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有哪些风俗习惯?
煮豆,即黄豆,也叫“蝎爪”。黄豆可分为咸味和甜味。咸豆先将黄豆浸泡在盐汁中,再用文火煸炒。一般都是炒到豆子爆炸,豆皮裂开。甜豆是把黄豆泡在糖水里,然后油炸,有的是豆子快要成熟的时候直接加糖。邹东山区有些地方用花生代替煮豆。当地有一个在太阳出来前炒豆子的习俗。传说吃蝎爪不蜇蝎子。
仓库围挡要在天亮前举行,农妇要刷梯子,砸灰棚,用草木灰在院内、大门、院子里撒粮食。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一圈,大套小套,三到五个不等,围挡不双层。这意味着满仓的食物和丰富的农作物的希望。
二月二不要从井里打水(有的地方就等太阳出来),怕“怒龙王”;不要动针,怕刺伤“龙眼”;女人不准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以免蛇(俗称“长虫”)、蜻蜓、蝎子落在屋内。2月2日,中国大部分居民仍有吃鱼的习俗,称为“熏虫”。民国时期,这一天是年货节结束,“社火”也就停了。各行各业在这一天开始工作,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又称“龙头节”,也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土地会”。在古代,祭祀句芒的中和节和祭祀龙王的春节最初是在二月一日举行,后来这四个节日都在二月二日举行。
龙头节起源于傅时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重要节日。此时春节已过,农业劳动即将全面展开。在进行物质准备的同时,人们自然希望天气有利于丰收。龙抬头是下雨的征兆。
二月初二,中国北方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黎明前提着灯笼,从井里或河里打水,回家后点灯、烧香、供品,称为“引龙归来”;还有人汲取淡水后将干铜钱放入桶中,称为“张乾隆”。另一种方法是撒龙蛇形状的灰,也被称为“吸引龙”。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面条,油炸油饼和爆米花,这是“摘龙头”,“吃龙胆草”和“金豆开花,龙王升天,云雨上升,五谷丰登”的比喻
二月二,北方民间还有爆玉米花的习俗。相传武则天即位,改国号为周。玉帝大怒,叫四海龙王三年不要降雨在地上。掌管天河的龙王看到人类因干旱而饿死的悲惨景象,决定违抗玉帝旨意,为天下求雨。百姓得救了,龙王却被玉皇大帝放了下来,压在山脚下。玉皇大帝还告诉世人“金豆开花,龙王可以回天。”为了报答龙王的救命之恩,人们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二月初二翻玉米种子的时候,突然有人想到,炒玉米豆开花不是金豆开花。于是家家爆爆米花,在院内立案焚香,以求富贵避雨。此后,民间形成了农历二月初二爆爆米花的习俗。而且一边爆爆米花,还要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库满,小仓库流。”随着爆米花的咝咝声,人们祈求丰收的愿望也爆发了。由于二月二昆虫复活,江苏一带有祭祀昆虫的习俗,即把糯米、玉米磨成粉,做成各种形状的果实或牲畜。蒸好后,把斋果捏在笋顶上。黄昏时送到地里。据说“百虫之神”吃了这种“素果”就不会危害庄稼。
农历二月初二也是土地神的生日,人们会举行“土地会”祭拜它。土地爷又叫福德爷,福德叔,福德神。它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神。因为民生需要来自土地的衣食,所以被尊称为“土地爷”,按时祭祀。虽然各地祭祀习俗不同,但有单独祭拜土地爷的,也有土地爷和女方一起祭拜的。
事实上,无论是祈求龙抬头春雨,龙出来和各种昆虫躺在垫子上,还是祭祀龙王和土地主,二月二的活动都与祈求农业丰收有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过后,农民们不仅开始努力准备各种耕作,而且希望邀请田丽获得丰收,所以他们在二月二日有各种节日活动。
范庄龙卡会的传统节日活动众所周知。范庄是河北赵县的一个大村庄。相传,龚家的儿子勾龙为了拯救部落,没有和颛顼战斗,最后化作一只白蝴蝶飘走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民们都会搭起棚子,摆起龙牌,祭奠保护百姓的勾龙。现在,“龙板”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型的文化庙会,也可以说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每年大约有10万人聚集在一起开会,场面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