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_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中国古代诗歌中被称为双子座的是() ()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

/famount/view famount . ASP?FamousID=130

不同的创作道路

李与杜齐名,但他们的诗歌创作道路却大相径庭。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即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再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他们的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不同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大灾之前揭露和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灾后反映国忧民患。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代是盛唐,在历史上被誉为开元盛世。身处经济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使他有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他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人生,这种眼光看似高不可攀,实则唾手可得。但当他敲开仕途之门时,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华,还有它的腐败和黑暗。唐朝的社会正从巅峰走向衰落。在这样的时候,李白就要实现他把寰区大、海县清的理想了。当初他希望被引用,是为了获得事业,但未能如愿;后来被召到北京拜翰林,很快被排挤出北京。他前后两次进京,见识了朝政的腐败和黑暗。这首诗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怒。在《古体十五首》中,他批判了当时深远的圣贤和亲小人的政治处境:“朱昱买歌嬉笑,糟粕养人才。”《古风二十四世》、《答王十二寒夜》等都对此表示愤怒,暴露了玄宗对宦官、好斗鸡的偏爱。“车飞尘中,亭午暗。中国贵过黄金,连云开房。何惠和被冠以斗鸡的称号。嗅而虹霓,行人尴尬。”“远看学不会斗鸡,坐下来鼻鼾吹彩虹。”他还多次批判强权汉奸骄傲、人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拳头不能吃,驴以春风为荣。”“鸡聚食争,鸡独飞无邻;蜻蜓嘲笑龙,鱼龙混杂;穿锦缎,施负薪。”他甚至指着右奸的鼻子骂:“东龙是个鸡犬!”李白揭露安史之乱前唐朝的政治腐败和黑暗,深刻到除了杜甫没有第三个人。

杜甫虽然年轻时也受到盛唐文化的影响,有着非凡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但他在长安的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与其说他曾经看到了开元的繁华,倒不如说他更多地意识到了衰落的危险。而且,后来,他被卷入了战争,面临着灭顶之灾,流浪者四处奔走。由于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分离,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杜甫也写了很多揭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描写国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的比重更大。他写道,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各国竭力自卫,烟火堆在山头上。尸身覆草草,流川原丹血。”他写的是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兵士革命家未停,儿女尽探东”;“在乱世,事急,而李玟的谷壳很窄。吃饱了有什么意义?太浪费了。富贵厨房臭,战地白骨白”;“丧寡妇之丧,丧元秋之村”;“石蕨女之间,蒯市输官曹。丈夫身败名裂,黄昏时分回到空村。我一听东西差不多,就用锥子刀刻皮。”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具体、真实地描写了战争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在描写人民疾苦的同时,也在诗歌中真诚地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敲开君主的门来减少征款,他可以让他的军队休息休养生息。比如甘源第二年,杜甫从周琴到铜鼓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这首诗,幻想用自己的努力喂饱饥饿的雏鸟,长大后就能从天而降瑞图的称号,给国家带来好运。当时的杜甫正走在饥寒交迫的路上,无力拯救人民的疾苦,他的愿望只是以幻想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李白和杜甫诗歌主题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坎坷。他当时反映最深刻的是那些揭露和抨击黑暗政治的诗歌。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表达个人的失意和不平,揭露和批判黑暗政治。他反映的是当时最感人的描写贫富悬殊、战争灾难、人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堪称前所未有。他无缘无故被称为“诗史”。

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和杜的诗歌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明代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空,杜甫善用实。“写空”与“写实”是李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主要区别。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李白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用情感的逻辑代替生活的逻辑。他写了他的悲伤:“我不能打开我的心扉,我的头发在黄昏时变白了”,“我看不到如何可爱的锁在明亮的镜子在高的房间里,虽然早上是丝绸般的黑色,到了晚上变成了雪”和“我已经在秋浦两次,但我已经衰落了一段时间。猿声催白发,长如丝。”“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生活本身在这里并不重要,但情感爆发的需求才是重要的。表达感情的需要,让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大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家飞酒楼前”。思念长安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一棵树上;乡愁不是对象,当然也不可能吹走。但这样一来,思念的渴望得到了更深刻的表达。

