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剧本

微课《解读人生剧本》人生剧本是人生的蓝图。人生剧本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 1910 . 05 . 10-1970 . 07 . 15)提出的,他也是交易分析(TA理论)的创始人。这个理论也是后现代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对人生做了系统的回顾。

艾瑞克·伯恩

当然,生活的剧本不是真实的剧本,而是人们在各种经历中得到的感受。这种感觉是自己处理的,还是一塌糊涂?两者完全不同。我对自己说过的那些话、誓言和秘密决定,都是人生剧本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无意识的,然后生活就会按照这个剧本开始上演。如果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想法或者信念,他真的会不自觉地配合行动,最终让那个信念成为真实的情境,成为现实。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实践的预言”,是我在童年早期为自己预言的。没人强迫我做,我就慢慢跟着做了。EB指出,人生剧本在我们7岁之前就写好了,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3岁看老,7岁看老”。虽然东西方的文化和哲学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契合在一起。生活剧本内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劝诫和周围人的评价;2.学校教育,老师同学评价。角色一旦被“定义”,就忍不住要配合。因为靠自己去对抗这个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和角色,是一场非常艰苦和孤独的战斗。剧本就像角色。童年写的剧本更有效。因为年轻的时候不自觉的接受外界的信息,没有被自己的意识屏蔽的能力,所以无法通过意识逃避。如果生活和剧本不一样,人们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来配合剧本。人生剧本就是这么厉害。

