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头条问答平台?

最近几款明星产品的升级很有意思:今日头条问答上线,知乎对标,还推出了图集、视频等功能;知乎去年还出了《读书日报》;微博不限字数,最重要的140字的标签被干掉了。这些应用做的事情越来越一致:都在成为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多元化内容平台。今日头条不再只是资讯客户端,知乎不再只是问答平台,微博也不再是140字的短信发布平台。纵观国内UGC平台,除了上述玩家,还有已经深度涉足UGC内容的百度贴吧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去年豌豆荚推出的“榜单”和网易正在低调发力的网易发烧。

为什么人人都做了内容消费平台?

一年前,贴吧、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很难连接起来。现在它们越来越相似:都是基于UGC模式的平台,支持图文、视频、投票、点赞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和互动形式。,而且覆盖的内容性质越来越全面,他们不再专注于某一类内容:今日头条不愿意只做资讯,做问答,支持发布图集、视频,星座、美女等越来越有趣的内容;微博取消140字数限制,不再专注于轻量级内容,这意味着它更类似于微信公众平台,支持长图文,是基于follow关系的内容流,内容通过广告和打赏实现。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所有UGC平台都在把内容做得更长、更深、更全面,内容平台越来越重。微博不再专注于轻量级的内容发布。今天,头条开始“上新闻客户端”,不再只攻击信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认为答案如下:

1,争夺用户注意力

内容消费平台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通过不断创造新的内容进行消费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但是关注是独家的,用户不可能一边刷微博一边看朋友圈。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尽可能多的把注意力花在自己身上。增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内容的形式,支持短、中、长内容,成为各个平台的尝试。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内容平台做成一个“大杂烩”,包罗万象。每个人来到这个平台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持续消费,平台就会达到沉淀和黏住用户的目的。天涯社区、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平台一直是这样的“大杂烩”,微博、今日头条、知乎也在跟进。

2.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

当微博宣布取消140字时,其CEO王高飞发微博称这是为了“降低门槛”,有人问,难道不是提高门槛要求每个用户多写内容吗?其实微博取消字数的本质是提高内容的兼容性:长度合适,喜欢发长内容的人进来了,所有用户不再需要为了顺利通过微博140字的电脑检查而绞尽脑汁删除内容。

事实上,所有大杂烩内容平台的内容生产成本都是最低的,因为它们的包容性更强,而百度贴吧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它从氛围和产品设计上引导每个用户便捷地创作内容,让用户不仅可以在19万多个主题吧中找到一个适合发布相关内容的主题,事实上,在贴吧“理一吧”等主吧中,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话题,内容已经是。对于UGC平台来说,用户是最大的生产力,必须降低门槛,鼓励更多用户创造内容,这也是成为“大杂烩”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一些门槛高的内容平台容易走向“PGC”模式,比如点点。以轻博客为代表的com和网易LOFTER,最后都是高不成低不就。

3.迎合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人们是否愿意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切换来看新闻、八卦、星座、视频?可以,但是会越来越不甘心。如果有一个平台正好可以尽可能满足多样化的内容消费需求,为什么要转行呢?切换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用户也比较懒。微信公众平台的迅速崛起,正是因为其海量的内容。百度贴吧拥有可观的流量和庞大的用户,这也是因为任何人来这里都可以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并参与其中。所以微博、头条、知乎走向大杂烩是必然的。

与“大杂烩”的内容消费平台相反,它是一个“专精”的平台。从内容形式上,有以视频和Instagram为主的优酷土豆;以图片为主;从内容性质来说,有以新闻为主的搜狐、以文学内容为主的豆瓣时刻等客户端,也有健康日报等垂直内容平台。但从用户量来看,综合性内容平台占据上风,越来越多的平台试图把自己打造成大杂烩,比如今日头条、微博等。,这很可能在未来形成“二·二八效应”:80%的用户注意力将被20%的“大杂烩”内容平台瓜分。

内容平台不会出现寡头,但第一阵营已经出现。

虽然所有的内容平台都在成为大杂烩,但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可谓各有所长。从用户量来看,拥有数亿用户的三大综合内容平台形成了第一阵营: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最大的标签其实是“推”,从张小龙关于大米的语录就可以看出来。张小龙认为微博之后的形式一定是“推送”,微信公众平台由此诞生。与微博不同的是,微博是“拉”式的内容消费,即用户一般要主动刷微博,而微信是“推”式的,即公众号运营者会在一定时间将内容以“消息”的形式发送给读者——后来微博跟进,有粉丝头条和私信。因此,率先“推送”内容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先发优势,依托微信的超级App是其第二大优势。

