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自传性写作

《徐志摩自传》讲述了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传奇人生和情感生活。我最早知道徐志摩的诗,比如《永别康桥》、《偶然》、《牺牲》。我被他的诗深深吸引,他的诗浪漫细腻,让我有了想亲自认识他的冲动。徐志摩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因为是家里的独子,他被迫和自己不喜欢的张幼仪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很小就夭折了。留学英国后,他认识了林,爱上了她,并毅然与张幼仪离婚,结束了这段无爱的婚姻。这一切让他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他的家人,同学,老师都劝他不要这么做,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然而,他写道:“我将在茫茫人海中拜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我很幸运得到它;不,我的生活。仅此而已。”他毅然这样做了,但林最终迫于压力嫁给了梁思成,这让徐志摩伤心不已,决定去北大任教。就在徐志摩情绪低落的时候,他遇到了陆小曼,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他们相爱了,于是陆小曼离婚了,最后他们结婚了。然而,这段婚姻也招来了很多非议。于是他们搬到了上海,但是因为陆小曼的奢侈,徐志摩为了满足她四处奔波拼命赚钱,经常坐火车往返各地教书,因为他为了她放弃了一半的家产。而陆小曼因为自卑知道了徐志摩和林的过去,却比不上林。再加上外面的流言蜚语和徐志摩父母的冷淡态度,她开始抽鸦片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再痛苦,这让徐志摩苦不堪言。徐志摩在去北京做演讲的途中死于空难。徐志摩是当时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虽然他的婚姻不被承认,但他的文章和诗歌很受欢迎。但他英年早逝,对当时中国文坛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和损失。虽然他去世了,但他的诗歌和文章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包括他的情感故事。第一,徐志摩在诗歌发表之前完成了新月派的形成。1.建立了新月社,新月派的前身。2.完成了新月派的组建。第二,“诗刻”时期的徐志摩促进了新月派的繁荣。1,努力的杂志主持人。2.格律运动的严肃倡导者。3.客观表达自己诗歌的从业者。三是《石版画》停刊后,徐志摩引领了新月派后期创作的主流。1,开了书店和刊物,徐志摩苦心经营新月派。2.徐志摩思想的消极颓废影响了后期新月派的创作倾向。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时空里,素有精神贵族之称的新月派可谓是一个耀眼而狂傲的星座。作为这个星座的明星,抒情诗人徐志摩自始至终对新月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一生的创作经历都和新月派的前前后后有关系。他的理想追求和他的文学大师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月派星座的整体运动方向和这个星座的明暗。徐志摩的理想决定了他的创作生涯。他的理想是追求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诗意人生”和“诗意”。他的理想始终贯穿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以1926年4月《诗刊》的出版和1926年6月10日《诗刊》的停刊为两个分水岭,作者将徐志摩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1 .在《诗刊》出版之前,徐志摩完成了新月派的组建。第二,“诗刻”时期的徐志摩促进了新月派的繁荣。三是《石版画》停刊后,徐志摩引领了新月派后期创作的主流。笔者拟从以上三个时期来探究徐志摩追求“诗意人生”和“诗意”的过程,以突出其理想追求对新月派兴衰的巨大影响。第一,徐志摩在诗歌发表之前完成了新月派的形成。1.新月派的前身新月派的出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追溯到1923年新月社的成立。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1918年8月留学到1922年8月回国,在国外生活了四年的徐志摩经历了意想不到的变化。1918年8月,徐志摩赴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业务,后赴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政治。两年后,雄心勃勃的徐志摩毅然放弃了博士头衔的诱惑,作者是美国作家高斯·华绥。狄金森的推荐使他进入剑桥大学,目的是跟随哲学家罗素“努力学习”。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被誉为“20世纪的伏尔泰”的罗素刚刚因为政见和私生活被剑桥大学除名。就这样,徐志摩选个好老师学的计划泡汤了。当生活失去了追求,精神失衡,抑郁颓废的时候,徐志摩遇到了林,于是他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构筑的田园诗般的剑桥生活失去了往日的温馨,最后他们协议离婚。因为结婚,徐志摩不仅在朋友中失去了从前的温暖和同情,在家里也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从此,他的内心“被一种深刻的忧郁所占据”,他的诗性灵魂在悲哀和苦心中觉醒,他的诗人生涯从此开始。志存高远、准备在金融界和政界谋职的徐,经过四年的辗转反侧,才以脆弱的情怀赢得了读者的泪诗。“如果像我这样的人会成为诗人——有什么好说的?”可想而知,诗人的感叹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个人生活遭遇挫折,梦想中的理想生活被现实无情撕裂。他觉得过去整个人生过程都是“冒险-痛苦-失败-失望”。他立志做一个平静的诗人,但他不想做一个平庸的诗人。他宁愿自己的歌听起来“傲慢、粗鲁、荒谬”,但绝不能失去真善美。回国后,徐志摩非常羡慕自己在国外孤独苦恼时接触过的沙龙,所以非常热衷于组织这样的聚会。1923年3月,在徐志摩的热心斡旋下,以胡适、陈西滢、丁文江为主要成员的新月社在京成立。新月社不是政治性的,也不是纯文学性的。