信仰是所期待的真理,是所未见的证据。

听到这里,我似乎对陆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又多了一层理解和体会。因为这句话,人生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希望!只要你期待并坚信幸福,你就一定会得到幸福!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从小就决定怎么活,怎么死。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忠实地按照这个剧本表演。我们都是不自觉表演的演员。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做的事情都是被生活的剧本所驱使,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脚本的内容大概包括五个内容:1。父母的指示;2.指导下的个性发展;3.童年时的重要决定;4.以特定的方式成功或失败;5.这种对过去的自信态度。作为人生剧本中唯一的主角,我们通过“禁令”二字来进行每一幕的剧情。这些禁令既有口头的也有非口头的。也就是人们对我们说:“你不能……”;“你不能……”;而别人对我们的否定表现在语气、表情、动作、表情、体态上,非语言禁止比语言禁止更有效。氛围中的“禁酒令”往往更可怕,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往往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一句冷冰冰的“不知道”带给孩子的是“别靠近我,别烦我”“别撒娇,别连累爸爸妈妈”等刻板印象。孩子会通过限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获得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这是孩子生存的本能。童年形成的偏见往往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一生。正是这些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形成的禁制,让剧本预言成真。十三个禁止令:1。不要这样做...这种限制令很容易发生在父母严厉、过度保护或者过于注重细节的家庭。这种过分的行为准则会让孩子形成“我最好什么都不做”的想法。有这种约束令的人,永远扮演好孩子的角色,长大后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习惯听从别人的意见,不会为自己着想。2.你不能做你自己。它通常涉及性别认同。“其实我们本来就想要个女孩”“女儿是损失”“要是个男孩就好了”等等。父母或文化对孩子性别的“否定”或所谓的“遗憾”,其实是对孩子性别乃至人格的否定。随后会有限制令。这种禁止令会让孩子异性朋友多,同性朋友少。如果你接受不了性别、性格等固有特征,很有可能会受到这个禁酒令的影响,变得没有男子气概或男子气概。这种禁止会让你对自己的性别或自我缺乏安全感,因为你个人的东西被你的父母或你的文化所否定。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会喜欢,怎么会相信别人会喜欢?所以这类人很容易受到外界评价、常识、社会风气的影响。明明可以做,不知道为什么不想做,就是禁止令在起作用。3.别孩子气了。家里的兄弟姐妹经常被要求给家里的兄弟姐妹让路,所以会发出限制令。成年了,忙着应酬照顾大家,自己却不值得享受或者享受不了。很可能被这个限制令所束缚。有这个禁止令的人被督促早点长大,但不能在还是孩子的时候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能表现出童心。他们的性格往往过于严肃,甚至有点真诚。有时候他们要自己做,好像自己做不了,这说明他们的责任感太强,可能会成为负担。这个负担是禁止令带来的。4.长不大,和上一个正好相反。这种禁止令很容易出现在过度保护、过度溺爱的孩子身上。这个禁令会让人觉得“我还是永远做个孩子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能错,反正别人也会帮我的。”很多时候,这是俄狄浦斯说的。长大后,你可能仍然无法摆脱这种“不能长大”的禁止,成为巨婴。给孩子相亲,决定嫁给谁等等。,就是父母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长不大。”至于父母不让孩子长大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爷爷奶奶来说,孩子长不大,更容易控制,也更容易从他们身上获得价值感。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长大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例如,父母可以享受他们总是对的感觉。孩子长大了,会和父母争论。孩子小的时候,完全可以控制他。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不愿意放下。因为放手后你会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放手意味着新的挑战,所以你把这个挑战扼杀在摇篮里。为什么不呢?如果父母对自己和抚养孩子的方法有足够的信心,那么这个禁止令可能不会轻易强加给孩子。这和孩子无关,只和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有关。