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红顶商人。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安徽徽州绩溪湖里村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帮人放牛为生。清道光十五年(1835),胡雪岩12岁,父亲去世。自13岁起,迁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道光十六年(1836),13岁的胡雪岩开始独自旅行。先后在杭州杂粮商店、金华火腿行当过店员,在杭州新和票号当过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事,经过三年的教学,我因为勤奋踏实,成为了一名银行的正式职员。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26岁的胡雪岩结识了浙江盐务候补大使王有龄,向银行借了500两银子帮助王有龄补官,因此被踢出银行。

清咸丰元年(1851),王有龄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不久调任杭州知府。在王有龄担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国库,在湖州开设丝绸商店,用湖州国库的现金帮助农民养蚕。然后他在当地买丝运到杭州、上海,变现,再交给浙江省的“藩库”,从中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接着,浙江巡抚黄宗汉被说服以股份形式设立药房,并安排在各路漕运商中承担药品供应业务,使药房迅速发展起来。

清咸丰十年(1860),胡雪岩37岁时,升任浙江巡抚,感恩图报,帮助胡办了“阜康钱庄”。此后,在王有龄的不断提拔下,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银行,还开了许多商店。耿申智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庚申之变,胡雪岩心平气和,暗中勾搭军方。大量征兵经费存入胡的银行,再由委以粮机和综合运粮的重任,几乎掌握了大半个浙江的战时财经。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攻杭州,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买军火、粮食支援清军。年底,杭州城破,王有龄因失城上吊,休斯顿失去了依靠。左被曾国藩推荐为浙江巡抚,主管军务。

清同治元年(1862),胡雪岩取得新任闽浙总督左的信任,被任命为总经理,主持杭州城清场和浙江钱粮军饷后的善后工作,使阜康银行获得巨大利益,从而走上了官商之路。

取得左的信任后,胡雪岩以官员和商人的身份,经常往返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之间。除了办理转运粮台、支援军需之外,他还抓住机会与洋人交流,勾结洋官培养常,为左配备洋枪洋炮。这支军队曾与清军联合进攻宁波、奉化、绍兴等地。

清朝同治三年(1864)。自清军攻陷浙江以来,所有掠夺的东西,无论大小,都存放在胡雪岩的钱庄里。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镇开设商号,获利颇丰。短短几年间,他的财产已经超过1000万。

太平军被消灭后,胡雪岩的银行进入杭州,为左组织军饷。他依仗湘军之力,在各省设立20余家阜康钱庄,兼营药材和丝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至今仍在营业,并操纵江浙商家,最高资本达2200多万,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

在左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灾局事务。他兴办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刹、古寺,收集暴骸数十万具;一度因战乱而终止的牛车得以恢复,方便了百姓;说服官员和士绅捐款,解决战后财政危机。因此,胡雪岩获得了巨大的名气和信誉。

清同治五年(1866),胡雪岩协助左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厂。造船厂开工后不久,当西北的事情开始时,朝廷突然下令将左调到陕甘巡抚任上。左上任前,一方面向朝廷推荐江西巡抚沈葆桢为船政大臣,另一方面又极力推荐胡雪岩协助处理船政的一切具体事务。

清同治八年(1869),万年青秋船厂第一艘船下水成功。这艘船一直从马尾港驶往天津港。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这艘船时,它充满了欢腾和前所未有的盛况,甚至连外国人都深感惊讶。

清同治十年(1871)初,军舰镇海号再次下水成功。远在边陲的左得知这些消息后,曾写信给胡雪岩:“福建局的一切都越来越好,船只也不需要外国工匠了。这是好消息...你的主动性很好。看到徒弟越来越好,很漂亮,司机也很好选。走向海洋,收获海洋的好处,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就是基于这一点。”

清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有20多家分店,遍布大江南北。资金2000多万两,土地1万亩。因其辅佐左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黄马褂,是典型的官商。

清同治十二年(1873 165438+10月),时任陕甘总督的左调兵遣将,准备出兵新疆。带兵打仗需要粮食。左上书胡,要求胡向上海的外国银行借款,以解西征大军之燃眉之急。当时借外债很难,连恭亲王都被拒绝向外国人借款。但胡雪岩非同一般,他做到了朝廷做不到的事。他以江浙粤海关的收入为担保,分六次向外债借银1870000两,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胡还将“诸葛散”、“胡氏丹”等大量药材送给西征将士,避免了水土不服的恐惧。左赞曰:“雪艳之成,一时真如是。”

