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哪些劣势?

慢慢看:

金融的全面开放迎来了最好的机遇。

■相比韩国日本的被动开放,我们的情况好很多。韩国的开放是由于金融危机和形势所迫的开放,而中国的开放是为了履行入世时的承诺而采取的主动。

■开放肯定会加剧竞争,但不能视为洪水猛兽。十年之内,外资银行的份额会增加10%,但还是很少,大头还是在中国。

■引进外资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即使在被认为最开放、完全市场化的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国内外资银行的比例也只有10%左右。固步自封固然不可接受,但过度依赖外资同样不可接受。

■最后还是要走平衡之路:一方面要通过开放给国内金融机构施压;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不能对国内金融体系产生大的冲击。对当地快速发展和不发达的金融市场进行适当保护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保护的落后而不开放。

81天,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

2001 12 11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被写得浓墨重彩。有意思的是,站在外国政府背后的跨国金融巨头们在这份议定书中对中国的保险、证券、基金行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对占据中国金融体系主体地位、占比高达80%的银行业似乎并不感兴趣。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感慨地披露,在入世谈判中,很少有外国政府和跨国金融巨头要求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比例。到时候,就算请外资投资中国银行业,恐怕也没人愿意来。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中国持续五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实质性进展刺激了外国投资者蜂拥而至,他们的目标直指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业。

8月底,美国新任贸易代表施瓦布访华。她强烈要求中国政府遵守入世承诺,加快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与此同时,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越来越关注有关金融开放的一系列问题:中国银行业开放是否过度?如何在承诺开放市场的同时,推动中国金融结构的重塑?开放过程中如何把握国家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中国银行业有能力应对全面开放的到来吗?

全面开放前夕,记者特别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高盛集团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港大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肖耿,共同探讨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与战术。

金融开放进展迅速。

记者:再过几个月,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目前国内有声音说我们过度开放,国外有声音说中国不够开放。如何评价五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进程,目前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如何?

巴曙松:中国入世的开放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入世时承诺的开放;第二部分是自主开放,也就是承诺之外的开放。

在金融领域,中国在这两部分的进展还是比较快的。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将在2006年底基本实现;另一方面,我们在某些方面的自主开放,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比如对商业银行持股比例的限制,人民币业务的开放,银行零售业务等。,要么是比原定开放期限提前,要么是比承诺的开放程度更高,要么是中国目前在特定领域的开放地位高于发达国家。

在过去五年的金融业开放中,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各方对金融开放的认识不断加深。本来就有完全相反的认识。有人认为不开放就是封闭,有人认为开放就是外资金融机构随便进来。经过几年的逐步开放实践,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最终应该走一条平衡的道路: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开放对国内金融机构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不能对国内金融体系产生大的冲击。适当保护当地快速发展和不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保护的落后性。

沈:总的来说,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要比对内开放程度高得多。至于今年年底金融业开放能否完全达到世贸组织规定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主要是在操作层面(比如如何界定外资银行等。),而且原则上偏差的可能性很小。过去五年,中国遵循逐步开放金融业的原则,这是中国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的战略。它的银行体系不是很好,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银行业一下子打开大门会发生什么。

詹向阳:有人提出,外资银行在中国只占国内银行市场的2%。据此,他们认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还是非常有限的。据我所知,2%只是指外商独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外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间接占有的市场份额不算在内。目前,外资已通过合资方式进入我国18家商业银行,外资已占我国银行业总资本的15%以上。资本控制资产,这是经济学常识。据此,外资对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市场的控制力至少应与其进入的资本比例相当,即15%。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对外开放了五年。

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外资重点发展中国重要的金融区域和金融业务领域,瞄准的是创造更多价值的高端客户。因此,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和对外投资的深度可能会比预期的更大。我觉得应该综合看待这个问题,多角度评价。仅仅依靠一两个数据是很难的。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记者:中国金融业是最后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领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过五年的过渡期,中国的金融体系准备好全面开放了吗?