我突然想到了演员朱雨辰,他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亲力亲为的母亲。真的很可怕很可悲。5.不能有情绪。很多军人,警察或者不苟言笑,家里有高官的严肃家庭都会有这个禁酒令。当你被迫忍受痛苦时,你只能忍住,不能表达出来。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坚强的孩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他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感受,这就是受这个禁酒令的影响。这种强制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绪,对很多事情装作无动于衷,装作无动于衷,没有办法哭,很难生气。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匮乏。这是对你有影响的限制令。为什么家里不允许有情绪?可能是因为家里人觉得感情是负担,没必要完成任务。纪律和效率、严肃和谨慎的氛围会压抑人的情绪。回到家,我无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至于家里也是这样的氛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点尊严可能会形成非常大的禁制令。当孩子受到父母一两次的挫折,当他发现自己的快乐状态是父母所不能接受的时候,他会被认为是轻浮的,随意的,幼稚的,那么孩子就会按照父母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有一种可能是家里不允许有负面情绪。父母已经无法承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者说无法处理,所以这些负面情绪在家里就像大象一样。大家都看到了却装作没看见,成了家里的负担。陆老师说:很多来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受这个禁酒令的影响。人生苦大于乐,很多事情都会牵扯到我们的情绪。如果有排泄的渠道和出口,那没问题,但是如果渠道和出口被堵塞了,连感受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都会随着时间退化和消失,那么面对你的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压抑到你会有各种疾病,压抑到你会有神经症,以至于你会有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强烈建议家长反思,千万不要把这样的禁止令强加给孩子。否则,孩子看似满足了你内心的需求,但他自己的内心会变得贫瘠。你堵住了他最后的出口,你剥夺了他享受生活的机会,你堵住了他表达情绪的所有渠道,所以不要做这样的事。这是非常危险的。为了让孩子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商不是通过压抑来完成的,总是通过训练和提点来完成的。6.不要想“别跟我顶嘴!”“你闭嘴!听我说!”.....在父母歇斯底里的虐待下长大的孩子,非常容易有这种限制令。这种禁制久而久之会让人放弃思考,甚至无法进行更精确的逻辑思考,无法做出冷静的判断,以及很多盲目迷信占卜、占星命运,包括星座等。,大概都被“不要想”这个禁制所支配。为什么父母不允许孩子思考?因为思考会带来碰撞。父母为了现在的稳定和完美,不希望有冲突。当他们还有权力的时候,就用权力来恐吓孩子,不允许孩子想太多。诚然,孩子认为事情不会尽善尽美,他们会天真,甚至提问也是很烦人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利。你不应该因为孩子烦你,不同意你,就压制孩子的思维能力。几种不同的观点可以在家里共存吗?还是潜意识里,你只是觉得只有你一个人是对的?还是你觉得在家里说话没问题?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你否定了一个孩子,也就否定了他的思考能力和机会。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父母攀比的工具。孩子会长大的。他现在不如你,不代表他以后会比你差。现在没经验,不代表以后没经验。当前的观点不恰当,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观点永远不恰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我们很容易挡住孩子思考的机会,因为孩子此刻真的不如你。内心强大的父母,对输赢的内心强大,很容易不自觉地压制孩子的能力。以后孩子没出息,不愿意思考,不怨天尤人,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鼓励孩子,家里价值观多元化,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父母,才是新时代的好父母。因为你在认可孩子价值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对错并不那么重要。你的孩子将来会离开你,最后你也会离开你的孩子。你的离开是永久性的。你的孩子在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否足够坚强,是你现在决定的。多给他一点机会,就是多给他一条生路。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

