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宋人有“新娘”和“离妇”之分。如的《女史》、的《改斋随记》、吕的《春秋战国策》都有“新娘”一词。然而,这两本书都不能深入研究。清初,黄生写了《傅毅》,这又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一个
先说古代女性的婚姻。
在古代,女人不叫“女人”或“儿子”,一般嫁给丈夫时都叫“女人”。从这次考试的300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野死》诗《东山》说“子归故里,帝驳其马”。这个“儿子”虽然结婚了,但还在他妈家。至于《冯祺卧禅》“七子归故里”,“七子”文姜虽嫁到了鲁桓公,但仍被娘家称为“儿子”。有时他被称为“女人”。但是,说到回忆自己或者描述一般女人对结婚的渴望,“能有所为”指的是女人的婚姻。郑《春水》诗云:“能有所为也。女人结婚有办法,远不止接吻。”至于“儿子”能否为嫁女,材料不足,难以确定。
《说文》中的“妇”字是“用扫帚从女人身上扫来的”,“扫帚”是家务劳动的象征。在《冯伟莽》这首诗里,一个女人嫁给了“莽”三年。郑写道:“一个大姨妈说一个女人。”一只公羊的传记。女人在房间里叹了口气,扫着穹顶,我意识到“这个“女人”是她的妻子。至于《冯祺七月》中的那一章:“和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田野里充满了欢乐。这个“女人”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
婚后,女方被称为“新娘”。起初,只是为了她的新婚生活。时间久了,就成了已婚女人的俗称。但《诗经》、《左传》等古代文献中并未出现“新娘”一词。可能与汉语词形的发展有关。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后逐渐发展为双音词。战国以后开始使用“新娘”一词。
魏人迎接新媳妇,上车就问:“你是马,谁做马?”她说,“借一下。”新娘说:“如果你是仆人,你没有衣服。”车到门口,扶她,教她送行:“你把炉子灭了,会着火的。”房间里见。
这个“新娘”就是新婚的女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新娘”。《吕氏春秋》中的“新娘”也是这个意思。
汉代以后,“新娘”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是对新婚夫妇,对某人的妻子也是如此。后来逐渐成为年轻女性婚后的特定称谓。因此,用他们自己的名字称呼他们是可以接受的。英绍《风俗通》卷九《人间多怪》:“乃亭西北八里吴新娘,近日死。”这是某人的妻子。这也是年轻女性婚后的统称。再看《古诗为焦仲卿妻》中“新娘”的那句:
以新娘的身份说话,但是哽咽了就说不出话了。
新娘叫政府官员:不要重复分歧。
当公鸡在外面啼叫时,新娘化着严格的妆。
但是当她和小姑告别的时候,眼泪就顺着眼眶流了下来:“新娘刚来的时候,小姑就开始帮她铺床了。”
官马在前,新娘的车在后。
新娘知道马的声音,踮着脚迎接他们。
在这一天,牛和马发出嘶嘶声,新娘进入鲁青。
焦的妻子说:“当新娘刚到的时候,她的嫂子会帮她铺床。”。但是,当女人在家人面前称自己为“新娘”时,就表示谦虚:新人不懂规矩,所以处处不慎,请见谅。
“新娘”作为一个特定的称谓,是我姑姑姑父称呼,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和厚道,如《后汉书·女儿传》和《周瑜妻》;
周瑜的妻子在裴军县...“一”字。她在女德上是游手好闲的,而于则是骄横好色浮躁,在很多方面都很粗鲁。玉说:“一个贤惠的新娘应该向道学习。她抑郁了就不改,新娘过日子。”阿拜受命。
和《刀锋传》:
张让的女婿也是王太后的妹妹。让给女婿磕头道:“老臣若有得罪,就和新娘子去私门。只有当他一直对自己的生活心存感激的时候,他现在才应该远离皇宫……”女婿说自己是舞阳国君,加入了白太后。
