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35 _m31在哪个星座?
其实星座与每个人的内心和性格无关:性格,原名人格,一直被定义为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态度的总称。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人格障碍,原名人格障碍,一直被精神病学垄断。在心理学领域,人格已经从五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神经质、外向性、一致性、宜人性和开放性。,1994).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也在其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 (APA,1994)中发表。人格障碍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分裂型、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a-anti social)、边缘型、逃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客观-复杂型)等十大类,其他列于附录(林天德,1995)。前者是统计分类,后者是临床分类。两者是什么关系还不得而知。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对临床分类进行统计处理。精神病学协会根据症状来定义人格障碍。比如妄想型人格有七种症状。只要一个人拥有其中的四种,他就可能患此病。然而,这些症状是否可以这样放在一起,这是本研究的第一个主旨。以前把这些人格障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偏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症状千奇百怪;第二类是反社会的,边缘的,演戏的,自恋的,有戏剧性的症状;第三类是逃避、依赖、强迫、偷偷跑,其症状令人深感忧虑。但这种临床分类是否经得起实证研究的检验,还有待商榷。因此,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找出这些人格障碍的因素结构。从民训法(林天德,1990)的立场看人格障碍,行为、强迫、妄想、自恋、反社会等人格障碍患者可以说是爱“打架”,即在人际交往中喜欢抢占别人的空间;而有逃避、依赖、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的人爱“跑”,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退缩。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和“跑”,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顾名思义,公开跑,偷偷打。“打”和“跑”都与“说”背道而驰,都不是人的技能。所以我假设,人的技能越强,越不会患人格障碍。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是检验这一假设。方法样本于1995年取自程池大学教研室,2个取自北师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暑期班,共139名学生。平均年龄38岁(24-58岁之间),婚姻状况103人已婚,33人未婚或离异,3人不详。有两个工具:一是成人生活问卷(林天德,1994)用来衡量人的个人技能,分数越高,个人技能越强;第二个是“如何表现的问卷”这是一份自制的问卷,有趣的条目取自DSM-IV(林天德,1995)中定义的症状。为了防止被试辨认自己的性格,所有的症状都以混合的方式排列;为了回答方便,每个症状都给了第一人称,并附上如下说明:虽然与人打交道很复杂,但我有我的一套,你有你的一套,他也有他的一套。这份问卷是探索与他人,你和我的交往规律。当你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诚实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只做一个调查,匹配不需要你的名字,所以不希望你注册。我不知道你的答案,别人也不知道。请根据答题卡上的问题写下你的答案。如果你认为问题与你描述的相符,写下“3”;半真半假,写下“2”;全假,写“1”。数据收集与分析所有数据均在第一节课进行测试,除四名缺席者外,其余均参加。缺席的原因与研究的目的无关。每个人格障碍量表都是其定义疾病的总和。为了检验本研究的第一个旨趣,首先得出各人格障碍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顺便对个人技能量表进行检验,结果列于表1。表1: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技能量表的均数、标准差和内部一致性信度(N=139)为了检验第二个研究的目的,对最近十一个人格障碍量表的因子分析表明,其中两个量表的EIG-env值大于1。然后做归一化最大方差旋转,得到因子结构。为了检验第三项研究的主旨,寻求个人技能量表和人格障碍量表之间的积差相关性。这两个测试的结果列于表2中。表2:人格障碍量表的因子结构及其与人相关技能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到此结束,但为了讨论方便,我将内部一致性信度低于0.60的六个人格障碍量表单独出来,分别是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演戏、反社会、明跑、暗打。症状条目的因子分析表明,有16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从第六个开始差别不大,前五个分别是6.99,2.55,2.27,2.13,1.83。所以只取5个因子作为归一化最大方差的轴,结果如表3所示。表3:六种人格症状的因子结构,然后将条目按照高负荷量重新归类到因子表中。如果一个项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负载,它被归类为最大负载系数。然后求出各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平均值、标准差以及与人相关技能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4所示。表4:四因素量表的可靠性和与人相关的技能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将上述五因素量表与死亡、依赖、自恋、逃避、边缘化五种人格障碍一起重新分析,只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4.73)。原十一种人格障碍量表与五个因子的相关矩阵列于表5。表5:十一种人格特质量表和五因素量表的相关矩阵结果及讨论表1指出妄想、依赖、自恋、逃避、边缘性等五种人格特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大于0.60。虽然学术界没有公开的截断值,但基于研究经验,我认为这五种人格障碍临床症状的一致性是毋庸置疑的。换句话说,如果总数用于诊断或研究,其意义是清楚明确的,应该没有问题。相反,分裂、分裂、强迫、演戏、反社会、在黑暗中跑等人格障碍需要纠正,尤其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表4中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除第五因子外均高于0.60。这说明撕裂型人格障碍是可以矫正的。让我们测试表3和表5。第一因子量表与原发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相关性为0.69,与其他人格障碍的相关性显著较低。所以这个因素应该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看其内容,表3指出,这一因素只保留了“性诱惑”、“不善于运用情感”、“吸引注意力”,加上“心情不好、好争辩”、“认识鬼神、通灵、或有神仙感觉”,但去掉了“不适”、“夸大感情”等症状。这似乎是在说,如果我们只关注外在的诱惑行为,而不关注内在的感受,它的意义应该更明确,更有意义。表5指出,第二个因素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的相关性高达0.83,远远超过与其他人格障碍的相关性。所以这个因素应该是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表3指出,除了“活动少”、“不为他人所动”之外,大部分保留了原有的症状,但增加了“怕熟人”和“工作狂”的症状。这似乎在说,如果我们只对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做几处修正,把重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上,它的意义就更清晰了。因素3看似以反社会人格症状为主,但只保留了原定义中的“欺诈、打架、不负责任、不思悔改”等症状,而“不遵守规范、冲动、忽视安全”等症状则没有了。反而带来“暗地里做对了,不被理解,怀疑别人,无视别人,调戏别人”等症状。所以,这个因素说明,如果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不负责任的行为,就更容易解释“反社会人格障碍”。第四个因素是之前不存在的人格障碍。姑且称之为冲动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冲动、易受影响、叛逆后悔、忽视安全。因素5类似于强迫性人格障碍,只是侧重于事物“精益求精”的一面。因为只有五项,而且其中三项与“精益求精”无关,所以信度比原来低(见表1、表4)。两个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不支持临床三分法。表2指出有两个因子,但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远小于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所以几乎是单一因子。当六人格障碍换成五因子时,只会得到一个因子。换句话说,DSM的十大人格障碍只是方便临床诊断。两者之间其实只有一个维度。这一发现需要在另一个样本中验证。表1支持第三项研究主旨的假设。除反社会人格和自恋外,其余与人际交往能力呈负相关。所以,人的技能越强,越不容易得人格障碍。但是,也许反社会者和自恋者自我意识强,表现出亲密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没有关联。总之,本研究指出,在DSM-IV的十一种人格障碍中,偏执、依赖、自恋、逃避、边缘等五种人格障碍的定义可以像以前一样使用。但精神分裂症、强迫、行为、反社会等四种人格障碍应根据其主要特征进行修改和补充。至于两类人格障碍,可以删掉,因为它们所包含的东西已经被它们的人格障碍所取代。另外,要考虑加上“冲动型人格障碍”。但是这些人格障碍分开来只是为了方便临床诊断,因为它们高度相关。由于越熟练的人越不容易患人格障碍,这意味着个人训练方法可以帮助缓解人格障碍,但在治疗反社会和自恋的人时,应强调道德和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