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政

/石楠/朱佐/lybc/f68_2.html

《论语》——政治第二

-

孔子不谈政治。

第一篇《为学而学》讲的是个人学习的内在修养,然后第二篇《为政》讲的是学习的外在运用。

但是,说到政治,我们要注意一点: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一些著作中,很多人认为政治就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词汇来说,叫做“政治哲学”。在我个人的研究中,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孔子很少提到完整的“政”的概念,孔子只说“为政”,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学术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非常严格。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服从真理。”学习的立场是“在学习面前,态度要非常严格,服从真理。”孔子只讲“为政”,不讲政治;“政治”就像国父说的:“管理所有人的事务。”孔子所说的“为政”是启蒙,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视为教育。教学是教育,文化是影响,但过去不叫影响,叫风格。治国的意义包括教化。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关键点。所以第二篇《为政》也讲了学的外用。

伟大政治家的风度

子曰:以德治国,如北辰,居其所,群星* * *。

“* * *”的意思是“拱”。从表面上看,这些话非常容易理解。孔子提出政治最重要的是“德”。说了这么多,要注意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德”字很少被串联使用。当时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直到唐宋,这两个词才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名词,叫做“德”;时至今日,年轻人提起道德,都把它当成一个恶心的名词。这就是文化思想的演变。所以要知道秦汉以前,德就是德;而“道”和“天”是当时最麻烦、最难界定的词,同样意义重大。有时“道”字是形而上本体论的代表;有时是道之道,有时是理或法,就像孙子兵法:“兵者狡猾。”这个道就是法的意思;有时候是道德的代表。“天”字也是如此,包含四五个意思。在同一本书里,即使是同一个句子,前后的词也有不同的意思。这看似是中国文化的问题,但也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古代印刷术发明之前。一个字代表的概念,用刀刻在竹简上,在当时就足以充分表达。

先说“德”字的含义。在过去,“德”是良好行为的结果和作用。古代人解释说“德也是得来的”。所以我们知道,孔子的“德治”理论,是善行的结果,和后世的“德”的含义差不多。不深入研究的话,一般会在学校里跟学生说,这里的“德”就是“德”,因为学生没到一定程度,老师也搬不出更多的古董来详细讲解。孔子为什么提出“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明星知道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北辰”的。我国文化最早的发展是天文学。过去我们把天体分为二十八星座和三面墙——紫色,少,太小,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天文学的经纬度。纬度和经度是西方的划分。一位天文学家曾经争辩说,我们又是靠自己划船,而不是按照西方的度数。比如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是英国人划的,跟我们没关系。不如说说我们自己的中原时间,或者以台湾省为中心,再穿越一次经纬度?事实上,我们过去一直是分裂的。天体分三壁二十八夜,就是把天体星座的范围分成二十八个部分。为什么叫“苏”?这是指每天太阳从西方落下时,东方天空出现的是哪个星座。这个星座是“苏”。这个星座每个月、每半个月、每七天都不一样,所以按照时间和天体的关系分为二十八夜和十二天。以前发现了北斗七星,也就是现在西方人所说的大熊座。在夏天,我们可以看到银河。在银河系的北部,最亮的七颗星是北斗七星。这七颗星像瓢水一样连在一起,古代称之为“斗”。今天的天文学还没有离开我们祖先的原理。整个天体的很多恒星都是以北极星为中心,恒星守护着它。每天晚上,在北斗七星的斗柄前,必有两颗最亮的星,著名的两颗,它的光最闪烁,最容易看见。春天,北斗七星必然指向东方的阴宫。在过去,伟大的将军必须掌握天文、地理和人事才能带兵。因为天文学在军事上很重要,以行军为例。如果晚上迷路了,不用仪器也能辨别方向。这一套文化过去在中国很普遍,现在我们对固有的“天文学”已经没有概念了。我们不能不关注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一定要捡起来。

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运动仿佛听从北斗七星的指挥,跟随它,绕着它旋转。不仅一年四季,每个月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都不一样,整个天体随时都在运行。每天十二点,北斗七星的方向也在变化,而且这是万亿年的固定变化。它不能无序,事实上也永远不会无序。

我们知道“北辰”,那么孔子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以德治国”,心中有道,外在的行为无可挑剔。比如北辰,有中心思想,有中心风格。以道德影响,不要把自己往那里搬。只要一声令下,下面的人就会像满天无数星座一样跟着你的方向走。