后两种情况是父亲当面称儿媳妇为“新娘”,这就是农村方言中称儿媳妇为“新娘”的由来。
二丫秦时:“女人指弟媳为嫂,弟妻为妇。”郭璞说:“今天说新娘子还是真的。”这位大哥大嫂把她哥的老婆叫做“新娘”。在今天南方各省的方言中,还有这样一个称呼,所谓“兄妻”。郭璞是阿津人,他说的是“今天还在说新娘子”。
1,新娘
吴伟年轻时曾试图和袁绍一起当游侠,看着人们结婚。因为他溜进了主人的花园,晚上就大叫“有贼!”在的人都看不见,在,拿刀抢了新娘,还给了邵。(《假钱》卷六)
2.通过你妻子的脸来称呼她
王娶了一个诸葛丹的女人,从进房的时候就开始交朋友了。王对那妇人说:“新娘子相貌卑微,不像是公休。”女子曰:“君子不能如云,令女子超之。”(第五卷,原宪)
3、女子自称是
王夫人从云曰:“新娘子家中难得有难,一生送于此。”她哭着拉住她的孩子。(第二卷,文献)
4.女人被称为她们的娘家姓。
当初,(许)被收,全家恸哭。阮的新娘很平静,说:“别急,找回来。”作为小米粥,就答应了。(第五卷,原宪)
5.我姑姑打电话给她的儿子和妻子。
卷五《原宪》“李不居外,不肯舍”,刘晓引《晋公颂》:“世祖为李造宅,李赦之...(贾充)为李盖房子,不来往。刘的母亲将死,所以她问扬声器,说:'我教你满足李的新妻子,但我仍然拒绝,所以我问他一些事情。"
可见“新娘”一词的词汇意义在魏晋时期基本完成。
二
魏晋以后,隋唐以前都是如此。刘亮灵仙的《徐敬业文·祭夫》:“新娘子愿荐以徐福君之灵囚之。”舒威(卷九十二)《列女传·魏普之妻方氏》:“我猝死,方氏用刀割了她的左耳,扔进棺材...顾柳止住哭声,道:“方兑说,‘可惜新娘童子寡早,但我真担心父母没有衡量过他们的感情,所以我对自己发誓。’知道这些的人会觉得窒息。清代儒生黄生对傅毅的一篇考证说:“张君凉时,刘欣妻掸,士欣妻烹。”北齐时,童谣说,‘送一本书给她妈,看她。'
明代胡应麟《邵氏山居图》考证说:“今风俗,新婚男子称新郎,女子称新娘。按照新娘的名字,已经盖了六代,唐朝最流行,可见小说《官家无敌》。但独立于翁谷之言,并非婚姻主。”(卷二十四《论庄·岳薇》)
作者搜遍全唐诗,凡是称儿女媳妇或妻子的都写“新娘”,如元稹的《鸟十二章》:“君不见隋朝龙晒头,君宠新娘。”(媳妇)王建《留宿田家客》:“儿仆远行,应饥,新娘子欲炊。”(老婆带回家哭遍全城。”(妻子)白居易《初离曹时,言志》诗云:“众兄弟皆苗条,新娘子披巾。“(妻)诗《哭自弟》云:“一校尉终身悲,伯母老,新娘穷。”诸如此类。
唐代敦煌变文很口语化,最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言,媳妇都是“新娘”。这里有几个例子。比如破镜变文:“父母太卑微,教不了我做新娘。”(P152)汉墓变文:“新娘子审视田淼,看她的兵马。向新娘传递信息。”(P317)《搜神记:田昆仑》的句子:“然后外婆说:新娘是天女。”(P329)和《四达太子道因缘》:“但若取其新娘,则为恋爱之人也。”(P118
翻看《唐人传》的注释,康篇《戏录》载有《张基宏遇邪新娘》一文:“让新娘分担雪:新娘不敢拒绝顾家,自然大人恨新娘。”赵翼《说辞录》卷三《杨帆卢中原》云:“施立的丫环说,‘新!我希望我能和朗威一起去。”卷三○三《慕容聊郑》曰:“忽见一老婆子跟在后面走来,曰:‘杨信之妻行缓,欲与汝同去。”张坤《官民报告》卷三:“抓住新娘,打它。”“老唐”
可见,在唐代,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作品,都用“新娘”一词来表示媳妇或妻子的意思。
从唐五代到宋初也是如此。前蜀杜光庭《校园客传》曰:“欲使新娘子谦,可以心平气和地商量,前无此事。”《新五代史》卷十七《金高祖皇后李传》说:“金太后新娘子李之妾曰:张延泽,福王二。
虽然《新五代史》是宋代欧阳修写的,但五代十国的灭亡离欧阳修和刘福生活的时代(后晋936-946,欧阳修1007-1072)并不遥远。
三
