划通过热气球项目loon向没有互联网接入的地区提供服务。类似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月球WiFi计划在地球上的作用,谷歌希望利用类似于热气球的空中网络基站,为特定区域的人们提供快速的网络链接服务。
太空互联网似乎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说到太空研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种研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甚至有人说,花巨资探索太空,不如帮助穷人。然而,事实上,探索太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目前的文明是基于石油、煤炭等一次性化石能源,甚至核裂变等高科技,其燃料都是储量有限的一次性能源。即使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农业文明时代,土壤中的肥力也会逐渐流失,最终盐碱化、荒漠化。即使人类的后代完全放弃文明,靠动物本能生活,一旦太阳的生命耗尽,地球也不可能独自美丽。
所以,人类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地球上,需要为人类的未来未雨绸缪。更重要的是,探索太空还可以提高目前人类的生活质量。
太空互联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巨头们的部署可以看出,太空互联网可以为缺乏互联网或没有机会使用互联网的地区的人们提供可靠的互联网服务。而且空间互联网通常是部署在近地轨道的卫星连接,轨道高度只有几百公里。
近地轨道卫星的优势是卫星所需功率低,通信信号延迟低,部署成本低。对于那些很难上网的偏远地区,部署近地轨道卫星就容易多了。目前,全球仍有近40亿人无法使用互联网,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一系列困难相当严重。
基站虽好,但建设成本远高于收入,在偏远地区推广更是难上加难。有了太空互联网,这一切都可以改变:每颗卫星的覆盖范围可以达到方圆数千公里,由数千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网络有望让互联网遍布全球。
这种网络不仅在偏远地区有效,而且有利于日常上网质量的提高。比如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一般是不能上网的。就算能,也贵,信号不稳定,网速不快。但如果有足够宽的空间互联网,飞机上的网络可以像地面一样流畅,资费也可以大大降低。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空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人们认为太空互联网是虚幻的,主要是因为太空互联网的概念大于现实,还没有在生活中发挥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包括中国,中国在太空互联网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是相当可观的。
截至去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近4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亿元)。商业航天规模占整个航天产业的80%,卫星产业占商业航天的80%,而卫星通信服务的市场规模占卫星服务总收入的90%。
这么巨大的市场,分一杯羹就能赚大钱,更别说布局太空互联网了。在中国,航天可能是最后一个开放的大工业体系,未来很可能发展成3000亿人民币的市场。
总的来说,国家有关部门也给予了政策支持。早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自此,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打破束缚,进入全面发展期,商业航天成果层出不穷。
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鸿雁”,由300多颗低轨卫星和一个全球数据服务处理中心组成,旨在“连接万物,不失联于天下”。2018 12、红岩星座首颗实验卫星“重庆号”发射成功。
航天科工集团也于2018年2月成功发射了“鸿运”工程第一颗卫星。红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小卫星,运行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网络上,构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预计部署将于2022年完成,提供全球宽带服务的无缝覆盖。
去年9月,银河航天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超50亿元,加入中国商业航天电路高估值行列。
以此来看,到2022年,红岩、宏运、银河航天有望完成阶段性部署或整个空间网络的建设,我国卫星通信网络市场很可能爆发式增长。
然而,太空互联网并不会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完全取代当前的互联网,而是将成为全球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地面通信看成是二维的,那么太空互联网就可以看成是三维的,“二维+三维”是目前提升全球通信网络质量最有利的模式,这也将大大降低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成本。据估计,如果能在世界各个角落部署太空互联网,低轨通信卫星的成本将降至基站建设的1%。
现在中国在4G上投资了2万亿,建了400万个基站。如果融入太空互联网,只需要投入数百亿元。5G基站有几十万个,但只能覆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无法全面普及。如果加上太空互联网,也能加速全覆盖。
现在我们常说的6G网络,其实就是一种“空天地一体化”、多址接入的新型融合架构。即在地面蜂窝移动网络的基础上,融合天基卫星网络,再通过各种异构网络进行混合组网。
中国在6G技术的探索上相当领先:早在2019年,中国就建立了6G建设团队。2020年,我国首颗6G实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发射成功,这也是世界上首颗6G实验卫星。在6G专利申请量方面,中国以40.3%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以35.2%和9.9%位居第二和第三。
随着全球商业通信卫星的快速发展,提前占领市场至关重要。中国在太空互联网和6G上有优势,有足够的实力,未来或许可以弯道超车,引领潮流。
从中国在太空互联网领域的成就和实力来看,未来很可能会出现星链这样的巨头。它可能会把太空互联网和运营商的地面网络结合起来,但也可能会给运营商带来一种无形的“压迫”。现在我们不得不使用三大运营商的服务上网,因为没有其他选择,而如果一个巨头在太空互联网领域发展,那么三大运营商可能要面对一条“鲶鱼”。
其实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代表先进技术的一方必然会打破“旧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旧势力如果选择固守残余,最终会被消灭。只有积极迎接新变化,拥抱新技术,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形成未来发展的有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