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神奇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高
照片:张青民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历史画,自古以来就是香客梦寐以求的圣物。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称“文殊菩萨殿”。五台山作为文殊师利道场,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绘画中的重要题材。莫高窟文殊菩萨殿发掘于五代,其中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最大的山水人物画。
最神秘的三只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很多三兔耳藻井的图案。第407窟三兔图是莫高窟(一)中唯一的逆时针奔跑的兔子图像。在三只兔子耳朵的画面中,画家利用了被借和被借的兔子耳朵之间的关系,三只耳朵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三只耳朵代表了刘二,这样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感觉三只兔子在花环中无始无终的奔跑追逐。
三张兔子图代表什么,至今还是个谜。三只耳朵相连的兔子正朝同一个方向跑。互相抚摸,却永远追不上对方。最靠谱的猜测是,这三只兔子分别代表“前世”、“今生”、“来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许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典画、佛教故事画和生肖画中。一些狗的图像作为背景装饰出现,以衬托主题图片。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楞严经》是为宣传佛教的禁荤思想而绘制的。在古印度、中亚和中国新疆古秋茨地区的石窟里是看不到《楞伽经》的。应该是中原画师的首创,画的是屠宰间,表现屠宰卖肉的场景,目的是劝善男信女不杀不吃肉。虽然画面中屠夫宰杀卖肉与佛教宣扬禁止宰杀卖肉有很大不同,但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宰杀卖肉的场景,也能看到当时狗的形象。
巴塔变电站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宋代)像中,有少年骑狮放羊两侧立兽的图像。狮子和羊在9世纪立了一个兽,羊下面的形象是“六件家具”(即佛教藏密中用动物符号装饰的六种方法)的早期风格,是印度波罗王朝(8-12世纪)艺术的典型。
正在刷牙的僧侣
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弥勒佛经》中出现了这幅刷牙的画面。这幅图位于佛经的下部,显示王霸带领公主与宫中的王公大臣、宫女一起出家时,有些人已经刮完胡子,先把自己洗干净了,包括刷牙的人。
京途祥瑞
敦煌玉林石窟第25窟一幅中唐壁画《观生不息》中的一个佛教仪式小场景,描绘了一只孔雀昂首回首,挺胸拍动双翼,仿佛边唱边舞,目光聚焦在一只手握琴的小鸟身上,烘托出净土世界的吉祥气氛。
多元敦煌
在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唐代壁画中菩萨手持的两个器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圆圈按顺序排列,因此断定是萨三玻璃。根据容器的形状,它们所基于的物体要么是罗马的,要么是波斯萨珊的,要么是伊斯兰的。虽然图像的绘制时间与出土实物不完全相同,但它反映了敦煌壁画上玻璃器皿造型来源的多样性。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柱东侧天宫季乐演奏笛、琵琶、平顶笛的形象,展现了希腊化的形象元素。敦煌石窟中有许多歌妓音乐的形象,其中歌妓乐天代表了佛教国家的乐舞场景,而歌妓们则描绘了乐舞的世俗生活,主要是为了供养歌妓音乐。规模比艺妓乐天小,但直接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世俗乐舞。敦煌壁画中的乐师形象主要绘制在龛外或龛脚、龛下壶门、室内墙根等不起眼的位置。
完全颠倒正常程序
画中的乐队来自中唐敦煌莫高窟第112窟,为的是展现《守望无尽生》中的乐舞场景。在平台上,六个身体的艺伎音乐以8字形排列。右侧艺伎乐持琵琶、阮弦、竖琴,左侧持鸡鼓、笛、板。平台下方,有四个菩萨相对而立,也在弹奏乐器。在乐队中间,一名艺妓随着音乐起舞。舞者弯腰抬脚,背后提琵琶,左手提,右手弯,作弹拨状,习惯上称为“弹琵琶”。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古代乐器图像,有大小乐队500多组,乐师3000多人,乐器400多种,乐器44种。这些分布在200多个洞穴中的图像,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历时近千年,反映了各个时期各种乐器的形制演变、演奏方法和组合形式,以及古代社会音乐风尚图景。
大象进入胎儿体内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画中“大象入胎”的画面。它描述了释迦牟尼出生前,数独王梦见一位菩萨骑着白象从空中降临,从她的右肋进入她的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画的造像画中以三种形态出现。一个是普贤山;一个是象头人雕像,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妖变”中出现了象头人的妖军形象。另一个是因陀罗骑的六齿白象。白象是普贤愿广、功德圆满的象征,而六齿则是佛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象征。
沙漠之船
从古至今,骆驼一直在丝绸之路上行进。大英博物馆收藏的9世纪的马和骆驼纸质地图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千年中,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无疑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运输工具,因此它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许多文化带中,甚至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
农业地图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覆盖着北周绘制的耕作图。其中描绘的直犁,在中国各地绘制的画像石和壁画中也经常有所体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
那时候的人穿条纹吊带?
