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下区名人事迹。快快快。新旧都可以!急用!

巩俐简介

生日:1965 65438+2月31出生地:山东。

出生地:沈阳星座:摩羯座

身高:168cm体重:56kg

最喜欢的季节:秋天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红。

爱好:烹饪和阅读名人传记。

最喜欢的电影作品:唐伯虎点秋香

最喜欢的歌:《摇,摇,摇到外婆桥》

巩俐,1965,山东济南人。1985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留在戏剧学院当演员。大二时,她被首次执导的张艺谋选中,出演电影《红高粱》中的女主角九儿。巩俐的表演虽然有点稚嫩,但是清新可爱,展现出不错的潜质。随着红高粱的名气越来越大,巩俐在国内外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1988在电影《代号美洲虎》中饰演一名护士,获得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89-1990巩俐主演了张艺谋导演的两部电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旧社会深受家族压抑的女性形象。

巩俐的表现在1992张艺谋导演的《秋菊物语》中达到巅峰。观众被电影中演员赋予角色的真实生活感受深深打动了。秋菊不仅为巩俐赢得了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而且首次获得国际大奖。

她与张艺谋合作的其他电影包括《活着和摇一摇》、《摇一摇到外婆桥》。曾与其他导演合作过《霸王别姬》《画魂》《风月》。她还在香港拍摄了多部娱乐片,如《古今兵马俑大战》、《八条龙》、《唐伯虎点亮秋香》、《西楚霸王》等。

李清照(1084 ~约1155)

中国是宋朝的诗人。自封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章丘人。他的父亲李,是当时齐鲁一带的著名学者。母亲王,知书善写。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考据学者。李清照早年生活安逸,精通文字和音乐。婚后,他和赵明诚致力于书画金石学的整理,编纂了《金石记》。金兵逐鹿中原,举家南逃。明成死后,大部分书籍文物都在战乱中丢失,孤苦伶仃四处流浪,处境极其凄惨。据说清照已经再婚,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关于她晚年的生活,没有任何记载,只知道她写了《打马经》及其序,还拿着米芾的墨汁去拜访米友仁要求题词。

清兆传记的风格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在诗词方面很努力,能写,更擅长词。他的创作随着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在前后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早期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阁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离愁别绪。如【如梦】两首,活泼清新,寓意美好。

杜南之后的词风也与前期大相径庭,转为凄凉痛苦,抒发受伤时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如【菩萨蛮】、【迭】、慢词【咏渔乐】,都寄托了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她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她孤独生活中深深的悲伤。如【武陵春】、【慢声】、【清平乐】等。,亡国之痛与个人的悲惨生活融为一体,悲伤忧郁被渲染到极致。可以说,这是对时代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总结。

代表作

夏日绝句:“

声音很慢:

“醉花阴

于家坳

一簇梅花

千古名句

墨涛不迷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物是人非万物,泪先流。

天空和云朵相遇,雾和银河想转千帆舞

梧桐更是毛毛雨,黄昏滴水。第二个是谁,怎么一句话?"

活着,是男人的男人;死去,成为灵魂中的灵魂。

一种相思,两处闲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探夫,后改为佑安,别名稼轩居士,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和苏轼同名,又叫苏信。曾经有人这样夸他:贾萱是人中之冠,言中之龙。刘辰翁《辛家轩序》说:“字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似散文,似天地奇观。”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东部。出生时,山东被游牧民族占领。21岁加入抗金军队,不久回到南宋。13出生前,山东地区被金兵占领。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千人参加北方抗金军队,次年回到南宋。他一生坚持与游牧民族作战,收复失地。曾晋奏《梅琴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兴的具体方案;他还去总理九议,进一步阐述十议思想。尚未被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任职时,他认真消除积弊,积极备战,受到投降派的牵制,甚至被革职。他曾长期居住在江西上饶。光复祖国的宏图大志和才华没有展现出来,忠义愤懑,造就了南宋一代大诗人。作为一个无拘无束的爱国诗人,他与苏轼并称为“苏信”。耿静在山东集结军队,克制忠义,保留了一个大臣。绍兴三十二年,他命令封彪返回南方,高宗召见他,授予他城武郎的职位。宁宗朝厌倦了在浙东为官,加了龙亭等制度。他进入议会,被任命为爪牙。他在江西上饶、潜山等地生活了十几年。他的文字充满激情,慷慨悲壮。笔触有力,艺术风格多样,豪放不羁。还有“贾和的短句”。