一流的智慧是能够让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同时并存。

7.不要接近“别烦我,我很忙”。这样说的父母会让孩子很难亲近。你被迫与父母保持距离,这种禁止令会让你如法炮制,不敢靠近。这个禁令会让人避免和父母说话,自然也不会告诉父母自己的心事。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会很难告诉别人他们的想法,即使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麻烦,也很难与他们的主管或同事讨论。很多时候,只是一个人在遇到讨厌的事情时,很努力,抱着“忍一忍就好”的想法。这种人是非常容易压抑的,因为当你无法接近别人的时候,你就阻断了和别人的沟通渠道。这个禁制令会成为其他禁制令的基础,对其他禁制令产生“增加”的效果,因为当你和别人交流越来越少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越来越压抑,你心中的其他模式就会被放大。8.成功的时候不能被表扬,失败的时候可以得到安慰和鼓励。类似这样的反复经历,很容易导致“你不能成功”的禁止令。东方是儒家文化。我们不提倡成功文化,但我们提倡胜不骄,败不馁,所以我们很容易被“不能成功”的禁制所影响。你不能因为成功而高兴,但赢了也不能得到一句好话或一个公正的评价。相反,失败之后,你会得到鼓励和安慰,这是一种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固化的“我还是失败的好”。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功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孩子成功的喜悦难以接受。反而会在孩子失败后给予鼓励。当然,失败对孩子更好。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在关键时候总是有口臭。一旦他们知道了,就很难摆脱这个标签,于是孩子就会不自觉地配合父母,成为“关键时候有口臭”的孩子,认定自己是不成功的人。做事莫名其妙的人,很可能会有这种“不能成功”的禁制令。9.你不能有欲望。小时候因为家里有病经济困难,或者父母有苦难言,更容易形成这样的限制令。这些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你会觉得你的欲望是别人的负担,你的要求是增加别人的负担,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心里是个负担。你不能坦率地说出你想要什么,不仅如此,你还会放弃机会或者毁掉自己的幸福。人升职了,觉得工资低了,可以攒钱养家,别人也不能拒绝借钱。这种禁制令会让你无法过自己的生活,因为自我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代价的。如果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包括性、食欲、成就欲等。,而且你觉得当你没有存在感的时候,是一种负担,你怎么配得上这些东西?不配,只要你饿了,好东西就要给别人。我还是希望,如果我给了别人,别人会对我更好。如果我表达了自己的欲望,得到了自己的东西,别人可能不会对我好,甚至会攻击和嫌弃我。我宁愿什么都没有,请对我好一点。往往这种人就是谄媚的性格。他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没有能力满足自己。这种情况会严重挫伤我们的自我发展,让我们极度抑郁,这种禁止令会直接传染给孩子。因为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潜意识里疯狂的表达我想要的东西,却压抑自己不去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你付出了一切却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魔鬼就会出来,你人格的另一面就会在generate里出来,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性格谄媚的人,背后要求,而不是表面上直接沟通。如果他得不到他想要的,就要小心了。当你有这种表达的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很受伤,因为当你的孩子接收到你的这部分潜在需求的时候,就会难以承受。他会奇怪我妈怎么这么变态。她明明对我好却暗地里对我不满,因为作为一个孩子,她不感恩母亲,她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母亲对孩子好,是因为那些隐秘的需求,这是一种暗中的交易。而孩子不会注意到。孩子认为父母生来就是对他们好的,所以你一直在暗地里要求他们,孩子会越来越觉得累,同时也无法读懂你行为背后的信息,问题就产生了。孩子也会形成这种谄媚的性格。这种奉承是背地里的奉承,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满足不了你,因为你的需求根本不在表面上。你的潜在需求就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地从你的孩子身上秘密地吸取能量,让孩子变得非常虚弱。就像一个场合,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却没有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这又是一个三角关系,这就是这个禁止令的作用。10.你不可能健康。孩子生病了可以随意吃零食喝果汁。当他生病时,他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注。他生病的时候,可以让父母多照顾你。或者看到他父母只照顾那些生病的兄弟姐妹,就会发出限制令。这种禁止令可以使人通过生病或受伤获得同情,通过一些唐突的行为或奇怪的言论引起注意。不想因为一堆健康问题改变生活习惯,可能会继续暴饮暴食等等。是因为虽然身体不健康,却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有没有注意到,所有的禁止令都只有一个作用,“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还是那句话: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对孩子来说就是死路一条。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基因的恐惧。在现代,他身体上是饥饿的,但心理上已经饿死了。一个得不到父母关注的孩子,没有存在感,没有存在的价值。他会从根本上否定自己,会千方百计追求让父母关注自己、喜欢自己、关心自己的证据。当他得不到这个证据的时候,他的心理就会走向黑暗的一面,或者说另一面,至少他永远不会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为了让父母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可以付出多少?所有费用!他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和健康的代价。因为健康和内心的感受比起来什么都不是。健康是一种概率性的东西,但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绝望。超级妈妈应该有能力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他权衡利弊,进而明白一个妈妈应该怎么做。11.不重要。当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高兴地告诉父母时,父母的冷淡回应会让孩子因为得不到认可而痛苦。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成不了重要的人,因为1成了重要的人,2成了重要的人,甚至可能被攻击。有这种禁制令的人,往往会嫌自己太显眼,讨厌承担责任。这种人衣着朴素,很少说话,声音很小。这是工作中的限制令。也有一些人当下属或者团队成员的时候很优秀。一旦成为领导者,他们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不允许自己变得优秀。这是限制令。有晋升机会的时候,因为这个禁酒令会主动叫停,不知道为什么不尽力。令人费解的原因是,你不知道禁止令已经在你心里扎根了。12.不能有归属感。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或者帮孩子防身,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父母说的时候,说者可能是无意的,但听者是有意的。孩子和同龄人的接触会因为你的一言一行越来越少。有这种限制令的人总是一个人做事,很难融入团队和职场。即使参加团体活动,也会不自觉地变成独行侠,或者经常拒绝邀请。就是这个禁止令在起作用。你在团队里找不到归属感。因为你的父母总是帮你做决定。你的朋友是别人替你选的。久而久之,我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资格去选择你想要的,还是算了吧。13.不能存在。这是最痛苦的限制令。当你从小被虐待,或者听到父母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的时候,你会被父母当成不幸的原因。你是家里的害群之马,是父母的负担。就因为你出生了,你的家庭就会这样,你的父母也会这样。所有不快乐的原因都是你。这种禁止令太可怕了。可以直接摧毁一个孩子的信心,内心直接变得贫瘠。这个禁制会让孩子对一切和自己失去信心,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黯淡的。因为他否认自己的存在,这个人就会破罐子破摔,他不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经常沉迷于毒品、杜等等,因为破罐子破摔的命运只有破。既然你让我不开心了,我也就不幸的给你看了,这个自证的预言已经在我自己身上流传了。我不仅倒霉,还想让身边的人都不开心。你不讨厌我吗?好吧!那我亲自给你看看!这些都是下意识的动作,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遭遇找原因。你找到了原因,你必须证明它。以上13禁制令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童年时期获得的约束令会形成一种人生取向,是我们认知和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