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三个知识点的归纳。
1.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三个知识点。
1.地域概念: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空间单位。2.区域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和明确的区位特征。
3.地域特征:差异性(明确的行政界线,干湿区的过渡界线)、整体性(区域内相对一致的特定属性)、层级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长江中下游平原由多个平原组成,水系密集,土壤厚重,影响了早期农业生产。由于船只的使用,密集的水系促进了发展。
5.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初始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从紧张走向协调。
6.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7.遥感:
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不同状态的地面物质辐射和反射不同的电磁波。
B.应用: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除森林火灾和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
8.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卫星进行及时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2)特点:全能(陆地、海洋、航空、航天)、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
(3)现状:GPS卫星星座由265,438+0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至少有4颗GPS卫星在地面以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有GPS信号接收器,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海拔)和时间。四颗卫星可以测定移动物体的速度。
(4)组成:空间部分——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9.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地理信息系统”或“GIS”。
功能:借助GIS提供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经济和社会条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评估和预测。
10、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如110指挥系统、119消防指挥系统、120应急指挥系统等。
11,数字地球:指数字化地球,即地球整体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将大量从区域到全球的不同时空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按照地理坐标进行整合,并以三维、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为复杂的生产和科研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依据。
2.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一、能源分类(1)可再生能源(如水电、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第二,资源开发的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良好。
(1)储量丰富。
(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有煤田。
(3)煤种齐全,前十大煤种分布。
(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高热值。
(5)开采条件较好,多为浅埋中厚煤层。
2.市场广阔
(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加中国对能源的需求;
(2)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华北、华南、华中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黄慎线和焦天线。
第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采煤。
2、提高山西煤炭运输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运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焦化产业。
第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采取的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以能源建设为重点,构建煤、电、铝、煤、钢铁、煤焦化三大产业链:
3、能源综合利用的成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向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化结构转变。
(2)原材料工业逐渐超过采矿业并占据主导地位,
(3)产业结构升级。
动词 (verb的缩写)环境保护和治理
1.提高煤炭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要来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业结构。
(1)调整原有重化工业,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纺织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处理:
(1)废渣:回收利用。
(2)废气:消除烟尘,营造防风带。
(3)废水:沉淀和净化
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一,资源跨区域配置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一般不流动。
2.经济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资源供需不匹配。
3.中国大型跨区域资源配置项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西气东输:
(1)概述: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三角为天然气目标市场,建设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线路布置:
第一线:新疆轮南油气田——上海;
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2.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1)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很大,但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丰富,需求量小,难以发挥其能源优势。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容易造成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给我国南北铁路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3)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大气区为新疆(塔里木和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了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第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地区(出口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3)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2、对东部(输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
(3)推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2)有利于沿线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4.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异同是一样的: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不同:
地理差异:长江三角洲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中国东北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地处XX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略具大陆性,降水少,暖季短,生长期短,水热条件组合没有那么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等矿产丰富。
5.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两种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电、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太阳能。
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广阔的市场。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
(2)提高山西煤炭运输能力。
(3)加强煤炭加工转化: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焦化工业
煤-电-铝-煤-焦-煤-铁-钢三大产业链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已经从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材料工业逐渐超过采矿业,占据主要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保护和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处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分支,流量最长,水量最大。
它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流入肯塔基州附近的俄亥俄河。
不同部分的保护
山区:河流的发源地,保护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内开发利用的主体部分,注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质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起伏,水力资源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河运作用非常突出。
气候:在XX带地区,冬末春初有大量降水。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可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发展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带来了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流域成为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流域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水质改善、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工业走廊”形成的原因
大规模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流域成为全国供电基地;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铝冶炼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