终其一生,他以正直自傲,做出了自己的成绩,一生主张抗战。曾出现在《梅琴十论》和《九议》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情,并与宋致仕和理学家朱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励精图治。抗金和民族复兴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迷失方向的悲叹和强者游手好闲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农村四季的田园风光、世态人情、民俗风情。他的词题材广泛,也善用前人典故。风格厚重豪迈,又不乏细腻温柔。他在苏轼的基础上,极大地发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称为“苏、辛”。他的诗也值得称赞,尤其是他的“有力的笔,巧妙的收敛,正确的平衡的理论之风”

一生

第一,青春期。它在杜南23岁之前结束了。这是他一生中最旺盛的时期。

1161年,金主颜良大举入侵南方。22岁时,辛弃疾聚集2000人,举起抗金大旗。不久之后,他又率兵前往耿静起义军,力劝耿静重返宋朝,以成就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归宋问题。不料汉奸张安国杀了耿静,领兵去投资黄金。辛弃疾在回来的路上得知了这个消息。辛弃疾率领50多名骑兵,突袭金英,活捉了汉奸张安国。这一招是“强音,懦夫为之而起,圣天子见之而叹。”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方签判江阴。

第二,年轻人:

从1162到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一生为官。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他做过一系列讲座,力劝抗金护国方略。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当权者采纳。

这期间,他从签判到知州,从升狱到慰劳使节。他的仕途虽然无常,但成就卓著。他担任滁州周知仅半年,当地的“荒气”就被冲走了。他在湖南坐镇指挥,创建了“飞虎军”。"雄镇边上的成军是江面上最高的军队."他是一个政治头脑清晰,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好官。

三、中老年:

1182到1202,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55岁,他曾在福建担任中外官员,两次被弹劾,在江西老家度过了18年,这是他一生被迫隐退的时期。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他眷恋田园,眷恋山川,仰慕陶渊明。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词和山水词,乡土气息浓厚。他的爱国激情也在一些演唱和答词中得到强烈表达。

第四,晚年:

从1203年到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辛弃疾64岁时,仍不顾长闲和家事,受命上任。但没有完成,被驳回。

自66年秋起,辛弃疾停止在铅山居住。虽然他经常被召,甚至被授予兵部侍郎、京师枢密院的职位,但由于年老多病,他总是在68岁去世。

成就

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东部。在任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招募流亡者,训练军队,奖励农耕,打击腐败,重视安定民生。他一生坚持抗金。在《美琴十评》、《九评》的注释中,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力地驳斥了夸大游牧民族实力、主张妥协投降的谬论。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舞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的词力图还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吐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颂祖国河山的。艺术风格多样,以大胆为主。热情慷慨悲壮,笔法刚健,与苏轼并称“苏信”。

工作

现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代之最。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慷慨悲壮的爱国词是其主旋律。在这些词中,有《咏渔乐》怀古京口顾北亭、《水》邓建康亭、《破阵》陈同福赋庄词、《菩萨蛮》江西筑口墙等。关于闲暇生活的词数量最多,这些词往往在闲暇中表现出无奈的情绪,其精神还是符合其爱国的词。如(沁园春)“有湖新屋必成”,(水调头)“萌鸥”等许多词语都包含了这种情感。有些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质朴,语言朴实,如(清平乐)村屋,(鹧鸪天)剧村屋,(西江月)黄沙路夜行,(浣溪沙)长山路,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弃疾诗里也有情话,比如(清平乐)《春夜沉沉睡去》,挺感人的。辛弃疾今天写的诗有133首,内容和风格与他的词大体相同。辛弃疾作品今有17篇,多为朗诵、公开信等应用词,颇能显示辛弃疾的主张与策略。

宋代辛弃疾词版本较多,主要有四卷本和12卷本。四卷本原名贾,共分甲、乙、丙、丁四集,宋刻本已不存在,现存姬谷歌《影》本和唐宋名家《词百首》本。卷12,本名贾及短句,宋代未流传,但流传至今的印本翟本有四种。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邓光明《稼轩词年谱注释》。1975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贾及短句》校本。

