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zma计划未解之谜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约翰·伦德(John Lende)和他的同事们正致力于外星信号的研究,重点是具有多变发光规律的造父变星。选择造父变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亮度足够强,可以保证人类在6000万光年的距离仍然可以看到它们。伦德说,“如果有外星信号,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恒星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束能量对造父变星的冲击可以导致其核心升温并膨胀,从而导致其振动。最有可能的能量撞击方法是向造父变星发射一束高能粒子,比如“中微子”。那可以缩短变星的亮期。这和用电流有规律地刺激人的心脏,促进心跳是一样的。正常周期和缩短周期可以分别用二进制代码“0”和“1”代替。这样,信息就可以在银河系的网络中或者在这些造父变星之间来回传递。Lende说,“这个想法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掌握了一个世纪以来造父变星的亮度变化数据。因此,这种想法可以被视为一种探测外星信号的新途径。”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计算,以一个平均拥有300亿颗恒星的星系为基准,像太阳这样拥有行星系统的恒星约占25%,即有75亿颗恒星。如果这些恒星所拥有的行星中,只有1.7%能够发展成一些“生物圈”,那么银河系中可能存在1.3亿颗类似地球的行星。考虑到生命和文明进化中的其他因素,估计银河系中应该有32500颗相当于地球生命形式的行星。从1995年开始,太阳系外的行星陆续被发现,发现了40多种星际分子,其中很多可以成为生命的物质。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深处有人类的“知音”,地球之外有“生命交响曲”。但是外星人藏在哪里呢?它们的生命形式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吸引着人们利用空间科技的成果去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踪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通过监听地球发射的无线电波来寻找“外星人”的线索。1960年,美国做了一个“Ozma”计划,利用射电天文台监测宇宙中两个星座的无线电波,但没有获得结果。1985年实施“塔米”工程,用840个射电频道扫描宇宙天体,相当于1分钟完成1万个“Ozma”工程。1992年,美国实施了搜寻外太空智慧生物的“凤凰”计划,利用当时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搜寻宇宙中各种天体发出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信号。另外,1974,11年6月,美国从天文台向宇宙中的外星人发了一封电报,传达了地球和人类的信息,但仍然没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