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在军事思维中,我们都知道“万众一心”、“用得高明,万众一心”这几个字。每个人对它的解读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解读为“千万英雄,千万人心”,不太好。最好的教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办法。这是思想问题,他的思想必须集中。岳飞提出了“术之美在一心”的观点。现在如果解读为教练算计的变异,那所谓“山人自有妙计”就更糟糕了。我们研究一下,岳飞的“一心”就是“一心”,比较贴切。那么“活在其位,星星* * *”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知道秦汉以前儒道思想并没有分离。众所周知,老庄的道家思想讲的是“无为而治”,有些人把道家的“无为而治”解释为上面领导的人,什么都不管,就是“无为而治”。这是完全错误的。道教没有这个说法,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就是先取主动,似乎也没有错。比如一个领导,一个主持人,对于任何一种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你都要先分析它的弊端,问题出在哪里,先找到病源,疏通,然后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

说到这,讲个笑话。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朋友在一个行政督察处做安全副指挥。他几乎每天都出去打土匪。我问他:“你哪来的这么多土匪?”他怪我一直关注天下大事,连一把鹅毛扇子都不带,不做军事家。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如果所有的强盗都被消灭了,我们该怎么办?”我说你就是这么做的。他说:“不是我们要这样,是邻郡要这样,把土匪赶走。这是很多次和很多信贷。如果他们想这么做,我们能怎么办?”有人说刘备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如果他没有培养出一个刘备,他也不可能把皇帝捧为诸侯。

现在的世界就是这样讲这么烂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这种不作为真的不道德。从我们政治学和军事学的政治思想中可以看出,所谓“为官者,赫克托耳无功德”,这句话在军事思想中的意义就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将军在,敌人就会害怕,不敢动,战争就打不起来。这当然是了不起的。如果一个普通人有赫克托耳的优点,那就另当别论了。所谓无为的大概点也在这里,孔子的道德政治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孔子总是提这种事?古人研究中国历史有一种说法,叫做“经史结合”。什么是经典?这是共同的道路,这是永恒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不会改变。但不是说可以规定不准改,而是必须如此,所以叫“经”。而“历史”就是在这个原则下记录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要想了解经典,就要了解历史。拿历史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去配合。这样研究经典史是有意义的。比如孔子说的“以德治国”,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死板的教条。其实不是的。我们读史,知道孔子出生的时间,后来改称“春秋”,也就是西周到东周之间的时期。孔子写了一本书叫《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孔子前后,有人写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历史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春秋”而不是“冬夏”?原则上,冷就是冷,热就是热,也就是所谓的冬夏。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是“春王正月”——后人把“春王正月”读成了一句,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反复说要注意读古书,因为当时没有纸笔,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很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代表一个复杂的意思。这个“春”就是春天;“王”是中央政府和周朝;“正月”是周朝月令的第一个月;成为“春王正月”是错误的——解释历史为什么叫春秋。

刚才说了,中国文化最早的发展是科学,科学最早的发展是天文学。要谈世界科学史乃至科学史,首先要研究天文学。要说天文学,中国的天文学是三千年前发展起来的。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当我们谈到天文学时,我们也必须谈到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在六千年前也是非常发达的。这方面,以后有机会讲的时候再来讨论易经。

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学——我们知道气候一年四季不均匀,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说到昼夜,冬天白天太短,夏天又太长,不均匀。只有春天的二月到秋天的八月之间,才是“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也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到达赤道中间的时刻,昼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温和宜人,所以史称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在这个时代,社会和政治好不好,是以这种像春分和秋分一样平衡的天气来判断的。以现在的概念为例。让我们称一下你的体重。你当了几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当官几年了?对得起人民吗?给你称一称。历史因此被称为“春秋时期”。

从台风中了解生活

我们读《春秋》和《春秋战国史》。孔子在《易经传》中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渊源正在逐渐消失。”孔子写《易经》和《列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但孔子认为“非一朝一夕”——不是一日形成的。道家庄子说:“飓风始于平美之末”。飓风就是现在粤语和闽方言里的台风,现在西方人翻译成中国发音,也叫台风。我们看到台风这么厉害,但是它刚升到水面上的时候,我们只看到水面上有一片浮萍,稍微动了一下,然后水面上就上来了一股气流,渐渐的就变成了台风。道家的说法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不在乎小事,大问题都在小事上。“飓风始于萍萍的尽头”,大风暴来自小风暴。所以,孔子在《易经》里说的,说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几乎不是偶然的。平时听人说“这个机会很偶然”,其实并没有什么偶然。