辛弃疾在任期间,积极采取措施招募流民,训练军队,奖励农耕,打击腐败,重视安定民生。他一生坚持抗金。在《美琴十评》、《九评》的注释中,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力地驳斥了夸大游牧民族实力、主张妥协投降的谬论。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舞士气,以恢复中原。他的反金建议没有被采纳,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离岗,居江西上饶、铅山。

晚年曾经用过,不久就病死了。他的词力图还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吐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颂祖国河山的。艺术风格多样,以大胆为主。热情慷慨悲壮,笔法刚健,与苏轼并称“苏信”。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和南宋初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拓展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心的地步。它还创造性地综合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豪放,但兼收并蓄,沉郁,明快,励志,妩媚。他善于运用具象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赋予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以情感和性格,并寄予一些希望。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的诗词句子,经常稍加改造,创造新意。但有些作品因为典故和论据太多,晦涩沉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言慷慨而狂傲,为乐师之突然变调,能脱颖而出。”吴的《莲子诗》说:辛稼轩独用诗,不论古今,显示其笔法深厚,如论、孟、诗序、左氏春秋、南国、离骚、史书、韩、世说、玄学、李、杜甫。"

以破阵闻名,赠壮词陈同福忆往事,永遇乐,京口,顾北亭,水龙吟,邓建康,上心亭,菩萨满,著书筑江西墙。但有些作品也流露出因抱负未能实现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还有“贾和的短句”。现代人编了《辛稼轩诗话札记》。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名,齐(今山东省长清县)人。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擅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他运用针灸、针刺、按摩、熬汤、烫被尊为医学始祖。相传曾经救过太子郭。扁鹊死后,郭王子感激他的重建,并埋葬了他的骨头。该墓位于永济市清华镇以东。扁鹊渴望学习,勤奋钻研医术。他把自己积累的医学经验运用到普通人身上,周游世界,到处行医,解除人民的痛苦。出色的医术为人民治好了许多疾病,赵的劳动人民给了他的称号。

济南名字的由来

济南,中国最早的内陆城市,1904开埠通商。已经一百年了,但是济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古城之一,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概有2600年和4600年。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都足以说明济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千百年来,济南的名字一直在变,济南城的面积也日益扩大。济南的更名史,其实就是一部济南的发展史。

济南这个名字最初的由来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以南(就像古代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一样),这是一个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古代,吉水由趵突泉和其他泉水组成,位于济南北部。由于年代久远,其河道已经被现在的黄河侵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但在人文方面,济南和山东一直被认为是礼仪之邦,这与地理位置有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济南地处东部齐鲁两国交界处,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齐国,称为洛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改李夏怡。西汉时改为济南郡。从此,“济南”这个名字载入史册。西汉文帝改济南为国时。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济南被改名为周琦或淇县。但自北宋建立济南府,随后的南宋、元朝、明朝、清朝变化不大。

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的省会,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将济南府改为济南路,但更名时间不长。1928年,张学良将军率部在东北改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正式统一中国。于是在1929年,济南路改为济南城,正式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济南城。但是管辖权和现在大不一样了。

65438年至0948年,济南解放,成为特别市,历城纳入济南市,扩大了济南市区。上世纪80年代,长清、章丘作为两个郊县划归济南管理。90年代,商河、平阴、济阳相继划归济南管辖,济南管辖区域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2002年,长清由济南下辖的一个县升格为济南的一个区,为济南西部大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济南自古以来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海,背靠中原,南接华东,北接天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随着济南“东扩西进、控北扩西”战略规划的实施,济南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济南街名的由来

《京魏三二》、《京气纬一》、《京魏三八》...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济南,你可能会好奇:“济南人是怎么想到用经纬度给道路命名的?”“为什么济南的经纬度正好和地理坐标的经纬度相反?”这就要从济南的开业说起了。

1904年,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发展济南的经济,将济南定为商埠,东起石王店,西至北大胡爱书,南至长庆大道(今齐静路),北限铁路(今经一路),东西长约五里,南北长约两里,为商业货物转运之用。同时规划上步区经纬路。我们知道,中国的纺织业在古代非常发达。我们的祖先称长线为经线,短线为纬线。所以根据“织物”的名称,“长者为经,短者为纬”,东西路命名为“经”,南北路命名为“纬”,基本与经相交。经纬路的命名反映了当时济南纺织业的繁荣。100多年前用纺织品给道路命名,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现在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