李白的一些诗经常把现实主义的诗变成梦境。比如玄宗后期,权力被边缘化,李白就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告别。诗中,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化为大自然的悲凉景观:“太阳惨,云暗,猩猩冒烟,鬼啸。”篡权的可能悲剧在诗中升华为一个传奇悲剧故事的幻想:尧被舜囚禁;舜被禹逼迫,从苍梧旷野逃走。政治危机被诗意地变成了幻境,而幻境呢?溢出悲伤,变得更加忧郁。李白的一些诗甚至脱离现实,直接用理想写幻境。他有将近八分之一的诗,写的是求仙和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不是现实,也不是对现实的隐喻,而是他成仙理想的外化,他把那个理想变成了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梦境中,他与神仙为伍,与幼童和玉女相处。那些他们自己建造的梦境被描述为生活的现实。

李白也有一些诗,是直接讨论的。他攻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是这样的。这些诗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通过评论表达的强烈感情。这些都是用主观色彩表现精神,写空的方法。当然,李白的一些诗是现实主义的。但现实主义手法在李诗歌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采用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是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的本质。比如《车店》中在咸阳大桥桥边哭着给老公送行的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天宝后期延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百姓对延边战争的态度和心情。《三官》《三告别》非常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场上百姓的生活艰辛。其中《无家可归》讲的是一个在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当他看到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农村荒芜,亲人丧亲,只剩下他一个人,仍然要服役。如果他想无家可归,他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悲伤。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百万军人的命运和百万乡村的共同景象。

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另一点是对客观世界的细微观察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杜甫对现实的细微观察,常常让人惊叹。比如他的诗《羌村》中,他对归乡的第一感觉是:“柴门鸟语喧哗,千里归家。”千里归来,谁还会关注门外的鸟鸣?但这是描述中微妙而生动的部分。战争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里的祥和气氛,家的温暖亲切感,一家人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终于相见的惊喜,都在鸟语花香中展现出来。这是杜甫很多名著的共同特点。比如在《春夜喜雨》,春雨写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烟雨雾无声地落下。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的传达出了春雨的魅力。

杜甫现实主义方法的另一点是,他经常使用描写和叙述。他的许多诗本质上都是叙事诗。不同于李白的直接抒情,他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自己的感情。

当然杜甫有时也会用想象的手法,比如凤凰台,朱凤行,客家丛,但主要还是写实。

李白擅长写小说,杜甫擅长写现实主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艺术风格上也大相径庭。

李白的诗词歌赋有一种清澈奔放的美。他的诗所表达的感情往往强烈而明确,表达感情的方式具有爆发力。他没有在那里感人地叙述或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像火山爆发、河流奔流一样倾吐自己的感受。他经常生气,有停下来的趋势。他的诗在想象中气势磅礴,常常瞬息万变,天上地下驰骋,千古来来去去无影无踪。前人说他是“无缘无故地想,像天上的白云,缠绕又消失,没有形状”,正是这个意思。李白诗歌的境界往往很开阔。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如何出天界,入海洋,一去不复返”;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金芙蓉从青天中切出”,多么壮丽的境界!

强烈而清晰的情感基调、爆炸性的情感表达、瑰丽的诗境构成了施立奔放的风格。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沮丧和挫折首先表现为深切关注的情绪基调。在这种深沉的忧患中,有一种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思考,所以博大而深远。杜甫抒情的方法是跌宕起伏,反复吟诵,千变万化。往往感情会爆发,但又会折返,在心里流回来,像一个情感的闸门一样把它堵住,这样感情被堵住后会慢慢流出来,所以感情的表达会更加深刻。他有一首《登岳阳楼》的诗,开篇写道:“久闻洞庭湖,今终于登此楼。吾东有吴国,南有楚国,可见天地无止尽浮。”写你上楼时看到的壮丽景色。然后:“却无亲人朋友音讯,我老弱病残孤舟”,可见面对洞庭湖的壮美风光,他突然百感交集:他为自己凄凉的人生和老弱病残而悲伤;对失散亲人朋友的思念;忧国忧民的情绪涌上心头。这种强烈的复杂感情似乎即将爆发,但没有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这堵墙的北面有战争和山脉,在这栏杆旁边我怎么能不哭呢?."强烈的感情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结束的,闸门只是微微打开,汹涌的感情大海里只流出一股潮流。但这已经足够了。虽然只是这一句话,但已经包含了我心中所有没有表露出来的感受。在情感表达上给人一种起伏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反复吟诵,在《秋八首》等诗中较为典型。