根据中国文化中的易经原理,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因,有多种因素。比如有人捡到一块钱,“真巧!”但仔细分析,绝非偶然,其前因是什么?因为他走出了门,如果他没有走出门,他就不会找到一块钱。或者说,坐在家里掉一块钱,是偶然的吗?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钱掉下来他就捡了起来!他出门不在家坐,掉下来的钱就不是他的了,所以在家坐不出门也是拿到这笔钱的原因。所以,这些都是因素。“它的起源是逐渐到来的。”一切都在慢慢改变。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突变。只有当我们不够聪明的时候,我们才能明白有些事情是突然的。事实上,那里潜伏着一个原因。我们理解易经的话。孔子写《春秋》正是时候,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就是在那三四百年间,社会风气大乱。我们不妨引用下面这些人的话,就知道春秋时期有多乱了。

司马光说:“今晋朝大夫,忽辱其君,分晋国(指赵、魏、汉三分)。皇帝不能求之,还宠之,使之为诸侯。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门,不能保持,但它被遗弃了。先王之礼,行于斯!”

他还说:“天下为智所主宰,故使圣贤者为诸侯,诸国皆亡,而人则生。一点也不悲伤。”

顾曰:“春秋时,祭祀尚严,复聘享之,而七国无所为!春秋时代还在谈姓氏宗亲,七国就沉默了!国家没有交完朋友,学者没有交完硕士。这在133年之间发生了变化,这是历史的缺失。后人能推人,却不能始皇帝而与天下融合,文武之道尽矣!”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混乱不堪。当时大家都注重权利斗争,社会秩序混乱,文化衰落。孔子很担心这种动乱,所以他说政治和权力都没有用,只有“道德”。

圣人势利吗?

说到“德”,第三个概念就来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儒家为何如此推崇尧、舜、禹、唐、文、吴、?以前有个老朋友,比我大几十岁。他是我的老朋友。他来自四川,自称“厚黑”李宗吾。每个人都认识这个人。他品德非常好,喜欢故意骂人。我劝他少骂人,不要提倡厚黑学。我说人性就是这么个东西,脸皮厚,心黑,但还是用帘子遮起来了。为什么一定要揭开?他说,“揭开它?你看错了,我是在开烂场,教人看后面。”李宗吾对历史非常怀疑。他说圣人不可靠。你为什么崇拜像尧、舜、禹、汤、文、吴、这样的成功人士?不成功就没有圣人吗?所以他有一篇文章叫《对圣人的怀疑》。这个写负面文章的家伙,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兄弟,你不知道,我和爱因斯坦同年,爱因斯坦同年发明了相对论,名扬天下。”那我呢?我还没当好领导,还得调皮捣蛋。“这个人太棒了。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他整天不吃东西,总是喝得饱饱的。良好的精神和道德。

讲到这里,让我们回到正题。孔子为什么称赞尧、舜、禹、唐、文、吴、等人?第一,有道德思想,没有成就德行。只能说他贤惠,但不一定贤惠。有道德思想,有道德事业的成就,道与德相配合,道德就叫“德”。

从历史上看,道家和儒家都提到了尧舜、禹、唐、文、吴、,因为他们当时讲的是“治政”,讲究的是“德”字。秦汉以后只讲事迹。所谓“三王之治在于德,五霸之志在于行。”王者和恶霸的区别就在于此。等的话连霸权都谈不上。你连一点成绩都没有。你偷鸡偷狗就是偷国。

虽然这些词很简单,很容易解释,但它们有很多含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才会知道它的价值。

尤美情歌

孔子说:诗三百首。一句话,孔子说:天真地思考。

所以有人说《论语》要重排。他们看《论语》的时候说:“怎么突然说起文学和诗歌了?”不就是一个错误,一个烂摊子吗?应该拿出来,按照现在西方的方法进行逻辑梳理。”我说,“逻辑?!也许是逻辑和另一个系列?“我们必须这样解释他们的说法。众所周知,《论语》已经编纂得非常完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