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是不是来自西方传说,也就是说是西方人发明的?

星座起源于古代占星术(天文学、占星术),不是西方人发明的,而是命名的。

另外,所有的文化都有星座理论,知识的称呼也不一样。

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家为了方便研究和观察天空中的许多星星,把星空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

很难说清楚人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星座这个概念的。这种天文知识早在有历史记载之前就被人们所了解。

星座的名字大概来源于早期航海的水手。

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星座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但随着文明的扩张和相互影响,星座的文化也包含了融合的过程。

西方

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阿拉托斯写了《物》,其中提到了47个星座。

从《天体》中记载的星区可知,由于岁差,书中所述时期的南极与现在的南极并不一致,因此可以推断书中记载的是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星空;同时,星空记录的空白区域表明观测者应该在北纬35°至36°附近。

所以有人认为把星空分成星座的做法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和苏美尔,希腊和埃及的星座可能就是从这一地区传入的。

在《约伯记》中,提到了熊和猎户座等几个星座。公元前12世纪,尼布甲尼撒一世时代建造的陆地地标上刻有人马座、天蝎座和蛇夫座的图案。

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奥德也提到了大熊星座、猎户座和昴宿星(当时昴宿星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星座,不是金牛座的一部分),而在同一时期,巴比伦已经用楔形文字记录了黄道十二宫。

到了第二世纪,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巨著中记录了48个星座中的1022颗恒星,这也是现代星座的雏形。

之后,许多天文学家用新的星座填充托勒密星座。1603年的Valle,1690年的赫维留,1752年的Llakaj在两个世纪里先后给南天的星座起名。

中国

《李周》中有周初二十八家民宿的部分名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十八个小屋和四头大象的记录最早见于历史记载。

关于《二十八宿》的起源、时间、地点,学术界存在诸多分歧。

传统上,中国的二十八宿制只能追溯到公元前八至六世纪。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刻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实物标本。

中国古代把靠近北极的三元定为中官,而二巴苏实际上是从四象中细分出来的,二巴苏以南的星区称为外官,即“中官+四象+外官”,这只是中国古代划分星区的众多方法之一。

此外,将星宿划分为七区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划分为11区的“五兽+中官+外官”、“九野+中官+外官”,但“中官+四象”的划分方法流传较广。

在中国古代,天空是由星官来划分的。

最早记载星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里面有91星官,500多星。

到了隋朝,《天之歌》记载的星官有283人,属于三元或二十八宿之一。

三原是指环绕北极天空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元、太微元和天师元,围绕黄道和天赤道分为四象,每象又细分为四象中的七个区域,统称为二十八夜。

在中国古代,农历被用作日历年。由于月球每月28日绕地球自转一周,所以每天经过一个区域时被称为“宿”或“棚”。

到了明朝末年,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徐光启参考欧洲天文学的资料,编纂了《崇祯历书》,增加了因维沃附近的23个星官。

关于星空分为三壁四象二十八宿的顺序,众说纷纭。

民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高卢在《星占学笔记》一书中认为,先出现三堵墙,后出现四象,最后出现二十八夜。

曾任北京天文馆第一任馆长的天文学家陈尊贵在其著作中认为,这四个像出现的时间更早,之后又分为二十八宿,三元是最后一个,并指出三元的名称只出现在隋代的《丹登天歌》中,三元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这里形成和使用的。

印度

印度的二十八宿与中国的二十八宿非常相似,学者认为两者来源相同。

琵琶行、梅德勒、施莱格尔、竺可桢、夏鼐、新城新藏等人宣称二十八家旅社起源于中国。韦伯、陈约翰、金泽尔、斯米尔国王和埃德金主张印度的起源。

与中国二十八宿的划分不同,印度二十八宿用织女代替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用河鼓(牛郎)代替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女宿。

他们两个都是从洛奇角出发的,但是后来印度二十八洛奇的出发地点改成了昴宿星。

根据古印度典籍,房间和墙壁曾经合为一夜,成为二十七夜,或者也有减去织女而成的二十七夜,这与中国是一致的。

二十七旅社的全名首次出现在梵天的《鹧鸪书》中。

* * *世界

9世纪后,托勒密星座传播到世界各地。

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学名著》被翻译成* * *语言,命名为《伟大的理论》。

在这本书的基础上,阿尔·苏飞写了《星宿记》,这是观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

现在全世界用的明星名字,大部分来自* *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