《宋人文集》中常有“离妇”二字,但一般只指“媳妇”。如张《环抱异录》卷四《释比》:“曰,‘初四看,离妇生女’。”《和卷八·孙翰林》:“在庆典上,一位老妇人坐在郡阳的大厅里。离异老太太不敢专攻自己的学业。这就是原因。“张是北宋仁宗嘉佑年间人。甚至南宋也有写“离婚女”的作家,比如叶少翁《四朝》第二集皇甫真人:“我给陛下找了个好孙子。"
“Xi”有儿子的意思,所以叫“Xi赋”,这个词是有分类的。傅是女的,所以加她为“媳妇”。宋梦元《东京花梦录》卷五《娶妻》:“凡娶媳妇,先拟帖,后作详帖。”你”还是个媳妇不一样。
据推测,“Xi赋”一词在宋代的一些地区非常流行。否则,在王德臣的《女史》和吴增的《聊斋志异》中,就不会有“新娘”和“Xi赋”之分了。王是北部人,吴是绍兴人。尽管如此,“新娘”仍然被广泛使用。王的“无士不知,谓之“妾之妻”,不知何故”王所说的“今尊者斥庶人之妻为新娘”。这一点可以从朱的《惠安集》中得到证明,卷八十一《公信后记》中的引文写道:“新娘子儿女安好,十叔家之下,兄弟如何渐知好恶?朱对说:“对公及其亲属。”。石悦只有两岁,但是他的妻子病了,所以她负担不起。她的意思是她属于她姑姑。她说,‘新娘会死,她愿意相信她的儿子。“这是女人的自我主张。宋《鬼董》卷四《樊胜》云:“鬼入其家,即童宅,涂抹出祭拜姑姑之物,续其命。它确实是新的。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同时使用“新娘”和“媳妇”。“新娘”仍代表汉魏以来的词汇意义,儿子、女儿的意义已由“媳妇”承担。在表达妻子或妇女自称的意思时,“新娘”仍用得较多。可见“媳妇”一词是在宋代使用的。
(1)两个媳妇刚走远,几乎把春波都遮住了。(《夫妻团圆之十二绣裙》
(2)据说九州刘安抚他,把他交出去接媳妇。(同上,曲何心郎)
⑶不敢夜随门户,跳墙见新娘子。(屈进,远知三母太原,第二投)
例(1)指的是李宏毅和李红星的妻子,例(2)指的是刘知远的妻子,例(3)指的是刘知远看望妻子李三娘。可见这两个词在当时是潮起潮落的。
四
直到元代,“媳妇”一词才完全取代了“新娘”的语义功能,从一个普通词逐渐成为一个普通词,而“新娘”一词则成为一个古体词和方言词。翻阅阿明臧编的《元曲选》,在表达妻子、媳妇(公婆称)的意思时,所有的词都是“媳妇”。
⑴张国斌羊毛衫的第一折扣:李玉娥,他的妻子。(1.118)
(2)秦《旧东唐》楔子:妻子也姓李,是李杰使臣的姑娘。(1.206)
(3)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这是妻子,这是孙子。(2.503)
(4)王君实《秋老虎打老婆》第四折:老婆,你要是认了秋胡,我就不想死了。(2.556)
(5)无名氏《桃花姑娘》第四折:今天是夫人大喜之日,特来拜谒。(3.6438+0039)
[6]关汉卿的元楔:他有一个女儿...我暗恋他,想跟家里做媳妇。(4.438+0575)
以上是公婆称儿女为“媳妇”。在下面的例子中,“媳妇”的意思是妻子。
(7)杨先芝《潇湘雨》第二折:我宁愿现在就跟媳妇离婚,再跟小姐结婚。(6438+0.438+0)
匿名⑻朱沙丹:我今天有钱,我媳妇也有钱。(1.397)
武汉大臣《老声儿》中的⑼楔:宁氏,弟之妻,蔡州人。(1.365)
⑽未名《神奴》第一折:我的弟媳有点乖戾。(2.557)
⑾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纵使你老夫老妻,夫犹在。(2.38+0)
⑿杨先芝《凉亭》是何心郎的歌的第二折:小媳妇最近出嫁,大婚家最近去世。(3.1009)
⑽两例称姐夫为“媳妇”,⑾两例在歌中用了“媳妇”,这说明“媳妇”在歌和颂中都有使用。作为女性的统称,女性自称的“媳妇”经常出现。比如元末高明的第六部《琵琶记》说,“丞相救妇人”
元代的“媳妇”二字,好像没有写“媳妇”二字。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段弹了一段筝:“少年若求媳妇,今死矣。”各种版本的《西厢记》都是“媳妇”,王注:“一个媳妇,古代版本是新娘。
