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于南阳。
地域环境孕育了古老的传说。
南阳,原名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临伏牛山,东临桐柏山,西临秦岭,南临汉水。北控汝洛,南盖荆襄,西过陕西,东连江淮。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贯穿南阳的“夏道”成为楚国与中原各国沟通的重要通道。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国时期,南阳淅川丹阳成为楚国的都城。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他的重要文官将领都在南阳发迹,因此南阳被称为“南都”和“帝王之地”。同时,南阳也是南北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交汇点。各种文化因素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楚风汉韵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
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汉中天白水”之称,类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河汉、天汉、银河。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楚辞地名考辨》引萧詧《时颂》云:“彼南故国,乃天人之宝。”牛郎织女传说中,南阳城西二十里的牛家庄(又名桑林),位于白河西岸,对应的是梁荫云南朝小说中的说法:“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子之子,...答应嫁河西牛郎,婚后弃织,奉命回河东。”
牛郎和织女出生在楚国。
从牛郎织女的传说追溯中国情人节形成的过程,时间在战国时期,地点在楚国。在《诗经·潇雅·大东》中有一首诗,“足趾是一个织女,整天和着七个袋子...干完活,他牵着牛,不拿箱子”。这是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诗《汉光》,诗中说“汉有游女,不可思也”。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字指汉水、天汉(银河),“流浪少女”一词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南洋人张衡的《杜南赋》中也有“高涵浪女采珠之歌”
楚人生活在江汉地区,他们对“汉代浪女”非常重视。此外,在楚民间,牛郎星常与河鼓三星混淆。南北朝时,南阳宗谷所著《荆楚年谱》一书中的注释说:“牛郎星,荆州名曰‘河鼓’”。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是河鼓就是牛。
地处汉水以北的南阳,素有“卧枕骑江汉,盖三山带湖”之称。战国时期南阳属楚,楚都在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汉代画像石确认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是人们将天上的星星神化、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让人产生无尽遐想。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于楚国,到了汉代,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加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成为绘画、雕塑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南阳是中国的名城之一,成为南北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交汇点。各种文化因素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代天文学大师张衡就诞生在这里。在这种背景下,南阳出现了大量的汉画像石,生动地将星辰与传说结合起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其中“牛郎织女星座”是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牛郎织女传承谱系的重要见证。
20世纪70年代,南阳白河西岸白潭汉墓出土了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从体态、神态、走路姿势来看,右边牛郎牵的牛无疑是一头驯养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坐姿也是汉代女性的劳动姿势。
丝绸之乡起源于“帝女桑”
南阳是丝绸之乡,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养蚕和丝绸业在周朝就已存在。西汉时期,南阳县是中国八大丝绸产地之一。东汉张衡在《南赋》中记载了“皇女之桑”赞美家乡的话。《山海经》和《中山经》中记载的“皇女桑”,是依树跪下的蚕神,住在南山(又名玄山)。台北王孝廉《桑树下的花花神》记载“这个头发长在膝盖上的女人,也是神话中的桑神,也就是之前提到‘皇桑’的皇帝的女儿,也许是牛郎故事中最早的‘织女’。”
南阳南召县素有“柞蚕之乡”的美誉。柞蚕的人工放养始于东汉。光绪十年在南诏立的蚕坡宪章碑,有“昨日黄帝夫人教百姓蚕...汉朝以后,光武姜叶的蚕变成茧,埋在山里”。
牛郎织女传说的很多版本都离不开织女的编织技术。在盘古发源地田凯的民间传说中,记载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布的技术。这与著名的南洋丝绸密切相关。乞巧这一源于中国情人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是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仰慕。现在人们说起乞巧,往往会引用南北朝南阳人写的《荆楚之时》的记载:七月七日是牵牛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女子扎彩楼,穿七孔针,还是用金银??石为针,陈瓜果在庭上讨小聪明。
南阳地处荆楚之地,因此形成了乞巧的习俗。这种盛况,有一首民歌为证:“今夜七夕看青天,引牛郎织女过江桥,家家望秋月穿红绫。”以上见证了《乞巧》中织女与南洋丝最初的关系。
南阳牛历史悠久。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场所有关,而且体现出明显的农区特征。养牛是农区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是种田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中国五大良种牛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南阳牛历史悠久,自然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黑牛”、“普里西拉养牛”...牛郎和织女是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今天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也很辉煌。张衡称赞家乡的《杜南赋》有“百谷、双翼、和谐”之意。
早在春秋时期,南阳黄牛就已经进入舍饲圈养阶段。土生土长的秦项百里奚,擅长养牛。在他落魄的生涯中,他在南阳以西的麒麟岗以放牛为生。他曾听说周天子喜牛,即以养牛为梯迎,传为佳话。汉代,斗牛成为当时南阳的一项流行活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今,一年一度的黄牛节使南阳黄牛文化得以传承。
