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布局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直接因素影响城市布局格局的直接因素包括:①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工业基地、水利枢纽、交通枢纽、科研中心等建设项目的分布以及各种项目不同的技术经济要求;资源,如矿产、森林、农业、风景资源等情况及分布特征;能源、水、交通等施工条件。②地理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③城镇现状。如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范围等。
间接因素影响城市布局格局的间接因素包括:①历史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城市核心的形成开始,经过自然发展和规划建设。明清时期,北京是一座中轴线对称、棋盘式路网结构的城市。这是在封建社会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北京古城墙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形成“凸”形城墙。②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意志和权力,都对城市的区位、发展方向、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纪下半叶的放射状道路与拿破仑三世及其大臣奥斯曼的规划思想密不可分。为了追求城市的豪华气派,镇压人民起义,他们开辟了一条林荫大道,至今仍影响着巴黎的整体城市规划(见巴黎规划)。③科技因素。现代工业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布局。钢铁工业城市要求工业区和居民区平行布置,化学工业城市要求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带。现代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出现,使大城市有机疏散(见“有机疏散论”)和集中规划成为可能。
布局形式的类型根据城市建成区平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布局形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见《城市布局模式的主要类型》)。
街区布局是城市住区中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图A:城市布局模式的主要类型)。这种布局便于市政设施的集中设置,土地利用合理,交通便利,易于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和娱乐的需要。在中国,街区布局形式的城镇很多,有些是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湘乡、郑州、石家庄等。有的是随着大型企业和水利枢纽建设而形成的,如富拉尔基、丹江等;有些是和生产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呼和浩特。
城市布局的格局是受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的沿着河流或海岸的一侧或两侧延伸,有的沿着狭长的山谷发展,有的沿着陆上交通干线延伸。这类城市向长向发展,其平面结构和交通流向更具方向性(图B:城市布局的主要格局类型)。中国有许多带状城市,如沿山谷发展的兰州,沿河发展的沙市、洛阳,沿海发展的丹东、青岛,常州为纺锤形。城市形态受铁路和公路交通线的影响很大。
圆形布局这个城市围绕着湖、海或山呈圆形分布(图C,城市布局模式的主要类型)。环城其实是带状城市的变种。与带状城市相比,这种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它的中心部分为城市创造了美丽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城市典型的圆形布局还不多见。根据厦门的总体规划,未来的厦门将是一个环海湾的环形城市。
几个城镇串联排列,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定的区域间断分隔,沿交通线或河岸线、海岸线分布(图D:城市布局的主要格局类型)。这种布局更加灵活,城镇之间的间距可以使城镇有更好的环境,与郊区保持密切联系。这种布局的城市包括中国的秦皇岛(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和镇江(镇江、丹徒、谏壁、大港)。
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划分为若干块。进行城市规划时,功能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按区块排列,每个区块配建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每个区块称为一个组团。群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联系方便(图E:城市布局的主要格局类型)。比如合肥由三个组团组成,绿化带楔入市中心;宜宾市由五个组组成。这种布局,如适当的群体间距,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高效率。
星座布局一定区域内的几个城镇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呈星座分布(图F:城市布局的格局主要类型)。这种城市布局格局受自然条件、资源、建设条件和城镇现状的影响,使一定区域内城镇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种分工协作,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比如上海,就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周边分散着一批大中小城市的城镇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