但正如王骥德所说,称媳妇的只是“北方人的母语”,而“南方人”还是称媳妇。元明之时,浙江宁波有个地名叫“新抚湖”,《永乐大典》卷2270中的“湖”字写着:“四明之:新抚湖,位于宁波奉化东五里,是国家发布的地方。“新娘”被简化为一个古体词和一个方言词。明初宋濂编纂的《元史》中至今仍在使用“新娘”一词,或者说是古代保留下来的。《女儿传》和《杨氏传》:“舅舅说,‘新娘年纪小,终会适合他,会使我儿子失去地下的地位’”和《王传》。比如清初黄生写的《傅毅》,“我的家乡俚语仍叫新娘,但它有一个古老的含义。于越·肯·罗路说:“流行把新娘叫做浑家。”顾的《行走在》中说:“何必拿我的儿子当新娘呢?“黄生是安徽歙县人。
五
下面,我们简单讨论一下“新娘”一词历史演变的原因。
每个单词都有自己的历史,大多数单词都有自己的演变规律。“新娘”这个词也是。为什么宋代以前用“新娘”一词表示媳妇和妻子的意思,而宋代以后就是“媳妇”了?这就不难回答为什么“新娘”这个词也被用在东南几个省份的方言中了。语音的演变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据我们的老师陆先生对《宋代语音史》的研究,到了宋代,语音上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入声韵尾-P、-t、-k混淆了,广韵的数韵并入了德韵部分,与阴韵的关系开始密切。宋词中,阴入韵。北方作家和诗人使用的押韵尤其如此。这“说明宋金时期北方方言的入声处于弱化和变化的过程中,入声的结尾相对较弱”。语音的变化引起词汇的内部变化。Xi,“广韵”相合,心母韵原是a -k结尾入声,丝k在唐代发音。到了宋金时期,主要是因为弱音是I和E(或)。坐下。辛,“广韵”相邻。念罪。可以看出,“信”和“Xi”有两个音,主元音相同(或相近),T和N都有舌音,所以有语音转换关系,所以“新娘”改为“Xi赋”。一个例子似乎很能说明问题。梁青·舒同的《直话直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苏东坡写《Xi赋》为《女Xi赋》,可能是根据《Xi赋》与《Xi赋》读音相同(或相近)来记录的。《广韵》中的“Xi”一词有七个音节,元音韵脚是-t,这似乎说明了当“新娘”原来的读音改为“Xi赋”时,直到有人写“Xi赋”才被普遍接受。因为“Xi”有儿子的意思,所以称女婿为“Xi府”似乎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这恐怕也是“石府”不能被人们接受的原因)。因此,“Xi府”只意味着一个女婿的意思。因为汉字的相似性,“Xi”
可见,妇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因“新娘”之音而产生的新词。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的语音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变化不大。例如,客家话、粤语和闽南语今天仍然保留着。其祖先大多是从金永嘉南渡至唐宋以前的中原地区迁徙而来。这些先民南渡后,或留或迁,从江苏(长江以南)、浙江到江西中部,回到赣江,再到福建。广东鲁先生通过对汉语语音史、民族迁徙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客家话、江西话、通泰话起源于南朝共同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闽粤方言也源于南朝的共同语,这是这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新娘”这个古体词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地区的音韵又强化了这个古体词,使之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方言词。
