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是什么?
嫦娥1是中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嫦娥1平台是在我国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研制的,充分继承了华润二号和中巴地球资源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成果,并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数据传输等8个子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1”星是一颗2m× 1?72米×2?一个2米的长方体,两边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阵,最大跨度是18?1米,重2350公斤。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线监测仪、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1”探月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其卫星平台由九个子系统组成:结构子系统、热控子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子系统、推进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测控数据传输子系统、定向天线子系统和有效载荷子系统。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了探月任务的顺利完成。卫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他分系统为有效载荷的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障服务。
“嫦娥1”卫星将首先被送入椭圆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200公里,距离地面5米。10000公里,探月卫星将绕这个轨道运行16小时,然后通过加速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短500公里,最远12?8万公里,48小时转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冲”向月球。经过约114小时的飞行,在即将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器减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绕月卫星,最终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月球轨道上绕月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卫星飞到月球总共需要114小时,接近38?44万公里。以前中国发射的卫星一般都是3?大约58万公里。
根据我国探月工程的四大科学任务,嫦娥1搭载了8类24台科学探测仪器,重130 kg,分别是微波探测器系统、γ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始样品研制阶段,两颗初始样品卫星,即电卫星和结构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星的测试主要用于一些具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测试主要是检查整星上结构设计和温控设计的合理性。对两颗初始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随后进入卫星样机研制阶段,研制出“嫦娥1”原型卫星。
为确保探月工程的完成,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设计,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1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圆形极地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 05左右,嫦娥1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需要8-9天完成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和绕月轨道。经过8次变轨,于165438+10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65438+10月18,卫星转向月球定向姿态,165438+10月20日,探测数据开始回传。
2007年6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了嫦娥1卫星传回的第一张月球表面图像。
2007年2月2日6时438分,庆祝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 08,“嫦娥1”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月,为我国探月一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习点
中国首次探月工程的五大工程目标
中国首次探月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该项目系统有五个工程目标:
1?研制并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2?掌握月球探测的基本技术;3?对月球的首次科学探索;4?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体系;5?为探月后续工程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