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信息
编辑简历1906 19年3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病逝于北京。吴伯箫受家庭影响,天赋异禀,十四岁就考入曲阜师范大学。1924毕业后担任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
吴伯箫雕像
我们的英语老师。
这一段的编辑使吴伯箫同志奉献了一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写作,用精湛的散文作品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他自己也曾说过:“我只是文学战线上的民兵,兼职写作,全职留守。”事实正是如此。他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翻译了海涅的诗《波罗的海》,成为当代中国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散文作家。正如他的战友、文艺工作者张志敏同志所说:“他的文章朴实而富有韵味。他把丰富的感情揉进简单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添加一点不必要的装饰。简单的语言,优雅的叙述,就像一个穿着土布衣服和鞋子的村姑。她的脸上没有化妆,但那种自然的美丽和健康比华丽更美丽。在几十年的革命征程中,吴伯箫始终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忠诚于党的事业,对人民怀有淳朴深厚的感情。无论革命顺利还是受挫,无论个人开心还是苦恼,都是乐观向上,充满信心的。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批斗,被发配到工厂,党费没地方交。于是他给自己做了一个红布口袋,每个月按时把党费放进去,把自己的入党报告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吴伯箫和他的散文一样,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不谋私利。他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生活在画中。他和普通人一样,经常挤公交上下班。他生性诚实坦率,对人真诚,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临终时,他对子女说:“我不想在我死后给人民带来任何麻烦。我不想通知亲戚朋友,也不想举行什么仪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上。“吴伯箫同志作为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正直品格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和珍贵的回忆。
这一段的编者介绍了他在《羽毛书》、《黑红点》、《北极星》、《忘记岁月》和《吴伯箫散文集》中的作品。散文如《南泥湾》《血坛》《纺车》《菜园笔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被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而《藻》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其数量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真挚深刻的感情、朴实感人的描写、严谨细致的结构、优美脱俗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