可见,考察“新娘”一词的历史演变,不仅对其词汇史本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追溯民族迁徙史的足迹、考察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俞樾说:“古人把一个儿子叫做‘息’,‘息’一个女人,叫做‘女婿’,‘媳妇’。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并不存在“错”与“对”之分。余的话太过分了。
本文发表于中国语言通讯1998年9月(总第47期)。
补充:关于“媳妇”在元代的使用情况,今天的《全元曲》电脑检索显示,“媳妇”一词使用了498次,“新娘”使用了16次,没有使用过“Xi赋”。但“新娘”作为“桑辛”的成语和典故,两次用作地名“辛福记”
东南沿海省份部分方言区“新娘”一词的使用情况,见于以下方言调查著作:
吴语:叶香玲《苏州话志》P382-383,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闽方言:周昌边《厦门方言大词典》P25,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9,马中奇《漳州方言研究》P238,纵横出版社1996。邓美华客家话P199,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赣方言:熊《南昌方言大词典》P19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5。李如龙、张双清客家方言调查报告。北大中文系《中国方言词汇》(第二版)P305也包含苏州、温州、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建瓯等十个方言点,称为“新娘”。笔者从教后,调查过这些省区的老师和学生,说的都是一样的。
参见王德臣《夫人史》中“新娘”一文(上海书店,第一版1990),第25页;吴增的《能改斋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新1版)有五篇关于“休妻”的文章,第109-110页。
参见、黄著《新娘》一文,据字何出版社(中华书局第一版,1984),第174页。
《Lus春秋》卷十八《艳情话》:“人有新妻...竖井很重有香蕉火,新娘说:‘香蕉火很重。’进门时,门缝里有个陷阱,新娘说‘塞住了会伤到人的脚。"
参见周绍良主编的《敦煌文献选编》,中华书局1987.12。括号里的页码是这本书的页码,下同。参见黄征、张永全《敦煌变文校勘》,中华书局1997.5。
《太平广记》(卷122)中的《篇》引自唐代文的《枯月》,其中“新娘子”和“府”两个称呼同时出现,文中说:“(郭)早就在对姑姑说:‘一九七八年凌晨新娘子昏厥,如今将随夫官,远矣。
比如《战国策》赵策说,“老臣以卑为耻。”曹植《封次子为公谢》云,“诏封臣为公于莱,立志为公于目乡。”他的“兴趣”就是儿子的意思。而《死儿子》说,“弃李老之言,用绥靖之言”,其中的“息”
一篇叫《媳妇》,吴增在《改斋随笔》中引用这篇文章为《Xi赋》。
分别见兰立涛《刘知远朱功调校勘》,249,149,65页,巴蜀书局,1989.3页。
引自兰立涛《刘知远朱功调注》第165页“媳妇”一词。
“江苏”、“安徽”主要是江苏省南部的吴语区,安徽省南部与江浙赣三省相邻。
陆对宋诗“阴入叶”现象的考察,《音韵学研究》,第2辑,第146页。以上内容参见陆《论宋诗用韵及其与金元之比较》(陆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参见鲁《客家、江西、通泰方言源出于南朝》和《鲁文选》
太长了。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