丝绸之路沿线至今仍有大量古代儿童服饰的图像,出土了许多实物,包括襁褓、虎头帽、肚兜、围兜等。,以及通过丝绸之路从远方传来的波斯儿童服饰。
半臂,又称半袖,在唐代非常流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绘有初唐阿弥陀佛经典画,三个少年翩翩起舞。其中两人穿着红色和绿色的半袖衬衫。
杂技
图为五代时期莫高窟第61窟南壁,描绘《楞严经》。杂技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或是为了满足佛教故事的需要,或是为了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景象,或是为了用杂技为佛祖提供娱乐。莫高窟的壁画中有角抵、马术表演、胡人倒立、数百戏扁担等形象。这其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因素,也有从国外引进的新形式。它们被丝绸之路相互启发、借鉴、吸收、融合,最终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综合艺术留存下来。
以棋量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代)东门北壁画。画面中,两个人聚精会神地在一张棋桌上下棋,右边是维摩诘居士在看棋。这个形象虽然是为了表现《维摩诘经·方便货》中的“上棋要判人”(维摩诘总是通过看判别人的棋来判人),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几千年前古人下围棋的情景。
初唐敦煌莫高窟第209窟藻井中的四颗石榴组成十字形,四片葡萄叶和树枝组成十字形。两个十字架连成米字形的框架,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一个方圆,充满异国情调的魅力。葡萄作为装饰图案最早是西亚人使用的。佛教视葡萄纹为吉祥,佛经《四分法》中提到,用葡萄藤装饰佛塔可以增加庄严。
神兽“飞马”
中原的原始翼马属于神兽系列,其起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的象征。莫高窟发现的最早的翼马是249窟(西魏)的北派顶。这匹马肩上长着翅膀,在虚空中与仙人和羽毛人一起飞翔,姿态洒脱。从地中海到中亚的粟特人,再到中国的西北地区,都发现了有翼马的形象,可见它在丝绸之路上的广泛传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描绘的鹦鹉,嘴红爪绿,翅膀艳丽。好像刚从天而降,踩在一朵莲花上。这只唐代画的鹦鹉,应该是先画稿,染绿;然后用淡墨线勾住,身上的羽毛会勾勒出作品的轮廓而不滞,染色也合适。
你在哪个宫殿?
敦煌莫高窟第61窟洞壁两面的十二生肖图像与十二星座惊人相似。这组图像的绘制年代据说是西夏和元朝,距今至少650年。虽然是在全光下作为佛像画面的背景衬托,而且因为年代久远,南墙缺少狮子宫、宝瓶宫、射手座宫,北墙缺少双鱼宫、巨蟹宫、双子宫,但是十二像非常完整。
不是“四海龙王”
敦煌石窟有40多幅壁画,其中第35窟是五代时期保存最好的。这幅壁画描绘了龙王和他的家人在前室的西墙参加会议。敦煌壁画中的龙的形象,或者说是神兽的形象;还是作为一个佛教的神。与其他龙的形象相比,“龙王礼佛”可以说是莫高窟前所未有的小说题材。
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古印度法典《摩奴法典》记载,古印度传说中的“龙”生活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一个人面蛇尾蛇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和大神,并不特别受尊敬。佛教吸收了古印度传说中的“天”和“龙”,成为佛教的重要保护神。龙王对佛的仪式,冠以“强力龙王”和“难缠龙王”的称号。
支持肖像
这幅于阗李胜天国王画像是莫高窟9000多尊施主画像之一,也是莫高窟发现的最大的国王画像。右边是李胜天的妻子曹石。于阗王国(公元前232-1006)神秘而迷人。境内有和田河,南有昆仑山,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当时西域丝绸之路以南最大的绿洲。
行走曾经是古代女性最喜欢的装饰。“步摇”之名最早见于中国文学战国时期宋玉的《封赋》,其云:“主人之女,步摇”。可见此饰品上有“挂珠”,随着佩戴者的脚步而颤动、摇摆,故称布瑶。后来,工匠们将步摇的形式与花簪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步摇花簪:花簪上的吊坠步摇装饰。这种花簪有四种扎法,区分的标准是插在发髻的前、侧、后、顶。其中,从侧面看的十字绣代表像是敦煌莫高窟第61窟(第五代)的供养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墙甬道门上的这组图像,描绘的是晚唐时期供养人索凤珍夫妇。女供养者身后的侍女手持的扇子是体现礼仪的礼仪扇。礼仪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本来风扇是作为屏障的,出行的时候起到屏蔽的作用。后来发展成为体现皇帝威严和礼仪的礼仪仪式。
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是世界上最大和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寺庙。据当地旅游专家介绍,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拍照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同时,游客在石窟停留时间长,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会加剧石窟的“退缩”,颜料颗粒的溶解会使壁画脱落。这才是敦煌莫高窟不允许游客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许拍照。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为了让这个神圣的地方永远留在远方,
除了不拍照,
我们为什么不走呢?
华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