深沉的忧患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通过语言、意象描写和节奏,最终表现为诗歌意境的悲剧美,构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李白和杜甫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不同、文艺思想的不同、表达技巧的不同、诗歌风格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在一篇短文中全面介绍,甚至上面已经提到的对于两位大诗人来说也只是一点点。

另外,你还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的诗有什么不同?/f?kz=20760730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

这是个老话题了。1962郭沫若同志在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大会上的开幕词就是这个题目。他在开幕词中说:“李白和杜甫是亲如兄弟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永远并肩发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准确评价。可惜,不知什么原因,十年后,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他的观点彻底改变了。他不再认为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而是打压杜甫,推崇李,使杜甫几乎无用武之地。对李、杜的不公正评价,在当时受到了学术界的私下批评。近年来,许多文章批评李白和杜甫这本书。

对于李白和杜甫来说,宣扬这个,打压那个是不合适的。他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虽然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有起有落,但总的趋势一直是承认他们双子座的地位。我们不妨对此做一个粗略的回顾。

对杜丽镇压的历史回顾

杨度剿李,始于中唐诗人元稹。他说杜甫的诗“具有古今的一切特征,是每个人所独有的”。他认为李白虽然在某些地方可以略与杜甫相提并论,但在格律诗方面却远远落后于杜甫。他认为杨度压制李的观点在当时并不普遍。他的好友、著名诗人白居易虽然也认为杜佑超越了李,但两者基本上是并列的,说是“不朽而著名”。与元稹的观点完全不同的是韩愈。他写了一首《调》的诗,对那些贬低李、杜的人说了一些重话:“李、杜的文章都是煽风点火,不知有多蠢,是诬蔑。”蜉蝣摇树,可笑。”显然,他对李和杜有着同样的尊重。1959年,新疆格强县米兰古城出土了卡曼尔的三首诗。其中一个人提到:“我欣赏李和杜的诗,我一直在学习它们。”堪舆是元末时期安溪人,与袁、白、韩、刘同时代。这说明中唐以后,李、杜对诗坛的影响同样广泛,并不存在扬此抑彼的倾向。

宋代欧阳修偏爱李白,王安石偏爱杜甫。虽然苏轼更推崇杜甫,但其实他的艺术特色更接近李白。而且他虽然崇拜杜甫,但并没有约束李。他说:“李太白和杜子美,以其英雄绝世的姿态,跨越了几百代,古今诗人皆废。”可见宋代对李、杜的评价是有基本的。杜甫的诗在宋代有很高的地位,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李也很受推崇。虽然也有崇杜抑李的人(如苏辙、黄彻),但并未形成普遍的倾向。诗评家严羽说:“李与杜尔公,无好坏之分。太白有一两个美人,子之美不能说;子美有一两个美女,太白了。”这是相当公平的。

明代对李、杜的评价与宋代大致相似。杜甫的地位很高,但李白的名声却没有丝毫下降。茶陵派的李东阳是杜甫的祖师,但他也仰慕李。李攀龙、王士禛、谢榛都谈到过主张诗歌在唐代兴盛的杜甫,对李白也同样称赞有加。努力摆脱复古束缚的朱云明、唐寅,仰慕李白;文徵明崇拜杜甫。有叛逆思想的李志推崇李白,主张独抒性灵的袁中郎则被称为李、杜。

清朝也是如此。赵翼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质的话:“北宋诸君皆视杜为正宗,杜之名千古绝。杜虽千古绝,李之名不会稍减。”由此可见,李、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们在诗歌史上双子星的地位也不是简单的扬此抑彼就能改变的。