本来就是一个联络感情,培养影响力的“饭局”。它的目的不是文学创作,而是表演,所以它的性质充其量是一个有文化倾向的上流社会人士的社会团体。但徐志摩本人并不希望新月社是“有财产、有行业等级的淑女绅士的娱乐”,希望新月社露出棱角,认为“不露出棱角是可耻的”。然而,他的希望破灭了。“一开始是聚餐,引出了‘新月社’和与新月社的‘七号’俱乐部,结果是关于‘没有音乐系’!”1925年7月,在一次悲伤的欧洲之旅后,徐志摩回国后逐渐对社会事务失去了兴趣,新月社也逐渐进入一片死寂。2.完成新月派的组建。1925年10月,著名副刊《晨报副刊》正式由徐志摩接手。此时的徐志摩不仅有了自己的小团体——新月社,也有了一个施展文学抱负的园地——早报副刊。他的希望在新月社破灭了,现在他把希望寄托在早报副刊上。新月派的另一位主要干部闻一多,1925年夏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始终坚持领导一股文学潮流。在徐志摩的帮助下,闻一多当上了国立艺术学院院长,并参加了新月社的一些活动。后来,他联合了几个对诗歌感兴趣的年轻人,在家里写诗、谈诗。1926年春末,其中一人刘提出要办一个类似几年前文学研究会办的《诗刊》的刊物,然后同意借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的版面。* * *相同的理想和志趣使徐志摩和闻一多两位大诗人于1926年4月1日在《晨报副刊》上正式发表《石版画》,并以此为阵地联合了、梁实秋、朱湘、孙大雨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文学集团,即新月派。《诗经》的出现标志着诗歌王国里一个新的诗歌家族——新格律诗派的正式形成。《诗经》寄托了两位雄心勃勃的诗人的追求,他们希望展现锋芒,引领潮流。是北大(徐志摩)和清华(闻一多)的欧美留学生组合。这种基于欧美意识形态和文学背景的结合,对新月派的未来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徐志摩对理想的“诗意人生”和现实生活中的“诗”的不懈追求,促成了新月社的产生和演变,使一个非纯文学的社会群体逐渐“晋级”为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新月派,有助于纠正当时诗歌的流弊(过度感伤主义和过度浪漫主义);也正是由于徐志摩的介入和大力帮助,闻一多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一个留学生进入了当时“高格调”的圈子,这为他在新月派的活动中大显身手提供了一些可能,为新月派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徐志摩对新月派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促进了新月派的繁荣。从1926年4月1日到1926年6月10日,《晨报诗刊》仅存在了70天,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新月派完成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成果。诚然,闻一多对石版画时期的新月派影响很大,它在1926年5月发表的《格律诗》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说,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经典理论。然而,徐志摩对这一时期新月派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1,勤奋的期刊主持人《晨报诗刊》出版之初,徐志摩等人约定轮流编辑制,每人编辑两期,第一、二期由徐志摩编辑,第三、四期由闻一多编辑,以此类推。但实际执行情况是,前四期按计划进行后,饶孟侃编了第五期,交给徐志摩做主编。他们还同意每两周举行一次聚会,主要是互相传阅手稿并进行讨论。诗歌版第六期后,晚会也无形中断,稿件由徐志摩一人处理。也就是说,在十一期的诗刻中,徐志摩自己管理了八期。他满怀热情和自信,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新月派欣欣向荣的诗坛,为新月派持续展示作品提供了有力保障。2.新月派是格律运动的清醒倡导者,被许多人称为格律诗派,这与新月派大力倡导格律诗有密切关系。“诗在早报”时期,新月派提出了“建筑美”和“音节”的概念,批判了过分的感伤主义和过分的浪漫主义,提倡格律。他们将绘画艺术理论延伸到诗歌创作中,注意到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徐志摩说:“一首诗的秘密在于它所包含的音节的均匀和流动。”“只有当我们明白一首诗的生命在于它的内部节奏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一首诗的真正趣味。”他充分注意到诗歌格律的重要性。徐志摩虽然以前很诗意,比如《山洪暴发》,但后来也变了。他批判了“滥用的感伤主义”,批判了冲动的情绪脱离了理解的控制。他说“爱是不可或缺的,但也不能太热,情绪不能无理由地调节”。这与新月派的典型特征是一致的,新月派主张理性和中庸,要求表现适度,要求尊重头而不是心。徐志摩不仅注意到诗歌格律形式的重要性,而且后来他更加意识到“格律形式”的弊端,清楚地意识到诗人在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困难。“我不怕麻烦地说这些,只是为了我们,我很惭愧地说,我发现了我们宣传的‘格律’的可怕缺点。所以当我们开始学诗的时候,有一个双重的危险,我们很容易把内容讲得很烂,或者说是‘伪哲学派’。另一方面,只谈外表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形式主义。为了批判前者的弊端,我们难免有造成后者弊端的倾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要引以为戒的是,新月派崇尚格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批判多愁善感和过度的浪漫主义,而过分强调格律则难免有矫枉过正的危险,以至于李健吾嘲讽说“徐志摩等人的格式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技巧或克制。“徐志摩虽然没能把新月派从诗歌形式讨论的颓势中拉出来,但他也能敏感而及时地认识到‘格律’的弊端,指出这是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还提出了‘初学诗歌的双层危险’一词,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充分显示了徐志摩作为格律运动倡导者的独特洞察力和理性。