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什么意思?

中国现行的农历是阴阳结合的。所谓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太阴)自转形成的月相来制作历法。阳历是一种基于太阳自转的历法。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说,初一、十五是中国的农历,它们对应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靠农历来过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确定的,也就是说,包括冬季至日和清明在内的节日都属于阳历。

广义的阳历其实有很多种。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公历(或者西历或者新历)就是其中的一种,而我们传统农历中的阳历是另一种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公转一周的时间并不能精确划分地球自转的周期时间,也就是说,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天,并不仅仅等于一个整数天,所以在小数点后0.2422天之后就会出现不同的阳历。西历一开始把0.2422天当作0.25,然后四年就会多一天,所以四年就是闰日。但因为实际上小于0.25,继续跳下去会有误差,所以100年不会跳。但是仍然有误差,所以我们必须每400年跳一次。但是还是有误差,所以不能在3200跳跃。当然,这种方法如此精细,至少需要几千年的时间。而中国农历的阳历不处理这个小数,也不把每年都换算成整数,所以每年直接累加0.2422天。所以每年的开始(立春)并不是从某一天的凌晨0点开始,而是每年立春时间相差5个小时以上。例如,在2012中,立春是在2月4日18:22:26,在2013中,立春是在2月4日00:13:25。2012是西历的闰年,有366天。2018: 22: 26加上365.2422天,就是2013: 25年2月4日(也是因为岁差,因此,按照中国的传统历法,北京时间公历2065 438+00:13:25 2003年2月4日正式进入龟兹年(蛇年),是从某一时刻开始的,而不是某一天的零点但是由于阳历的原因,你会发现我们的节气其实和西历很接近。比如每年立春,基本都是2月4日,清明节大多是4月5日,冬季至日一般是65438+2月21,偶尔相差一天半。

顺带一提,生肖是以公历(中国农历中公历的一部分)为界的,不是以农历为界的。那么什么是十二生肖呢?这是春天的开始,而不是春节。例如,今天是西历的2月5日,已经过了立春,但不是春节,但如果他/她出生在今天,他/她是蛇,而不是龙。因为属于实际年份的地支(我们用天干地支组合年表)是八字的年支部分,而子平八字是由阳历和月亮决定的,所以不看阴历。如果看一些生肖书,也是以立春为主线,需要注意。

说到阳历的发展,西方在公元前40多年发明了儒略历(朱利叶斯是罗马的一个皇帝),以365.25天为一个公转周期。结果发现1583有很大的错误,10天无故失踪。因此,10月4日的后一天1583被指定为10月4日,10。此时西方国家只使用公历(与我们元朝的准确度相同),也就是今天的公历,或者西历。所以现代的四年一跳、百年不跳、四百年一跳、三千两百年不跳的做法,其实与其历法的发展有关。在中国,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初,地球公转的周期与现实正好相差千分之八,与西方的儒略历(它们是千分之七点八)差不多,但稍早于一百年。到南北朝时,祖冲之的“大李明”已经精确到万分之六,而那时中国已经知道岁差的概念了。除了计算圆周率,祖冲之还是天文学家。)到了大约1,200年前的元朝,计时历法已经达到了今天的精度,即与西方的公历一致,但公历晚了300多年,又晚了近400年。

而阴历,在上面的历法也在不断发展。17的闰或者所谓的19 11的闰是非常古老的做法,祖冲之的《大明历》已经是391 144的闰了。但这其实是一个统计,闰月的实际计算并不是按照X年Y闰的方式来做的。在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太初历中,没有中立的月份已经是闰月了。如果要问,阴历和阳历怎么匹配,让阴历不会因为误差越走越远,比如春节不会突然到五六月,这个算法比较复杂——

事实上,中国农历的阴历部分并不是完全按照月亮的自转来定制的。月亮的自转只规定了农历正月的长度和太阳的位置,所以基本上每年都适合。根据中国的农历,农历十月是分界点,所以我们把这个月的第一天称为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必须在冬季至日之前(冬季至日是阳历的一部分,所以和阳历有关系),冬季至日必须在分界点所在的月份。换句话说,冬季至日前最接近的新月被视为分界点,也就是10月的第一天。如果两年的冬季至日之间有13个月亮,今年就是农历的闰年。简单来说,365.2422天内的一个太阳公转周期有13个满月。那一年是阴历的闰年,革命时期的界限以冬季至日开始和结束。

如果知道年份是闰年,怎么知道哪个月是闰月?这个要结合二十四节气,也就是阳历。首先,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是什么。24节气以地球公转的(椭圆)弧为360°,360 ÷ 24 = 15之后的每一次都视为一个节气。(这个最早是在大李岩提出的,是唐朝的和尚一行人发明的,但是到了汤若望才平均划分时间,不是按经度划分经度。)24个节气中,实际上只有12被正式称为“节气”,其他12被称为“中气”,但我们习惯广义地称呼所有24个“气”节气。“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长夏等。,一般出现在公历的第一个月的月初。例如,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清明一般在4月5日。“中气”包括谷雨、小满、夏至日等。,一般在西历的月份。例如,夏季至日一般是西历的6月21或22。广义的二十四节气由12节气和12中气组成。例如,立春在经度315,下雨在330,惊吓在345,春分在0,清明在15...

农历闰年的第一个农历月(农历月)不包含中性气,被指定为闰月。闰月的名字和上个月一样。分界点后的农历七月如果是闰月,应该是农历四月。因为是闰月,所以以三月为月名,即闰三月,农历八月为四月。

所以,即使是我们农历中的阴历部分,也不是完全按照月亮的新月来制定的。我们还应该考虑大气中的冬季至日和闰月。

——这应该是你想知道农历和阴历如何契合的问题。但是,就像我上面说的,西方和中国的历法都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你今天看到的历法。另外,古代人对天文学的观测也没有现代科技先进。一方面是算法有瑕疵,另一方面是根据算法计算也有瑕疵,所以古代历法会时不时出错。尤其是唐朝以前,明明今天是新月,却把前一天当成初一。但明清以后,基本上和现代历法没什么区别了。

我不是急着回答分数,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推荐答案和满意答案了。但正因为我觉得这些推荐答案太过粗糙,满意的答案就更不着边际了,忍不住把我所知道的日历写出来。希望管理员真的能重视一下,不仅仅是我的回复,每次推荐之前也要看看回答的质量有多高。也希望看到这个问题时,同样对农历、阳历、阴历等概念感到困惑的网友们能清楚地明白是怎么回事。毕竟这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