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的名义:梁璐10岁的老公值得同情吗?
梁璐利用家庭关系打压祁同伟,最后让他在操场上当着全校的面向自己求婚,但是祁同伟利用他们的婚姻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
毫无疑问,这对梁璐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打击。
那么,梁璐值得同情吗?她的经历让人感到悲伤,但她并不是一个应该被同情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梁璐和祁同伟的感情悲剧而言,梁璐在爱情上的“悲伤”是她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沉溺于“自我满足”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几千年前,庄子就指出“悲喜之情,利益之欲”是与生俱来的。在适度的范围内,“情欲”是自然的,也是过度的。当人的贪欲遇到“情欲”时,人本身就很容易被“寄居”,进而成为满足贪欲的“工具”。这个时候,人被欲望所困,因为欲望而思考,没有所谓的主观理性,更谈不上理性带来的真正的快乐。
越是“贪”,越是“情欲”让人不得安宁。
说到这里,颜小二只想强调一点:如果说男人是“目的”,那么爱情就是让“男人”完美的“工具”,这种关系不能本末倒置。真正能讨好人的爱情,绝不会把“个人得失”放在第一位,而是着眼于“成就对方”。
接下来,颜小二将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从道家庄子的“情欲对人的制约”入手,分析《以人民的名义》中梁璐爱情的“悲”,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与人生态度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1,庄子:过度的“情欲”有反客为主的危险。庄子对“人”和“情欲”的关系做了详细的阐释。他一方面肯定了“情欲”与人的先天关系,另一方面又看到了人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过度发展的“情欲”与其本来面目的区别,进而警示世人过度的“情欲”有反客为主的危险。
庄子曾说,“古人外化内化,今人内化而不外化”。以前的人,内心纯洁、平和、平静,因外界因素而时变,随时代而动,随道而行;现在人的情绪起伏不定,容易受外物影响,变得不确定。这种状态让人感觉自己被外物奴役甚至“寄生”。
某种程度上,“情与欲”是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稳定,实现完整人生的“工具”之一。而“人”是“工具”的服务对象,也就是目的。目的指向的结果自然是“人的完善”。
正如西方哲学家康德所说:
人,其实都是理性的,所以他存在是因为他是目的,而不是这个或那个意志的工具。
但是,表面上追求感官的满足,会使人的感情和欲望过度发展,人会逐渐成为这个或那个不知足的意志的奴隶,为欲望和外物而拼了命,最后过度肥胖,而真实的自己几乎窒息。
一般来说,这种状态就是人在物欲中迷失了自我,到最后,已经失去了“初心”。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住在一个刻薄的巷子里却过着贫穷幸福的生活,而有的人却生活在一个有钱人家的笼子里的主要原因。
2.梁璐的自欺欺人是可悲的。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的梁璐和祁同伟,她曾把自己对祁同伟的“打压”美化成对祁同伟和女友陈阳的考验。
在经历了一系列几乎让他绝望的“镇压”后,祁同伟不得不向梁璐“低头”。在全校面前,他跪在操场上向梁璐求婚。
梁璐认为,她以“测试”的名义追求祁同伟的方式,是对伤害她和抛弃前男友的一种“反击”。毕竟她让这么骄傲的男人向自己低头求情。
要求什么?求婚!
同时,她也以为自己可以得到这个在她的“权力”面前低头的男人的爱。
然而,她被抛弃了。
客观地说,祁同伟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的婚姻当作实现自己野心的“踏板”,而在这里,她对梁璐冷漠得可怕,这也是梁璐的“自私”造成的。这是祁同伟对梁璐的客观抛弃。
从主观上说,梁璐是被她想象中爱她的祁同伟抛弃的。其实她从未有过祁同伟的“爱”,更谈不上抛弃。自欺欺人的讽刺在这一点上显而易见。
出身好、脸蛋好、气质好的梁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因为她早已在“爱”中失去了“初心”。
别人的爱从来不会被第三者“检验”。所谓“考”不过是“抢”的烟雾弹,“抢”的本意是“自我满足”。
论庄子和康德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读:“人”不是也不应该是“各种意志”的工具。
当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无论用什么“高尚”的名义当烟雾弹,当她做了一件“伤人害己”的事,越陷越深的时候,这个人早已成为“被奴役,流落异乡”的可悲存在。
梁璐的悲哀不仅仅在于她把自己的“情欲”、“占有欲”、“竞争欲”、“报复心”都当成了爱情。她以为自己在控制祁同伟的生活,其实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其实也是被祁同伟利用了。
她的悲哀还在于,当祁同伟抛弃她的时候,她只觉得自己“倒霉”,却不知道自己不仅是她悲剧结局的罪魁祸首,也是塑造祁同伟日益沉迷于权力和欲望的罪魁祸首。
3.爱是完美和成就,往往“不求自我满足”。因此,梁璐爱祁同伟胜过爱自己。她的初心是“寻求爱情”,却不知道爱情是以“完美”和“成就”为养分的。越是纯洁的爱情,越是“不求自我满足”。
《以人民的名义》中精彩的不仅仅是守卫者与贪婪者的斗智斗勇,更是交织着人性的爱。没去看的朋友强烈推荐去这里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颜小二总觉得“爱情”如果不掺杂一些与人性有关的“酸甜苦辣”就太无烟了。“完美的爱情”更多的出现在偶像剧中,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与欲望交织在一起。
年轻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把荷尔蒙带来的生理冲动当成纯粹的爱情;作为成年人,当我们相见时,会习惯性地以权衡利弊的思维考虑对方,然后期待展开一场趋利避害的“恋爱”。
真爱是难得的,再多的荷尔蒙和细致的取舍才是我们遇到“真爱”的决定性条件。
因为真爱本身真的很难得,它也许会在醉人的荷尔蒙中开始,在趋利避害中成型,但最终一定会抛开荷尔蒙的“生理冲动”和“趋利避害”的功利心,成为我们作为“人”存在的真正乐趣。
爱情不是欲望,人也不应该成为欲望的工具。个人的完美是“目的”,“爱”应该是完成这个“目的”的“稀有工具”。其中的逻辑,你可以体会一下。
参考资料:
《老庄新论》、《道德的形而上学——康德》、《人民的名义》等电视剧。
注:本文为闫小二哲学随笔原创独家发布,如有处理、抄袭等侵权行为将被追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已被侵删(两周内)。请喜欢这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