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由来?

“国庆”一词原指全国性的庆祝活动,最早见于西晋。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在《论五常》一文中记载“国庆只益,主忧不害”。在我国封建时代,举国欢庆的大事无非就是皇帝登基和生日(清朝称皇帝生日为万岁节)。因此,在中国古代,皇帝即位和生日被称为“国庆节”。今天,建国纪念日被称为国庆节,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

1949 65438+10月1下午3时,30万在京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仪式,庆祝中国人民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但是在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新中国的领导人还没有考虑过“国庆节”的问题。

首次提出“国庆节”

“第一个提出‘国庆’的人,是当时的CPPCC议员、民进党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

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让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该有一个国庆日,所以我希望本局决定将10 1定为国庆日。”林委员也发了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会议当天通过了“请政府将十月一日定为中国人民的国庆节,以取代旧的十月十日国庆节”的议案,并送交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实施。

马叙伦(左一)

国庆节通过了一项决议。

1949 65438+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布,自每年1950,即10,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日子。”

从1950开始,每年的65438+10月1就成了中国各族人民欢庆的盛大节日。

第一个国庆节假期

1949:一共7天,国庆2天。

1949、194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法定节假日及纪念日》,形成了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基本格局: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国家法定节假日***7天。

1999:十一黄金周来了。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节假日制度,每年的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法定节假日均设为3天。也就是从今年“十一”开始,旅游黄金周的概念逐渐诞生。

对于补休的安排,1999版规定,所有公民的节假日,如果适逢周六、周日,则在工作日补休;一些公民的假期,如果适逢周六、周日,是不会得到补偿的。这与1949中规定假期只在周一补休的情况不同,也导致了节假日前后倒班、倒班的现象。事实上,每年有两个“七天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