与微博中信息发布的开放性不同,微信是一个基于朋友圈的封闭内容体系,只有与微信合作的搜狗才能检索微信内容。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适合作为“消息”发布,但不兼容轻量级内容,只做重度内容。获取内容的方式是基于对一个人、一个组织的关注,类似于微博。内容制作介于UGC和PGC之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开公众号来发布,所以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因为内容小而精,微信公众平台的商业价值更多体现在内容本身,很多大尺寸的产品都是靠植入式的“软文”盈利的。

微博:

微博支持图文留言卡只是在原有内容基础上的逻辑改进。而去掉“140字”将成为其“大杂烩平台化”的分水岭。在去掉140字的同时,微博还在大力布局“垂直”内容。大致可以理解为,微博会有类似门户网站的渠道化运营。通过邀请专业的自媒体人,在财经、金融、汽车、时尚、科技等多个领域做详细深入的内容。最近微博也对粉丝超过10w的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反挖计划。以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

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最大的不同是,微博将兼容轻量级内容,短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占据半壁江山。因为是开放式的内容传播,微博更适合时效性、讨论性、开放性强的内容。因为微博还有一个开放的追随关系,在内容和社交的结合上,微博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微博在商业化探索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包括营销和增值。现在主要以社会化营销为主,可以做到非常精准。围绕社交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比如原生广告结合新闻流。

百度贴吧:

前段时间被广泛关注的百度贴吧,以前更像BBS,但是门槛低了很多。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百度贴吧也经历了多次改版和转型,现在更像是一个基于兴趣的综合性内容消费平台。和微博、微信最大的区别是,百度贴吧不是基于follow关系。用户并不是关注某个人或某个媒体来消费内容,而是对某个话题感兴趣,然后加入其中生产或消费内容。这些话题可能是兴趣爱好,可能是公司组织,也可能是一个产品,都可以概括为兴趣标签。其实很多产品都是针对这一点的,比如QQ兴趣部落,陌陌吧,豆瓣群,但是现在最大的兴趣内容平台还是贴吧。

除了“兴趣”这个核心标签,百度贴吧没有“大V”这个概念,微信和微博都有,所以百度贴吧的社区氛围更浓。在内容兼容性方面,百度贴吧同时兼容各类内容,类似于刚刚跟进的微博。不同的是,百度贴吧天生完美。所以贴吧内容的生产门槛更低,成了用户活跃度很高的大杂烩。

和微博一样,百度贴吧在商业变现上的潜力是营销,但它需要做的是利益营销,掌握着大量用户的利益。结合百度在大数据技术上的优势,精准营销潜力巨大。

事实上,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百度贴吧已经成为内容消费平台的第一阵营。今日头条还在奋力追赶,未来有望进入第一阵营。知乎是问答后台,看日报等应用更多的是内容输出。短期来看,他还是应该以问答为主。由于微信、微博、贴吧各有特色,未来一家独大的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是三家。

内容消费平台会发生哪些变化?

内容消费平台除了做大做深,还有哪些可能?我认为未来一年,内容消费平台至少会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赞赏模式全面普及。

得益于BAT的推动,移动支付近年来变得异常火爆。“欣赏”已经成为新的用户习惯,好的内容应该被欣赏。所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都推出了“赞赏”功能,百度贴吧也在小说等小范围贴吧推出了类似功能,反馈还不错。未来,知乎等平台可能会推出在线打赏功能,让内容直接出售,从而鼓励内容生产者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2、内容形式更加多样。

今日头条内容可以文章、图集、视频等形式发布。不同的内容在客户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但是现在百度贴吧和微信公众号都是以图文为主,虽然中间可以插入图片和视频,但是已经不单独作为一种内容形式了。微信公众号和百度贴吧未来会支持发布图集还是做类似优酷的视频UGC?我觉得很有可能。

3.完全去中心化。

为什么微信公众平台和贴吧受到内容创作者的青睐?因为它没有内容首页、编辑精选和官方排名,完全去中心化,所有用户都充当编辑。知乎、微博也是这样的平台。今日头条等平台非常依赖编辑推荐机制。我相信未来所有的平台都会“去中心化”,用户和技术充当编辑。

4.内容开发者概念的普及

UGC内容平台和PGC内容平台,大部分来自第三方,在PC时代没有直接收入。但在移动时代,今日头条的创作者,微博、自媒体、微信都可以从平台获得广告分成,赚得盆满钵满。除了分享,还有用户自发的赞赏模式。这就好比当初的AppStore:有的人做一个App,可以直接卖钱,也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这些人被称为“app开发者”。

各大平台都会注重吸引和扶持内容创作者,并分享其收入,形成健康的内容生态。不同的平台对内容创作者有不同的称呼。微博叫媒体,微信是公众号运营,百度贴吧是好友。未来,他们都将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内容开发者。内容平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容开发者将成为各家争抢的烫手山芋,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