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常识

1.天文学常识,请介绍一下。

光年:光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约为94608亿公里。

-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恒星是6等星。

天空中亮度在6以上的星星有6000多颗,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宇宙中的恒星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等并不是它的真实亮度,而是相差很大,所以我们称之为视星等。

为方便起见,我们一般将量级称为量级。- .

- .这样就相当于把一年分成了十二段,其中太阳进入了一个星座。

在西方,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太阳要去哪个星座,就说他属于这个星座。- .

天球的中心自然是我们的地球,其半径是无限的。这样,所有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都有了确定的坐标。

天球只是一个假设,一个“理想模型”。引入天球的概念只是为了确定天地的需要。(见下图)-。

地球也是如此。它的自转轴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并不总是指向某个因果点,这就造成了“天极位置漂移”的现象。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岁差。

- .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天球坐标系是天球赤道坐标系。

地球赤道与天球的交点称为“天球赤道”,是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地球自转轴南北方向无限延伸的直线与天球形成两个交点,分别称为北天极和南天极。“天赤道”和“天极”是天球赤道坐标系的标准。

- .我们知道,在天赤道和黄道之间有一个大约23°的“黄道角”。

这样,天球赤道和黄道就有了两个固定的交点。其中,黄道自西向东从天球赤道以南横穿至天球赤道以北,天文学上称为“春分”。我们把经过这一点的子午线定为天球赤道坐标系0°的经度。

赤经,不分东经西经,从0°开始,由西向东360°。单位为时、分、秒,范围为0~24小时。天球赤道坐标系的纬度和地球的纬度差不多,只是不叫“南纬”和“北纬”。天球赤道纬度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 .彗星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天体。在它的运行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灰尘、石块等。

因为地球的轨道和彗星的轨道相交,每年的某个时候,当地球运行到交点附近时,就会把这些物质吸引到大气中,这就成了流星雨。

2.关于天文学的知识有哪些?

天文学不同于气象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外的各种天体的性质和发生在天体上的各种现象——天象,而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层内的各种现象——气象学。

天文学研究的是太空中的各种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以外的星系乃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甚至分布在浩瀚太空中的大大小小的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称为天体。

地球也是天体,但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一般性质,一般不讨论其细节。此外,卫星、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为人造天体。

天文学也从整体上探索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宇宙学的研究内容。天文学根据研究的内容也可以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天文学永远是哲学的先导,永远处于争论的风口浪尖。天文学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在许多方面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

时间的严格规律,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都必须用天文方法来确定。人类已经进入太空时代,天文学在各种太空探索的成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会密切关注灾难性的天文事件,比如彗星可能与地球相撞,及时预防,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天文知识

这些是21 cm最常识性的辐射:星际空间中又冷又薄的氢云发出的电磁辐射。

3α过程:在核聚变反应中,三个氦核聚合成一个碳核。三千秒差距旋臂:以53千米/秒的速度远离银河系中心的中性氢云。

埃:长度单位,1埃=1e-10米,通常用于测量光的波长。矮新星:产生类似新星爆发的周期性现象的天体,可能是由双星系统中的一颗白矮星引起的。

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有机分子。暗物质:理论上用来填补质量缺陷的假想物质。

暗线光谱:参见吸收光谱。暗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等不发光物质组成的星云。

奥尔特云:位于太阳系外层的云团,被认为是彗星的诞生地。巴莫尔谱线系统:一组氢原子的谱线,位于可见光和近紫外线区域。

白矮星:白矮星是核心坍缩后死亡的恒星,大小与地球相似。百万秒差距(Mpc):一百万秒差距。

半长轴:椭圆长轴的一半。棒状螺旋星系:一个螺旋星系,有明显的棒状旋臂。

膨胀宇宙:早期膨胀阶段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美丽的珍珠:在日全食时从月球起伏的表面射出的阳光。

本影:在阴影中,光线被完全遮挡的区域。变星:亮度周期性变化的星。

标准时间:等于中部时区经度上的当地平均时间。旧石器时代的土壤:由破碎的岩石碎片组成的土壤。

波长:两个相邻峰或谷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最大波长:一个完整的辐射体发出的能量最大的光谱的波长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不规则星系:外形不规则的巨大气体云,其中包含大量的星群I和星群II恒星,但没有旋臂。