胡祖六:与韩日的被动开放相比,我们的情况要好得多。韩国的开放是因为金融危机,是开放形势所迫,而中国的开放是履行入世时的承诺,主动出击。因此,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在逐步开放的同时,逐步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

在这五年中,我们的金融改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成功上市,成为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大型金融机构。通过股份制改革上市,基本甩掉了大包袱,他们回归财务健康,搭建了高效的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可以利用金融改革带来的成果,扩大开放。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理念、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可以提高竞争水平。仅仅通过现有体制内的竞争,很难真正了解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先进体系的差距还很大。国内金融机构还是要向国外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沈:目前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政策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国有银行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完成。虽然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上市,但这只是第一步,农业银行的改革还没有进行,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限制很大。民间信用还没有合法化。虽然试行了一些小额贷款,但步骤非常缓慢。在对外开放不够的情况下,我认为不可能一下子实现完全开放。

如果银行重组基本完成,大家会对银行更有信心。那时,我们将首先打开内门,然后将外门开得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需要一点时间。最新的消息是建行利润下降了不少,大概18%。如果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再次出现波动,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换句话说,我认为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能否真正引进国外的管理技术,进而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但开放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必须向前。至于以什么样的步伐推进,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

小耿:我同意胡祖六的观点。现在是我们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好时机。既有金融改革带来的金融体系完善的积极因素,也有宏观经济提供的有利机遇。

中国经济过热了吗?我不这么认为。我们的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非常旺盛,这也为中国的金融发展带来了很多良好的机遇。这也是我国金融开放后,外资银行和金融业对中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也需要通过引入外国竞争者来提高各个金融机构的效率。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个别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的风险,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有望降低。通过增加个体风险来降低系统性风险,应该是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战略的核心部分。

开放不一定导致金融风险。

记者: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势在必行。现在国内有一种担心,认为金融开放会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沈:总的来说,开放以后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肯定会增加。说到金融开放的风险,就看怎么理解了。例如,过去一切都由国家控制。虽然金融机构效率很低,但是经济波动很小。这样的经济体短期看起来风险不大,但实际上存在改革风险。所以金融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说保护就没有风险,开放就一定有风险。事实上,金融安全与监管部门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有很大关系。监管部门要关注的是整体的金融风险,而不是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

胡祖六:开放肯定会加剧竞争,但不能视为洪水猛兽,因为事实是我们处于制高点,我们有一定的优势。2005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总量非常小。根据我们的预测,十年之内,外资银行的份额会有10%的增长,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大头还是在中国。

不要夸大外资的进入,目前被夸大了。

巴曙松:金融开放和金融风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能简单的说封闭还是开放更安全。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来证明封闭金融是不安全的。

以我们自己为例。较少的开放使得地方金融机构没有太大的外部竞争压力。没有竞争压力安全吗?比如四大国有银行,前前后后剥离了2万多亿不良资产。2万多亿不良资产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国家储蓄的浪费。银行没有把国民储蓄用在更能发挥经济增长潜力的企业和地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这样安全还是不安全?如果通过竞争和开放学习好的风险管理经验,完善整个运行机制,让资金的配置更有效率,那么这种开放就是有价值的。

因此,关键是评估是否可以通过引入外资来改善风险管理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金融开放策略?

记者:根据我的理解,目前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金融开放策略,专家怎么看?

詹向阳: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包括金融必须对外开放。这是前提。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开放和引进外资的风险而关起门来。但是,忽视这种风险的现实,抱着美好的愿望去对待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问题,是幼稚的。

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在不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限度内控制外资进入的“数量”,尤其是对外资金融机构。我们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即使在被认为最开放、完全市场化的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国内外资银行的比例也只有10%左右。另外,要树立正确的引进外资观念。固步自封是不行的,但过度依赖外资也是不行的。

巴曙松:对外开放战略确实非常重要。中国银监会最近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探索。

去年6月,165438+10月,我访问了美国,发现美国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定的情况下,对外资银行的控制比我们严格得多。从1991开始,美国就有了关于外资银行的法案。外资银行应该在美国做零售业务,加入存款保险公司,这是基于WTO原则中的国民待遇原则。然而,要加入美国存款保险公司,它必须是一个法人实体。这样你就要向美国相关机构申请银行牌照,并注入资本,以达到美国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我曾经问过美国货币监管总局的官员:你能把这理解为美国的一种保护吗?他没有直接回答。他说,其实我们主要是保护存款保险基金和地方银行体系。如果一家管理不善的银行分行在这里经营,出现问题,他会利用存款保险机构来帮助它。在一个庞大的跨国银行网络下,分行的经营明显受其总行的影响。不过,如果是子公司就更好了。监管机构可以查你的资本充足率、准备金充足率等指标。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外资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同时也使得很多外资银行在美国经营困难。其做法既遵循了WTO的原则,又客观上保护了美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其实澳洲也是如此。今天,我们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也在寻找这种平衡。