“牛”文化的这样一个渊源,造就了南阳西部的“牛家庄”和白河东岸的“牛郎庄”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遗迹随处可见。
桑林、桑庄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要么没有说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几乎都指向“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要么就是“牛郎是桑林县人……”。民俗学专家张在《论中原古典神话的演变》中也说:“牛郎叫如意,南阳城西桑林村人……”。
根据故事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的地方,我们仍然可以在南阳城西20英里的地方找到古桑林和相关的遗迹、习俗和传说。在1981的地名普查中,据一位博学的老人吴德明说:“我听我奶奶说,古时候叫‘桑林’。自从我嫁到这里,庄北就有了一片数百亩的古桑林。”有一处汉墓遗址,村民俗称“桑坟”,草丛中、田埂边有大量汉砖、桑毛。
桑庄(桑林)位于今天的“二十里岗”,靠近从古至今的官道“下陆”。公元839年春,唐代诗人杜牧从宣州入京为官。途中,他经过牛郎织女的故乡。在《乡村之旅》中,写得很有感情,“春天里,半南半西,柔桑过村坞…………”,指的是“桑树林”地区。诗人用线描的方法描绘了南阳西部“桑林”美丽动人的全景,其中“软桑过村坞”描写了广阔的桑林,已覆盖了村庄。
牛郎村和织女村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带着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离开了桑林(又名牛家庄),住在河东岸。这与白河东岸“牛郎庄”的传说非常吻合。
位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自古就有此村之名,至今仍保留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一英里多外的石蛙村俗称“织女村”。自古以来,石蛙的女孩从来不嫁“牛郎织女”,这是一种受“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影响的婚姻习俗。当地民众认为,牛郎织女虽相爱,却不能永生,成为当地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有一种说法是牛郎庄太穷了。几千年来,石蛙村没有女孩嫁给牛郎庄。
牛郎庄有个传说:挑桑锦的织女在白河岸边遇到了河西的牛郎并相爱了。织女不顾父母反对,秘密嫁给了牛郎。久而久之,织女的父母发现并拆散了他们。渴望妻子的牛郎正在这里赶着找黄牛。因为韦弗的父母觉得牛郎太可怜,不允许他们见面。无奈之下,牛郎在附近搭了个小屋,住了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牛郎村”。然而,不变的亲情让他们在村边的鹊桥上悄悄相遇,倾诉离别之情。
史书记载都是指南阳。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人民中广为流传,版本很多,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神话传说从诞生到流传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故事。一般坚持产地地名和风景,是神话传说本土化的一种表现,从而使人在情感上或直觉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可信,流传更广。
东晋诗人苏烟在7月7日的《织女赋》中写道:“织女思北,牛郎叹南洋……”,而在全国各地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指向“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者“牛郎是南阳县桑人……”。如海盐出版社1997的《民间神话》《民间节日》;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俗大百科全书》2001;宗教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节日习俗》;亚洲交通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节》等。其他的,比如网上传播,报刊,口头传说明确指向南阳,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海盐出版社1997出版的《民俗节》、《七夕节传说》一文中,不仅记载如意居住在南阳西部的一个桑林小村,故事中还多次提到“南阳”、“白河”、“伏牛山”,完全是以南阳为背景:“南阳丝,由织布机织成,细而有光泽。随着南洋丝绸的出口,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传到了各地。”
不同版本中的人物、地点、景物都指向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的本土化特征。
中国的情人节习俗经久不衰。
如今,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传统节日——中国情人节习俗,流行于南阳所辖的十三个县(市、区),丰富多彩,在南阳独树一帜。其表现形式有祭祀仪式、庙会、饮食习俗、婚俗、丧俗、儿歌、民歌、鼓、游戏等。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南阳民俗》等史料记载,清末明初南阳七夕仍十分盛行,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之说等等。这一天,各种剧团表演天河比赛。
七月初七不仅继承了“炸妥果”、“乞巧”、“祭”的习俗。这天早上,老人会把宣布黎明的公鸡杀掉,怕它提前宣布黎明,缩短牛郎织女的相会时间。村民们想念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的七夕,他们都会钻到茶豆摊下,摆放瓜果,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中国情人节的由来。尤其是女生和男生,躲在茶豆摊下望着天空,谈着恋爱。
每年七月初七左右,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边村民都会去牛郎庄的牛家冢烧香,为儿女祈福。在2007年的中国情人节,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牛郎村,探寻牛郎织女的遗骸,并为他们崇拜和祈祷。这一天,宛城区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七夕文化节暨万人相亲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每年二月初七,在南阳以西二十里的“桑林”,村民们自发组织“牛郎织女春节”,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据世代经营春节的魏文老人介绍,春耕即将开始,村民们为了怀念牛郎织女,祈求风调雨顺,举行一年一度的春节。春节持续三天,有戏班、黄牛交易、物资交换、民俗活动,充满了乡村泥土的芬芳。这期间,更多的青年男女坠入爱河,依依不舍。2007年的春会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愉快地成为了“桑林荣誉村民”。
此外,南阳还流传着无数的民歌、儿歌、山歌、鼓词。甚至在劳动的时候,抒情的劳动号手也把牛郎和织女相提并论:“天上有个张齐杰,他把花送给别人...像牛郎织女”。千百年来,“织女村”的姑娘不嫁牛郎村,这是牛郎织女起源中典型的婚俗。
综上所述,古老的楚汉文化和特定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同时,在商业遍布全球的商业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到五湖四海,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