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地震仪?

张衡发明的“风后地动仪”是用铜制成的,看起来像一个大木桶,上面有一个可以打开的盖子。桶外壁铸有八条龙,水龙头分八个方向排列。每条龙的嘴里都有一个小铜球,每条龙的下面都有一只青铜蟾蜍,它昂着头,张着嘴。仪器内部有一根铜柱,这根铜柱的外围分别通过横杠与八个水龙头相连。地震的时候,冲击波来了,铜柱会往那个方向倒,推动吧台,进而影响水龙头。龙嘴里的铜球会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响声,这样人们就能知道地震发生在哪里。这台地震仪相当灵敏和精确。138年的某一天,地动仪正在向西张口,铜球掉了下来。但是洛阳人没有感觉到地震,所以有人认为地动仪失效了。没想到,几天后,1000多里外的陇西人报告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地震。从那以后,人们一直惊叹于地动仪的神奇。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还提出了“浑天”理论,发明了“浑天”。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家。欧洲人直到1880年才制造出地动仪(地震仪),比张衡晚了1700多年。原地址:kids.yam/why/article/article735

张衡Chiculture/0811C43/0811C43侯丰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的。据后汉张衡传记载,杨嘉元年,重建了侯丰的地动仪。它是用铜做的,直径八英尺。它被覆盖和提高,形状像一个酒雕像,装饰有篆书的龟,鸟和野兽的形状。其中全是柱子,八路,发动机熄火。外面有八条龙,第一条是铜丸,下一条是蛤蟆。张开嘴接受吧。它的牙齿制作巧妙,都藏在尊重里,覆盖面无止境。有地震就摇,龙送机,吐丸,蛤蟆抱。地震太刺激了,服务员都意识到了。虽然易龙启动了引擎,但是七歌却纹丝不动,找准了它的方向就是知道地震的地方。这段话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引起了全世界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众所周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文字记录,可以用来确定震源的位置。地动仪的关键机构是一个叫“独柱”的倒立摆,其重心高于摆动中心。当受到地震剪切波冲击时,由于惯性力的作用,会向震源方向下落,从而带动这个方向的传动部件,使相应方向的龙口发生挠曲,龙口中的铜丸就会落入蟾蜍口中。首都柱是地动仪的动力部件,传动部件是“并行八路与发动机”。张衡创造的地动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据记载,陇西发生了地震,安放在洛阳的仪器准确地探测到了。于是乎,京城的学者“都服气了。”当然,地震仪本身必须与地层或地面有牢固紧密的联系,或者使之成为地面的一部分。而且对于p波地震来说,候风的地震仪不一定有效,因为在地面纵波的冲击下,倾倒的方向是不可预知的。在机械制造方面,张衡不仅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还造出了导向车或鼓车、能飞数里的木鸟、演示天象的水转浑天仪、历法机,如“瑞轮子教”。所以后人把他和马俊称为“穆圣”。

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张衡(公元78 ~ 139年)活跃在洛阳,与最后一位倡导天体运行论和希腊化的伟大科学家托勒密大约在同一时期。张衡是洛阳郊外灵台(一座面积为44000平方米、底座为50平方米的天文台)的台长。他在《灵宪》一书中记载:1。宇宙是无限的;2.区分发光的太阳和未发光的月亮,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日食和月食;3.指出洛阳附近有2500颗可观测星,11250颗不可观测小星。还有,他在《电枢传说》一书中说,天空像一个圆圆的鸡蛋,地球像蛋黄一样被包裹在里面。117年,他制作了一个显示天体运动的地球仪,即利用水力昼夜转动的“浑天仪”。浑天仪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显示北极、南极、黄道、赤道、恒圆、恒圆、恒星(星座)、地平线、子午圈等。,周长一尺四尺(约四尺?两米)。132年,他制作了一个青铜酒瓶形状的地动仪。6年后的138年,地动仪测到洛阳发生了一次没人感觉到的地震。几天后,从千里之外的陇西(甘肃省南部)传来了地震的报告,证明确实发生了。这件事后来被记录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地动仪后来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王振铎修复,日本东京上野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也有一份。张衡也很有才华。30岁时,代表作《二京赋》(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赋)被收入《文选》,也传到了日本。

参考:宫崎骏,叶万祺译,《秦汉帝国与匈奴帝国》第二章,《东亚图解史》,(台北:易文化博士出版社,2007年),页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