不同的创作道路

李与杜齐名,但他们的诗歌创作道路却大相径庭。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即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再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他们的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不同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大灾之前揭露和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灾后反映国忧民患。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代是盛唐,在历史上被誉为开元盛世。身处经济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使他有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他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人生,这种眼光看似高不可攀,实则唾手可得。但当他敲开仕途之门时,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华,还有它的腐败和黑暗。唐朝的社会正从巅峰走向衰落。在这样的时候,李白就要实现他把寰区大、海县清的理想了。当初他希望被引用,是为了获得事业,但未能如愿;后来被召到北京拜翰林,很快被排挤出北京。他前后两次进京,见识了朝政的腐败和黑暗。这首诗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怒。在《古体十五首》中,他批判了当时深远的圣贤和亲小人的政治处境:“朱昱买歌嬉笑,糟粕养人才。”《古风二十四世》、《答王十二寒夜》等都对此表示愤怒,暴露了玄宗对宦官、好斗鸡的偏爱。“车飞尘中,亭午暗。中国贵过黄金,连云开房。何惠和被冠以斗鸡的称号。嗅而虹霓,行人尴尬。”“远看学不会斗鸡,坐下来鼻鼾吹彩虹。”他还多次批判强权汉奸骄傲、人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拳头不能吃,驴以春风为荣。”“鸡聚食争,鸡独飞无邻;蜻蜓嘲笑龙,鱼龙混杂;穿锦缎,施负薪。”他甚至指着右奸的鼻子骂:“东龙是个鸡犬!”李白揭露安史之乱前唐朝的政治腐败和黑暗,深刻到除了杜甫没有第三个人。

杜甫虽然年轻时也受到盛唐文化的影响,有着非凡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但他在长安的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与其说他曾经看到了开元的繁华,倒不如说他更多地意识到了衰落的危险。而且,后来,他被卷入了战争,面临着灭顶之灾,流浪者四处奔走。由于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分离,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杜甫也写了很多揭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描写国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的比重更大。他写道,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各国竭力自卫,烟火堆在山头上。尸身覆草草,流川原丹血。”他写的是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兵士革命家未停,儿女尽探东”;“在乱世,事急,而李玟的谷壳很窄。吃饱了有什么意义?太浪费了。富贵厨房臭,战地白骨白”;“丧寡妇之丧,丧元秋之村”;“石蕨女之间,蒯市输官曹。丈夫身败名裂,黄昏时分回到空村。我一听东西差不多,就用锥子刀刻皮。”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具体、真实地描写了战争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在描写人民疾苦的同时,也在诗歌中真诚地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敲开君主的门来减少征款,他可以让他的军队休息休养生息。比如甘源第二年,杜甫从周琴到铜鼓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这首诗,幻想用自己的努力喂饱饥饿的雏鸟,长大后就能从天而降瑞图的称号,给国家带来好运。当时的杜甫正走在饥寒交迫的路上,无力拯救人民的疾苦,他的愿望只是以幻想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李白和杜甫诗歌主题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坎坷。他当时反映最深刻的是那些揭露和抨击黑暗政治的诗歌。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表达个人的失意和不平,揭露和批判黑暗政治。他反映的是当时最感人的描写贫富悬殊、战争灾难、人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堪称前所未有。他无缘无故被称为“诗史”。

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和杜的诗歌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明代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空,杜甫善用实。“写空”与“写实”是李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主要区别。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李白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用情感的逻辑代替生活的逻辑。他写了他的悲伤:“我不能打开我的心扉,我的头发在黄昏时变白了”,“我看不到如何可爱的锁在明亮的镜子在高的房间里,虽然早上是丝绸般的黑色,到了晚上变成了雪”和“我已经在秋浦两次,但我已经衰落了一段时间。猿声催白发,长如丝。”“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生活本身在这里并不重要,但情感爆发的需求才是重要的。表达感情的需要,让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大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家飞酒楼前”。思念长安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一棵树上;乡愁不是对象,当然也不可能吹走。但这样一来,思念的渴望得到了更深刻的表达。李白的一些诗经常把现实主义的诗变成梦境。比如玄宗后期,权力被边缘化,李白就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告别。诗中,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化为大自然的悲凉景观:“太阳惨,云暗,猩猩冒烟,鬼啸。”篡权的可能悲剧在诗中升华为一个传奇悲剧故事的幻想:尧被舜囚禁;舜被禹逼迫,从苍梧旷野逃走。政治危机被诗意地变成了幻境,而幻境呢?溢出悲伤,变得更加忧郁。李白的一些诗甚至脱离现实,直接用理想写幻境。他有将近八分之一的诗,写的是求仙和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不是现实,也不是对现实的隐喻,而是他成仙理想的外化,他把那个理想变成了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梦境中,他与神仙为伍,与幼童和玉女相处。那些他们自己建造的梦境被描述为生活的现实。李白也有一些诗,是直接讨论的。他攻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是这样的。这些诗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通过评论表达的强烈感情。

