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最全面的超新星科普了。
超新星非常闪亮。它发出的辐射通常会短暂照亮整个星系,然后在数周或数月内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在超新星短暂的生命中,它辐射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预期释放的能量之和。这种规模的爆炸可以以每秒30000公里(光速的10%)的速度抛出大量(或全部)恒星物质,导致冲击波进入周围的星际介质。冲击波引起的气体和尘埃膨胀形成的壳状结构称为超新星遗迹。
图示:开普勒超新星遗迹SN 1604的多波长X射线、红外和光学编译图像。
超新星有几种类型。I型和II型可能以两种方式形成:停止或突然开始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当旧的重量级恒星逐渐停止从核聚变中产生能量时,可能会发生引力坍缩。这些恒星最终成为中子星或黑洞,并释放引力势能加热并剥离恒星外层。另一种可能是,白矮星从伴星积累了足够多的物质(通过吸积或合并),使其核心达到可以点燃碳聚变的温度。与此同时,失控的核聚变也吞噬了白矮星,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恒星的质量大于钱德拉塞卡极限(约为太阳质量的1.38倍)时,就会导致恒星核心的“灭绝”(即坍缩),吸积形成的白矮星也在接近这个极限时开始自燃。可怜的白矮星还会遭受一次完全不同的热核爆炸,比核聚变小得多。这种爆炸是由白矮星表面积累的氢气引起的,爆炸产生的光经常让人误认为是新产生的恒星。因此,科学家称这次爆炸为“新星”。而那些质量小于9个太阳左右的孤星,比如太阳本身,最终只会演化成白矮星(不会变成超新星)。
图示:Ia型超新星会在白矮星吸走伴物质,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并爆炸时出现。
虽然自1964年以来,银河系中从未观测到超新星,但在银河系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平均每50年出现一次。它们为含有更大质量元素的星际介质的富集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超新星爆炸产生的膨胀冲击波也会促进新恒星的形成。
Supernova在英语中是“超新星”。在拉丁语中,“nova”(复数novae)的意思是“新的”,意思是天空中闪耀着非常明亮的新星。前缀“super-”区分了超新星和普通新星。(普通新星的亮度也会不断增加,虽然增加的幅度比超新星小,而且是由不同的机制造成的。超新星这个词是由瑞士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弗里茨·魏紫命名的,并于1926年首次用于书写材料。
最早记录的超新星是185年我国天文学家观测到的SN 185。超新星中最亮的记录是由SN 1006获得的。中国和伊斯兰天文学家已经详细描述了这颗超新星。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超新星SN 1054,最终变成了蟹状星云。
插图:蟹状星云
资料来源:Sohu.com
银河系中肉眼观测到的最新超新星SN 1572和SN 1604,为欧洲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它们的出现驳斥了亚里士多德认为除月球和行星之外的宇宙不可改变的观点。
超新星的发现会上报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中央天文电报局,然后中央天文电报局会发布一个命名声明。超新星的名字通常由它被发现的年份加上一两个指定的字母组成。一年中发现的前26颗超新星会用大写字母“A”到“Z”来命名,后面是成对的小写字母,比如“aa”和“ab”等等。
历史上记载的超新星只能知道它们出现的年份,比如SN 185,SN 1006,SN 1054,SN 1572(仙女座),SN 1604(开普勒星)。从1885开始,即使一年只发现一颗超新星,也一直使用字母符号(例如SN 1885A,SN 1907A等。),而且一年内只发现一颗超新星,即SN 1947A。在1987之前,超新星的命名很少使用两个字母,但从1988开始,两个字母被频繁使用。
图示:哈勃拍摄的SN 1987A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
在探索超新星的过程中,科学家根据吸收线对不同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第一个标准是判断氢引起的吸收线是否产生。如果超新星的光谱中含有一条氢吸收线(光谱可见光部分的巴尔末线系),则将其归为ⅱ型,其余的归为ⅰ型..在这两类中,会根据其他元素吸收线的存在和光变曲线的形状(超新星视星等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像)进行细分。
插图:SN 1987A的光变曲线
资料来源:ARAA
超新星遗迹由致密天体和包含快速膨胀物质的冲击波组成。经过两个世纪的自由膨胀,这团物质将进入绝热膨胀期,在此期间,它将冷却并与周围的星际介质混合约654.38+0万年。
图示:BIGBANG结构图
资料来源:哔哩哔哩
大爆炸产生了氢、氦和微量锂,所有较重的元素都是在恒星和超新星中合成的。超新星往往会使周围的星际介质富含金属元素(非氢氦元素)。这些注入的元素最终成为可以形成恒星的分子云的一员。由于附近空间致密分子云的压缩,超新星遗迹膨胀产生的动能可以促进恒星的形成。
作者:蒂姆·特罗特
财政年度:年初至今
如有内容侵权,请联系作者在30天内删除。
转载也请获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