长周期变星:光变周期为100至400天的变星。超导体:对于某些物体来说,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值会下降到零,就在这条尘埃尾巴中:由尘埃等不带电物质组成的尾巴。

赤道装置:可以在赤经和赤经方向移动的装置。赤纬:天球中使用的坐标,类似于地球上的纬度。

臭氧层:地球大气层的一层,位于地表以上15-30km,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春分点:天球上太阳从南半球移动到北半球并穿过天球赤道的点。

这大概是3月21。磁层:行星的磁场。

低于大气压:从行星内部逸出的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次极小值:食双星光变曲线中较浅的食。

副镜:反射望远镜中的一面镜子,它将光发射到一个观察点。大潮:发生在满月或新月时的巨大潮汐波。

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是由一颗小行星和地球碰撞形成的。大气窗口:电磁波谱中能穿过地球大气层的部分,包括无线电、红外和光学波段。

大统一理论:将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为一个作用的理论。条纹:木星大气中的一条云。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灯塔理论:脉冲星是自传体中子星的理论。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局部天球子午圈:一种跨越天顶、天空较低的南北方向大圆地平仪:一种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的望远镜系统。

地震波:一种可以穿越地球的机械波,通常发生在地震时。第二组恒星:重元素较少的恒星,年龄较大,多分布在银核和银韵中。

第一组恒星:重元素较多的恒星,相对年轻,多分布在银盘上。射电星系:发出强烈无线电信号的星系。

电磁辐射:在空间传播的电磁场。如:光、无线电波电荷耦合器件(CCD):半导体光电成像设备。

非常适合天文观测。电子:带有单位负电荷的小粒子。

电子伏特:能量单位,等于1电子电荷单位乘以1伏特。至日:天球上太阳离地球最近的一点。

也就是每年65438+2月22日左右。移动星系核:发出强烈辐射的星系。

多普勒效应:被测物体运动引起的谱线波长的变化。多普勒展宽:气体中原子运动引起的谱线增宽。

发电机效应:地球磁场是由熔化的地核产生的理论。发射线:光谱中由原子辐射的光子产生的亮线。

发射星云:由恒星的紫外线辐射激发并发光的气体云。发射光谱:包含发射谱线的光谱。

反射式望远镜:使用镜子将光线聚焦在焦点上成像的望远镜系统。反射星云:通过反射星光而发光的星际尘埃云。

范艾伦区:被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离子形成的辐射区。非宇宙红移:不是由宇宙膨胀效应引起的红移。

光谱视差:一种分析恒星谱线以确定它们之间距离的方法。分裂双星:可以通过其子星初速度的变化来判断的恒星。

分裂假说: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来的。分子云:含有大量分子的稠密星际气体云。

封闭宇宙:认为有足够的物质阻止宇宙膨胀的宇宙模型。辐射点:流星雨发生时,流星的轨迹会发生逆转,会汇聚到一点,这一点称为辐射点。

辐射条纹(月球表面):当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会产生许多白色条纹,从撞击坑向外辐射。辐射压力:物体表面吸收光子时,会受到一个压力。

高斯:磁感应强度的单位。各向同性:宇宙在所有方向都相同的宇宙学假设。

* * *吸积假说:月球和地球一起形成的理论。* * *振动:两个周期性运动相互同步的现象。

光变曲线: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常用于分析变星和食双星。光度:一颗恒星在一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

光度计:用于测量天体。

4.天文知识的特点

天文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以下四个特点:

1,被动

天文研究的主要手段是观测——被动观测。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能人为地设计实验来主动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而只能被动地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天文研究的过程可以用下图简要概括。

观察→积累数据→分析数据→理论

(收集感性材料)

2.粗糙

由于天文观测的被动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天文观测的粗糙性,我们不妨做个比较。为了证明一个理论在地球上是否正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许多不同的方案或实验,以达到理论所要求的精度。然而,在宇宙世界中,由于观测仪器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限制,以及观测手段的单一——仅依靠望远镜,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们只能依靠仅有的几种方法或仅有的几个不准确的数据进行粗略估算。与地球上的实验相比,它表现出了简单性和强烈的粗糙性!而且天体越深邃,主体的粗糙就越严重和明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文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天文仪器(或者更准确地说,观测手段)的发展。

