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的地理位置
须弥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它是中国十大著名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继续修建和修缮。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长安西进路上第一大佛教寺院遗址,被誉为“宁夏敦煌”。
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最初被称为凤仪山。到了唐代,须弥山开始被称为“净云寺”,五代、宋代、西夏、金代、元代、明初都有沿袭。须弥山作为佛教称谓和石窟的同义词,应推至宋代。
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7 ~ 499),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它是中国首批发掘的十个石窟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发掘规模、雕塑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相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以及宋、元、明、清的修缮管理,成为中国古代长安与关外之间最大的佛寺,历时1500余年。
“须弥山”原为梵文音译,相传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佛经中也称“曼陀罗”。也可以叫苏蜜屋、苏蜜屋、苏蜜屋等。,意为印度传说中的“妙高”、“安明”、“善吉”。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是地球到月球高度的三倍。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200个地球上。徐觅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叫徐觅楼,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根据佛教的说法,它是山大王和世界的中心。在中国,它不仅存在于宁夏,也是北京最著名的喇嘛教和黄教寺庙之一。
根据佛教教义,小千世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风轮、水轮和金轮,这里的徐觅山就是金轮。金轮在地上,地上有九三八海,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再往上,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宫殿,代表四大洲:东升神州、南站不州、西牛贺州、北举庐州。再往上,是一个充满天文星座的浩瀚宇宙。在星宿之巅(须弥山之巅为天),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小坛城,是石皇帝居住的圣地,所谓世外桃源。
佛经《时轮经》说,大地由风、火、水、土、气五种物质组成,七座金山、须弥山。世界的底部是风轮,上面是水车,上面是金轮,也就是地轮。在西藏古代苯教创世理论中,南卡东一个叫丹曲格的国王拥有地、水、火、风、气五种本源物质。法师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入体内,轻轻呼吸,吹着风。当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时,出现了火,火越吹越旺。火的热气和凉风产生了露珠(水),露珠上出现了。这就是须弥山的由来。
石窟寺,简称石窟,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佛教寺庙建筑。它起源于印度。它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们打坐的地方。它通常被称为“石室”。东汉以后,随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大陆。从北魏到隋唐,各地挖掘了大量新洞穴。唐朝以后逐渐衰落。建筑风格分为两种类型:中心柱和非中心柱。石窟是佛教在沿河峭壁或石壁上开凿的。
须弥山石窟的起步和发展与中国北方其他石窟相似。须弥山石窟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和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部的必经之地,也是从长安到西域最短的地方。唐朝时,为了加强边防,唐朝在这里设置了“石门关”,直接制约了中原与西域的军事和交通,使其被称为“关中咽喉”。在宋代,它也是夏萍城(黄铎堡)的危险关隘,怀德军驻扎在这里。须弥山位于沙漠的北部,是通往西部的主要道路。它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个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代石门关遗址。清代《甘肃通志》说:“州北九十里,徐觅山上有古寺,松柏丛生,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是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门户,也是屏蔽中原和长安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