清同治十三年(1874),设立胡庆余堂薛稷民族医药名称。

清光绪二年(1876),在杭州永进门购买土地10余亩建橡胶厂。

清光绪三年(1877),胡雪岩帮助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办轻工业企业——兰州织造局。

光绪四年(1878),55岁的胡雪岩建立“胡庆余堂”药号,正式开业。胡雪岩在其鼎盛时期创立的胡庆余堂,把他的救世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天下所有的人。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庆余堂引进了14大类中成药,免费赠送退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百姓必需药品,并在《申报》上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还没开始经营前就名声大噪。这正是胡雪岩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1878的春天,上述费用换来了多重利润。

清光绪五年(1880),胡庆余堂资本达280.2万两白银,体现了北京百年同仁堂的南北走向,被誉为“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清光绪七年(1881),胡雪岩因帮助左收复新疆,被授予主事大臣称号(三等奖),可以穿黄马褂,戴洋红大礼帽的官帽,还管理“四省公库”。

清光绪八年(1882),胡雪岩在上海开办丝厂,耗资2000万两白银,生丝价格逐日下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次中外大商战开始了。起初,胡高价收罗国内新丝数百万吨,占了上风。中外都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到了胜负评判的时候,谁知道“天象”突变了。欧洲和意大利生丝的突然丰收,随之而来的是中法战争的爆发,市场的剧变和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事实是,胡雪岩无能为力。

清光绪九年夏(1883),被迫低价抛售,亏损100000000两,家产损失一半,周转不灵,谣言四起。全国各地的官僚争夺存款,组织勒索。

清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顺天知府毕道元等人出书《阜康商行倒闭,现查办合伙人人数》,向朝廷通报阜康银行倒闭的消息。到了第七天(1883 65438+2月6日),清廷为了还债,命令时任闽浙总督的何荆夫和浙江巡抚刘严查胡雪岩的资产。

光绪九年(1883)11月28日,清廷再次下诏,罢免胡雪岩,让左追讨胡雪岩的债务。清廷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大概了解了胡雪岩的债务和资产情况。上谕中“各处巨债存款”、“卒二十余万,分省;买几袋丝,值几百万两银子。”可以说是访问的结果。据《买几包丝》记载,胡雪岩在破产前确实买了不少生丝。

清光绪十年(1884年2月3日)正月初七,清廷下令左加紧清理。左确实派人查封了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和商行,并向清廷报告。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五日)七月二十七日,左在福州病逝。同年11月,胡雪岩在贫困和仇恨中抑郁而死。

我是看电视认识胡雪岩的。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贫困家庭。65,438+03岁去杭州工作。我很努力,从基层做起。当我26岁遇到王有龄时,我结婚了。我女儿当时只有四五岁。她非常孝顺她的母亲。她在银行工作多年,是正式员工。她主要负责每天到处找人催款。那时,王有龄很穷,没钱就职。那些年,捐赠和管理要花很多钱。雪艳看着她哥哥。于是借了500两银子让王有龄上任,结果被银行辞退了。不久之后,王有龄不负众望,开始被提拔为官员。雪雁发挥了他聪明的作用,帮助王有龄解决了许多困难。当他开始实现他的大生意梦想时,他开了一家银行和一家生丝店。38岁时,雪雁因被太平军带离杭州而自杀,后在面临九死一生后得到左的赏识。他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在之前的基础上开了药店和典当行,直到成为中国首富,帮助左成就了许多大事。左多次写信邀请他去老佛爷,后来给了胡雪岩一个黄马褂的二等官。59岁时,雪雁作为中国首富,与外商发生生丝大战。不料情况有变,李鸿章的手下设下多重难关,控制住了胡雪岩的死穴。12万元生丝本来是想发大财的,结果市场不景气,加上外商,加上李鸿章手下人暗中使坏,最终导致了15万元的拍卖。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的下属故意安排全国各地的人在胡雪岩银两挤兑,导致银行倒闭,声誉大损,开始亏损,最后一代大商人以萧条告终。

感悟:发现市场不景气,有外商出价700万两白银买他的生丝时,如果能放下面子卖掉,并不影响银行后续的挤兑,因为胡雪岩总资产达到4000万,但一时无法变现,800万债务直接导致破产。古人经历的新人,都在重复,人一旦做大做强,就会不卑不亢,最后回不到天才自叹不如。

但胡雪岩的野心高于天,所以这才有了后世耳中的特点,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