3.瞬时性

下面我们来对比三组数据。

一、天体的年龄是几百万年——超过一百亿年。

b、几千年的人类文明

c、一个人的一生几十年——几百年

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天体演化的研究仅仅是很短的一瞬间,就像在人类文明诞生时对宇宙进行了非常精确的拍照一样。人类文明发展延续的过程,就好比用不同倍数(越来越大)的放大镜观察这幅图。为了征服自然,获得自由,人类不断研究周围的宇宙。他们观测天体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种天体的形成或演化过程,以便将来很好地利用它们。

4、长期性和连续性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天文学也不例外,天文观测数据的积累是长期的、持续的。只有这样的数据才有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理论。

开普勒在他的老师第谷留下的行星观测数据中发现了三个定律。第一颗脉冲星的发现,在900多年前的历史记录中找到了它形成的证据,等等。即使是最常见的天文观测(如月球、太阳、变星、双星),也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年的连续观测,才能有所收获,得出结论。所以天文学家一定要有执着的毅力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否则连皮毛都学不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天文学下一个定义。所谓天文学,就是在几千年的极短时间内,用基本上被动的观测方法,探索各种天体在漫长历程中的存在和演化的学科。

5.天文知识(高级班)

地球会变成恒星吗?地球本身就是天体中的一颗恒星,没必要改变。

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直到最近,人们才清楚地知道地球的结构。整个地球不是各向同性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圆形结构。

地球各层的成分、密度、温度都不一样。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索其他行星的结构,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球体分为两部分:外圈和内圈。地球的外圈可以进一步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的内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基本圈,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圈。

此外,地球外圈和内圈之间还有一个软流圈,是地球外圈和内圈之间的过渡层,位于地面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就包含了八个球体,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地球外圈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表面,一般都是通过直接观测和测量来研究的。目前对地球内圈的研究主要采用地震学、重力、高精度现代空间大地测量观测反演等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的球体分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固体地球内部和地表以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球体是相互穿插甚至重叠的,其中生物圈最明显,其次是水圈。大气层是地球外圈最外层的气体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没有确切的上限,在2000 ~ 16000 km的高度仍然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面、土壤和一些岩石中也有少量的空气,也可以认为是大气的一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和小于0.04%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中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 * 1021g,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百万分之一。

由于重力,几乎所有的气体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 km的高度范围内,大气的75%集中在地面到10 km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的分布特征,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和对流层以上的热层结。

水圈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圆圈。从距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俯瞰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区域的蓝色海洋,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三分之一,海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地表岩石孔隙和土壤)质量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整个世界就会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覆盖。

大气层和水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地表的流体系统。由于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地表都有矿物质的存在,生物圈在地球上这种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65438+万种,微生物至少有65438+万种。

据统计,地质历史上存活下来的生物大约有5000-100亿种。然而,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部分已经灭绝。现存生物生活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整个水圈,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生物圈,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唯一存在于地球上的球体。除了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形态,岩石圈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幔圈内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近33公里处地震波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约为100 km。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密切相关,所以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固体地球研究得最多、最细致、最透彻的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之多,而洋盆约占洋底总面积的45%,平均水深4000~5000米,所以大量的海底火山分布在洋盆中,广阔的海底山丘在其周围延伸。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地表形态可以认为是由海洋盆地和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直接相关的“全球构造”理论。在上地幔,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处,软流圈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低速层,这是由Gutenberg在1926年首次提出的,称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

在海底以下,它位于深度以下约60公里处;在中国大陆,它位于约120km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60-250km。现代观测和研究证实了这种软流圈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软流圈,地球的外圈才和地球的内圈区分开来。地幔圈的地震波属于地幔圈,只是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一直到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的界面,都在软流圈以下。

因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的,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无法通过外核中的这个界面传播。在这个界面上P波曲线的速度也急剧下降。

这个界面是古腾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叫古腾堡面,它构成了地幔球和外核流体球的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组成。

6.天文学知识

天文学是研究太空中天体和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结构、性质和运行规律。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文研究的对象规模巨大,时间极长,物理特性极端,很难在地面实验室进行模拟。所以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观测。由于地球大气层对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是不透明的,所以许多太空探索的方法和手段相继出现,如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扩展数据:

天文学的研究意义

天文学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和欧洲的巨石阵是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理论,打开了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有重要作用的事件,都与天文研究密切相关。目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研究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在航空航天、大地测量、通信和导航方面有许多应用。

天文学遵循观察-理论-观测的发展路径,不断将人们的视野延伸到宇宙新的深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