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本我、自我、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

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可以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的,而超我和本我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自我需要调整。

如果一个个体承受了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过度压力而焦虑,小我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回归、抵消、投射、升华等。

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目标,自我是两者冲突时的调节器。

Id是一种潜意识的思想(拉丁语单词是“ID”,德语原词是“Es”),代表思想的原始程序——人类最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愤怒、性欲等。这个词是弗洛伊德根据格奥尔格·格罗戴克的作品创造的。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是从本我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功能主要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它一方面调整本我,一方面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性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控制者,受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一个道德化的自我,被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内化,它的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相对来说,弗洛伊德提出的只是理论,那么是否可以用来指导现实生活呢?

我觉得有可能。

本我实际上是一个“感性的自我”,是我们的“初心”,是读完千帆后仍然充满我们内心的渴望和无止境的热情。在这些激情所在的地方,它们就像中性的欲望和自发的欲望。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本我,不知道自己的原始欲望是什么。

超我其实就是“理性自我”,也就是我们的理性。它包含了很多外在的“应该”。我们不仅通过理性做出复杂的逻辑判断,也通过理性处理外部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外界错误的声音,而忽略自己内心的渴望,这必然会带给我们自我拒绝、自我否定、自我不信任和“我不够好”。

我见过很多人,进入职场后,面对外界的“应该”和“建议”,选择接受和相信一切。于是,超我和本我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内心不断叛逆,产生各种不适、痛苦和纠结。行动力会极度降低,会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我、超我、自我的理论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它解释了我们人类的许多行为。

就像《大象与骑手》中的比喻一样,我们的大脑被情绪化的大象和理性的骑手所支配。

就像《思考,快与慢》中的假设一样,我们的大脑是由感性快速思维和理性慢速思维主导的。

好的理论是这样的。它有解释力和落地性,可以解释很多事情,也可以借助理论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已经很棒了。

我们人类的历史更像是不断提出假设,然后不断验证,不断抛弃。

19四五十年代,有一个关于欧美畅销书的统计,其中畅销书前四名分别是:《圣经》、《天路历程》、《鲁滨逊漂流记》、《人类结构》。第四本书《人体结构》看似不是解剖学或严肃的医学书籍,实际上是一本算命书,介绍了骨相学。

年代学也是一种假设。简单来说,测量大脑某个区域以上的颅骨面积,就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比如头上有一块区域是控制智慧的,那你就是个聪明人。另一个是控制贪婪。你是一个大的,你一定是一个贪婪的人。

可见,颅相学其实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假说(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这种解释并不少见,而且能引起极大的轰动和传播效应,包括“放血疗法”,现在看来都不可思议。曾经名噪一时,但最终被历史淘汰。

颅相学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科学和医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人们想要一种方法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开朗,有的人得了自闭症?为什么有的人数学好,有的人画画好?暴力罪犯有天生的特征吗?人的命运会在外面被追踪吗?

回顾过去,人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星座、玛雅月历、塔罗牌、触骨术、骨相学、手相、紫平八字、九型人格、荣格八度空间、MBTI、圆盘和大五人格。

那么技术是否足以回答“ID是什么?”?

我能被认出来吗?

如何识别ID?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盖洛普的优势理论是最接近真相的识别“本我”真面目的理论。

具体原因,下面这篇文章,可以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