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
常用来净化自我。纯粹的自性,就是佛教常说的“一心”。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禅宗的“动心则善,动心则灭”,禅宗的“张口则错,言则断”也是不可思议的。
比如拿镜子比喻心,我们都知道镜子是可以反映事物的。当事物不面对镜子时,镜子不会把事物的影像带入镜中。当事物正对着镜子时,镜子不会因为它们的好恶、美丑而讨厌它们;当物体离开镜子时,镜子不会保留物体在镜中的影像。圣贤之心,永远沉默,永远发光,沉默得一尘不染,到处都是照片。
这颗心不在里面,不在外面,也不在中间。三际是空的,但它包罗万象,没有什么不发光。所以,用一面镜子来比喻心,不过是取其相似点而已。毕竟,镜子是一个无意识的物体。头脑像镜子一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失去了作用,又怎么能和永远沉默、经常发光的奇妙真身相比呢?
六祖大师悟道后说:“自性自净是什么时候?当自性未生而死;当自性自足时;什么时期的自性没有动摇过;什么时期的自我表现生出规律。”所谓明心见性的人,就是看到这个,就不动,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而是能够随缘,生出各种奇妙的真空和奇妙的实相。
扩展数据:
两种自性“假想的自性”和“超脱的自性”
《瑜伽大师地与真义论》:“在一切法中,自言、自设、平等、平等的境界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境界是第一真理,是无限的知识。”也就是说,把“自性从言”和“自性从假设”结合起来的智慧及其所把握的境界就是最高的“真”,任何现象(事件)都是“自性从言”和“自性从假设”的统一。
其中“假设自性”是“假设自性”的全称,“它是世界长久持有的东西,也是世界上一切不同学说的基础”,实际上是指各种自性的、在世界语言概念和知识意识意义上不同的事物,如色、声、香、火、水、风,以及有为、无为、日、月、涅槃等等。
所谓“自性从言”,又叫“自性从义”,“法”。意思是“一切法都是假自足的”,“只有假自足的。”不是自性,是言行,是言语的境界。如果是这样,法律就不是自性的,正如俗话所说,也不是无所不有...也就是说,法律战胜了正义和自性。当你知道的时候,只是无分的境界。"
这意味着“假说自性”是“假的”,但假说必须以“事物”为基础,如“颜色”等规律。假设有自性,就要先有所为,然后假设就要如所愿地成立;在大它者的假设没有首先成立的情况下,大它者的方法和大它物应该没有自性。如果没有自我,什么都没有,做一个假设来解释表是不合理的;一个假说解释没有万物这种东西是不合理的,用它的假说就是自性。
另外,如果之前没有对色彩进行过假设来解释色彩的丰富性,然后根据色彩丰富性的假设来取色,那么留色假设解释了色彩的想法,色彩思维要提高,但是提不起。从这个因缘,从这个原因,我们应该知道规律是从自性中分离出来的。"
据此,名言是以事物和规律为基础的,虚无和规律中没有名言,但是名言并不能完全解释事物的规律。如果它们是真的,就会变成“假设的自性”;如果真正理解了假设所依据的事物和方法,排除了解释的持久性,那就是“自离”。
百度百科-纯自性
百度百科-两种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