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和鼓楼的由来和用途是什么?
在人类社会中,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需要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时间服务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制度,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上敲钟,晚上敲鼓,钟楼鼓楼就这样产生了。
2、用途:闹钟时间
比如唐朝,晨钟暮鼓,城门紧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敞开,家家户户都在活动。普通人都习惯了。
为了保持准确的时间,钟鼓楼首先配备了四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吉、水首。破釜酒吧中央安装了1件名为饶的青铜乐器,由机械控制,每时每刻都在打击饶。
扩展数据:
古代其他的报时方式:
(1)加班
过去在成都,加班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以前的成都,人们缺乏准确的报时手段,几乎都是靠晚上加班。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加班。那时候晚上的文化娱乐生活很少,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守夜人的敲打声,就知道时间了,按照惯例应该怎么做。人们按部就班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别看班次小,门道多。比如放夜班的时候(也就是晚上七点),有慢有快,连续放三遍,声音就像“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打第二次表(晚上9点),一次又一次打,连续打了很多次。声音就像“咚咚咚!”。“咚咚咚!”;打到第三夜(夜里十一点)时,要减速加速,声音像“咚!——嘿嘿!”;打第四个表(凌晨一点)的时候,应该是慢三,声音像“咚-咚,咚,咚”;打五更时(凌晨三点),一慢四快,音站是“咚咚咚咚咚咚!”
整体来说,弹奏的节奏是由慢到快,弹三遍就结束了。但是为什么不打第六更(凌晨5点)?因为成都人早睡早起,五更之后就开始起床做家务。“一日之计在于晨”,连皇帝都在五更开始为朝廷做准备了。另外,五更里有鬼在弦上的说法。此时不宜打扰他们,以免影响他们无法重返冥界,造成亡者之灾。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古代的守望者很辛苦。他晚上睡不着,只能看点滴(一种计时的东西)或者烧香(也是一种计时的东西)来掌握准确的时间。
正午的钟声敲响了
清末民初,当高耸入云的建筑挡住钟声的时候,人们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炮,进入了午炮报时时代。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墙上有一块电池,用来报时的“正午炮”就在这里。
电池有一个电话连接到北京天文台。每当快到中午的时候,两个值班的人一起工作,一个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的指示。另一人揭开枪服,装好火药,手持点燃的香,站在炮位上等待指令下达。当北京天文台通过电话发出指令时,炮台上的人立即点燃了枪火药,下午炮声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知道是中午12,有钟表的人赶紧对表。
(3)西方别出心裁的方式:当球落下的时候。
在欧洲,中国人报午炮的时候,发展出了另一种报球方式。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第一个给出了落球时间。每天中午13(有些地方是中午12),天文台钟楼顶上的球准时落下,停泊在附近海域的船只据此调整时钟,然后带着调整好的时钟出航。
虽然我们今天看这个方法有点粗糙,但海员们对它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忠实地为海员服务了近百年。17世纪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水手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确的计时。对海员来说,精确的时钟就像生命线。没有它,就很难知道船的位置,有触礁的危险。对于海员来说,“正午13落球”是无比亲切的。
在中国,球是在上海计时的。19年的80年代,法租界当局在法国码头设立了信号站,利用信号塔告知中午投球时间,服务于来往于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时间由徐家汇天文台控制。
参考资料:
人民网:打:古代报时手段
中国科学博览会:不看表要不要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