记者:另一个问题是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如何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

沈:无论是金融对外开放,还是金融对内开放,政府部门的监管机构、监管技术和宏观调控政策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比如多元化的监管模式,即征信机构和存款保险公司,应该是整个监管体系的一部分;在监管技术上,引入透明机制,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和市场应该良性互动,帮助金融机构化解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金融机构要破产,破产。破产对投资者是损失,但对整个经济是保护。时至今日,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没有因为被别人控制,或者经济命脉被别人控制而出现大的金融风险,小国除外。

肖耿:金融监管机构应该考虑,一方面允许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外部环境应该相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对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监管应该一视同仁。比如国有银行一般不会破产。如果他们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收购、合并或者之前的一些方式来解决。但是如果外资银行要破产了,我们有什么对策吗?海外金融机构不一定是好的金融机构。开放后如何处理那些有问题的外资金融机构?我认为这些基本的金融监管问题是最重要的。

金融开放的长期目标和战略

记者:中国的金融开放政策应该坚持什么样的长期目标和战略?

胡祖六:在我看来,中国应该用两条腿走路。对内以市场为导向,减少国家或政府的控制。许多机构应该更加私有化,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允许外国投资者来中国经营金融业和一般业务。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巴曙松:近期目标是按计划在年底前全面对外开放。这里还面临着一个全面清理和规范法规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方式和WTO协议有冲突的地方,要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比如国民待遇。另外,一些超国民待遇也要收回。现在一些外资银行实际上享受超国民待遇。

从长远来看,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而不是管制的金融体系、落后的金融体系。市场化、竞争性的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跨时间、跨区域配置风险资本,谁的配置效率高,谁就有竞争力。

只要每个金融机构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服务,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就能整体提高,这条路是正确的。

中资银行如何应对开放的挑战

记者:我刚才说的是一些宏观问题。从微观角度看,中国金融机构应如何应对全面开放的挑战?

詹向阳:目前,随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在迅速演变为中外金融机构不同财团之间的竞争,竞争格局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已经由竞争向竞争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后过渡期加快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首先是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应该能够尽快取得突破。国际商业银行已经走上了综合经营的道路。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这种综合管理模式也在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因此,有必要为中国银行业松绑,减少制度障碍,创造能够促进金融创新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政策环境。二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重视人才问题,将其作为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应该允许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薪酬制度逐步市场化,放弃平均主义的薪酬制度,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成本承受能力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留在国内银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胡祖六: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品牌、服务和产品。中资银行应致力于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服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导向;并逐步调整业务组织。目前,中国银行的零售业务比例仍然很低,业务仍然很单一。

总的来说,中国的银行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应该看不起自己,说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在竞争中,我们可以考虑多种策略,这就像体育比赛一样。中国商业银行不仅可以考虑增强体能,在一些力量项目上取得胜利,还可以向小的方面发展,比如跳水、体操,从而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建行已经走出国门,收购了美国银行的亚洲分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本报实习生李倩亦有贡献)(p 1180311)

■背景

世贸组织承诺概要

从加入时起,允许外资金融机构不受地域限制,与所有客户开展外汇业务。

先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放开人民币业务;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将在入世后一年内开放;两年内,开通济南、福州、成都、重庆;三年内,开通昆明、北京、厦门;四年内开通汕头、宁波、沈阳、Xi安;五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加入世贸组织后两年内,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

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人民币零售业务,在指定地区可以享受国民待遇。

实际开启过程

2001,外汇业务全面放开。2003年6月,65438+2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扩大到中资企业。13城市已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承诺之外的开放包括:将单个外资中资银行比例由15%提高到20%。降低对外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的档次和数量要求。允许外资银行从事衍生品业务和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的境外托管。

截至2005年6月38日+2月末,人民币业务开放区域已扩大至Xi、沈阳、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等25个城市,提前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对象也从外国公司、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扩大到国内企业,25家外资银行入股20家中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