3.客观抒情诗的实践者,与注重形式、崇尚格律有关。新月派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客观抒情的方法。新月派成员力求客观的表现手段,不仅尽可能避免主观成分和个人感伤,而且有时抒情大师与诗人本人并不相似。新月派的客观抒情为新诗带来了一种新的体裁:客观抒情诗。在这方面,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其他同仁一起,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在1926年6月3日发表在《晨报副刊》第10号的诗《大帅》中,用两个士兵对话的客观表达,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军阀混战的现实。在与《元帅》同时发表的诗歌《人变禽兽》中,以第二人称与朋友交谈的方式,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残酷。作者尽量避免主观情绪和个人感伤元素的参与,不评论人物的一言一行,而是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细细体会。这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与同时期新月派的其他同类作品一起,* * *形成了客观抒情诗这一新颖的诗歌体裁;在内容上也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革命高潮和文学潮流合拍,这对于擅长纠结和爱情故事的徐志摩来说,确实难能可贵。也算是他追求时代革命步伐,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一个剪影。总之,新月社幻灭后,徐志摩把希望寄托在早报副刊诗上。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和自信,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经营着“诗”,一个新月派早期活动的文学园地。他不仅对它进行了妥善的管理,而且还相继发表了关于它的诗歌,为这座园林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诗经》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正如梁实秋所说,“这是第一次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一个真诚的实验来写新诗”,其影响是深远的。在这一时期对新格律诗体的讨论和探索中,徐志摩和闻一多同样处于决定性的领先地位。他不仅提出了“诗的生命是一个内音节”的诗学理论,而且敏锐地指出了“学诗的双重危险”,充分体现了新月派在诗歌形式探索上的不断深入和自我反思,扭转了诗歌自由散漫的趋势,使之趋于精炼集中,巩固了新诗在诗坛的地位。徐志摩及其新月派同仁致力于客观抒情诗歌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新的诗歌流派,为新诗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徐志摩为新月派的早期繁荣昌盛尽心尽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三是《石版画》停刊后,徐志摩引领了新月派后期创作的主流。1,开了书店和刊物,徐志摩苦心经营新月派。《晨报副刊》上,1926年6月10日《诗刊》放假后,更换了《戏剧》杂志。从六月到九月,《戏剧》杂志出版了十五期。徐志摩以他对艺术的“双重热情”继续当主持人,新月派的戏剧杂志是舆论阵地,并以闻一多、于尚元所在的国立艺术学院为依托,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剧运动。不过这个时期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的逐渐成熟。沉溺于爱情的徐志摩对早报副刊的热情降低了。此外,由于政局的变化和同僚的分家,《戏剧》杂志越办越尴尬,无果而终,国剧运动也未能像新格律诗那样蔚为壮观。1926年10月3日,徐和鲁在北京结婚。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徐志摩的生活也就充实了。婚后辞去早报副刊主编,与陆小曼定居上海。1927年春,徐志摩、胡适、闻一多、邵在上海创办了新月社。心悦书店创办了《心悦》月刊,徐志摩任主编,心悦学会的后期活动由此开始。这是徐志摩创作道路上值得纪念的一段时期,他的笔法似乎附加了一点奇迹般的灵性。在此期间,他出版了散文集《巴黎的落叶、鳞片和爪子》、《自我解剖》,以及诗集《冰玉之夜》和《老虎集》。如果说徐志摩在新月派的领导之光被闻一多遮蔽了,那么新月社的徐志摩应该是新月派的主角。他不仅是新月派的积极分子和组织者,而且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的、方、陈等诗人,都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2.徐志摩思想的消极颓废影响了后期新月派的创作倾向。从一开始,现代文学的主要倾向就是革命文学,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文学也掀起了一个高潮。但新月派对革命文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种批判态度贯穿了新月派在新月社开张后的全部活动。这与处于领先地位的徐志摩不无关系。徐出生于一个工商业家庭,后游历欧美。他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印象深刻,推崇西式民主自由,所以在政治立场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派。与其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相一致,徐追求以“爱、自由、美”为内容的“诗意人生”和“诗”。法律与实践。看似解构又失望?相反,诗人和他的朋友已经变成了人,就像我们周围的街道一样。虽然都是搞文学的,但是关系很近。遥远的1920-1930年代的文坛并不神秘,却有着和今天的人一样的喜怒哀乐。1931年11个月,精疲力竭的徐志摩在飞机失事中遇难,这不仅是一个人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社区失去灵魂的开始。即使有了精神领袖胡适,新月社最终也在历史的天空中弥散成一抹晚霞,歌声结束的那一刻留下了永恒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