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据香港学者刘永聪教授考证,“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的出处,应该是在明朝的著作中。主要认为是明朝陈继儒(梅公)的话:“女子有文,而能明大义者为固德,但凤毛麟角;还有的喜欢看曲本小说,煽风点火,甚至舞文弄墨,搞个无丑闻的东西。与其这样,不如不识字,保持沉默。陈美说,“没有才华的女人是美德。”可以这么说。"
刘教授指出,原句是“男有德则才,女无才则德”。严格来说,陈继儒不是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收录在《老人言》一书中的。所以应该是陈引自“长辈”一辈。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句话虽然诞生于明末,但却早已根深蒂固。传统的人才观和道德观是其土壤。“德重于才”是中国人的信仰,不分性别。此外,中国人历来主张男人要以“德”为本,重“才”轻“德”,所以有“有德之人是才”之说。至于女人,中国人向来不重视她们的才情,而重视她们的“妇德”,深怕“才可碍德”,所以有“女无才则德”这样的说法。所谓广义的“才”,当然包括各种才能和智慧。但过去中国女性生活圈子狭窄,无法比诗词歌赋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所以“才华”往往是指狭义的“文采”。
因此,刘教授认为,与其把“女子无才是德”这种说法视为现代视角下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不如研究其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但从清朝开始,因为会读书写字的女性比以前多了,所以出现了对女性“才”与“德”的讨论。这也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权利的前传。
参考资料:
台湾省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罗芬美副教授,印象?6?4女?6?4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