这些都是用主观色彩表现精神,写空的方法。当然,李白的一些诗是现实主义的。但现实主义手法在李诗歌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采用写实的方法。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是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的本质。比如《车店》中在咸阳大桥桥边哭着给老公送行的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天宝后期延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百姓对延边战争的态度和心情。《三官》《三告别》非常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场上百姓的生活艰辛。其中《无家可归》讲的是一个在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当他看到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农村荒芜,亲人丧亲,只剩下他一个人,仍然要服役。如果他想无家可归,他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悲伤。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百万军人的命运和百万乡村的共同景象。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另一点是对客观世界的细微观察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杜甫对现实的细微观察,常常让人惊叹。比如他的诗《羌村》中,他对归乡的第一感觉是:“柴门鸟语喧哗,千里归家。”千里归来,谁还会关注门外的鸟鸣?但这是描述中微妙而生动的部分。战争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里的祥和气氛,家的温暖亲切感,一家人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终于相见的惊喜,都在鸟语花香中展现出来。这是杜甫很多名著的共同特点。比如在《春夜喜雨》,春雨写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烟雨雾无声地落下。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的传达出了春雨的魅力。

杜甫现实主义方法的另一点是,他经常使用描写和叙述。他的许多诗本质上都是叙事诗。不同于李白的直接抒情,他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当然杜甫有时也会用想象的手法,比如凤凰台,朱凤行,客家丛,但主要还是写实。

李白擅长写小说,杜甫擅长写现实主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艺术风格上也大相径庭。

李白的诗词歌赋有一种清澈奔放的美。他的诗所表达的感情往往强烈而明确,表达感情的方式具有爆发力。他没有在那里感人地叙述或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像火山爆发、河流奔流一样倾吐自己的感受。他经常生气,有停下来的趋势。他的诗在想象中气势磅礴,常常瞬息万变,天上地下驰骋,千古来来去去无影无踪。前人说他是“无缘无故地想,像天上的白云,缠绕又消失,没有形状”,正是这个意思。李白诗歌的境界往往很开阔。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如何出天界,入海洋,一去不复返”;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金芙蓉从青天中切出”,多么壮丽的境界!强烈而清晰的情感基调、爆炸性的情感表达、瑰丽的诗境构成了施立奔放的风格。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沮丧和挫折首先表现为深切关注的情绪基调。在这种深沉的忧患中,有一种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思考,所以博大而深远。杜甫抒情的方法是跌宕起伏,反复吟诵,千变万化。往往感情会爆发,但又会折返,在心里流回来,像一个情感的闸门把它堵住,这样感情被堵住后会慢慢流出来,所以感情的表达会更加深刻。他有一首《登岳阳楼》的诗,开篇写道:“久闻洞庭湖,今终于登此楼。吾东有吴国,南有楚国,可见天地无止尽浮。”写你上楼时看到的壮丽景色。然后:“却无亲人朋友音讯,我老弱病残孤舟”,可见面对洞庭湖的壮美风光,他突然百感交集:他为自己凄凉的人生和老弱病残而悲伤;对失散亲人朋友的思念;忧国忧民的情绪涌上心头。这种强烈的复杂感情似乎即将爆发,但没有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这堵墙的北面有战争和山脉,在这栏杆旁边我怎么能不哭呢?."强烈的感情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结束的,闸门只是微微打开,汹涌的感情大海里只流出一股潮流。但这已经足够了。虽然只是这一句话,但已经包含了我心中所有没有表露出来的感受。在情感表达上给人一种起伏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反复吟诵,在《秋八首》等诗中较为典型。深沉的忧患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通过语言、意象描写和节奏,最终表现为诗歌意境的悲剧美,构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李白和杜甫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不同、文艺思想的不同、表达技巧的不同、诗歌风格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在一篇短文中全面介绍,甚至上面已经提到的对于两位大诗人来说也只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