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分别欣赏以下四部作品:《劝诫之书》、《一首短歌行》、《左思咏史弱冠》、《燕歌行》。

《谏逐客书》:首先,本文从正面论证,列举了穆公、萧公、汪卉、王召四个朝代的重臣克卿对秦国发展壮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后得出相反的结论:“如果当时四君不用柯庆施,秦国就不可能有强盛的国家,赢得强大无敌的名声。”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建立隐喻和推理。指出秦王仍然使用非秦国出产的商品,却拒绝任用非秦国出身的人才。这难道不比人才更重要吗?文章最后指出,是五帝三王可以天下无敌的原因,而现在秦王却采取了弃才投敌的做法,无异于自杀。

对于文章的尖锐推论:如果一定要赶走客人,那么就说明对主人重要的人关心的是色、乐、玉,轻的人关心的是民,而这不是“隔海控君之术”。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反驳,人和物不一样,怎么能比较呢?但是,历史经验证明,这样的战略观不仅是2000多年前的崇高理论,在今天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当今主导全球经济的美国,难道不是因为有了“客户”才富强的吗?美国本土有多少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自圣德太子以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增长,以开放的态度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长处。这不能算是对里斯观点的当代解读吗?

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推理透彻。引用的大量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犹如长江大河,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难怪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短歌:曹操的短歌主题非常明确。这篇文章通过酒席上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美德的渴求和统一天下的抱负。《短歌》原来有“六解”(即六段),现在我们按诗分为四段。

“当酒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本就难多了。大度一点,烦恼难忘。如何解决问题,只有杜康。”

在这八句话中,作者强调的是他非常担心,极度担心。那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原来他苦于得不到多少“人才”与他合作,共同建功立业。试想一下,连曹操这种有权有势的人都担心在那里“求才”,那会有多大的宣传效果。如果《布衣》里的地主中真的有“人才”,我们不禁被这些话所感动和鼓舞。他们正在努力寻找出路。他们没想到曹操在那里渴望人才,所以很多真正有才华或者自以为有才华的人很可能渴望“回归”他。“对酒吟”这八句,乍一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否定句,其实差别很大。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要人们“吃喝玩乐”,而是要及时建功立业。表面上看,曹操是在表达个人情感,担心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广大的“有才之人”,提醒着他们,人生就像“朝露”一样容易消失,岁月流逝了很多。你要下定决心,来找我施展抱负。因此,一旦分析,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氛围包含着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如此正面的目的而故意用低沉的语气来开头,这当然说明曹操真的有他忧郁的想法,所以他说得真实;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语气,才能打开处于下层,经历过很多困难,渴望找到出路的人的心。因此,意图和措辞都是真实和巧妙的。在这八首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是一个“愁”字,需要借酒消愁(“杜康”据说是酿酒第一人,所以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替酒)。“烦恼”这种情绪本身是无法评价的,只能评价这种情绪的客观内容,即为什么是“烦恼”。因为自私、颓废甚至反应而担忧,是一种负面情绪;相反,担心一些进步的目的成为一种积极的情绪。再看具体的历史背景,曹操这里表达的忧郁属于后者,历史上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阿清人陈陵在《比兴鉴》中说:“这首诗是汉高祖《大风之歌》中关于勇士的思考。‘命几何’起源,相传所谓古王,自知寿命不长,故造圣贤为嗣。”这可以说基本理解了曹操着急的意思;不过,所谓“建贤共传子孙”就有点牵强了。曹操当时考虑的是结束战争,用自己的生命统一中国。汉高祖和汉高祖唱《大风歌》有同有异。

”青青心里悠悠地自跳着。但是为了你,我已经深思熟虑了。一群鹿,哟,在那叶原吃了艾蒿。我有客,吹笙。”

这八句更是挥之不去。“青青”这句话出自《诗经·郑风·金梓》。原诗是关于一个思念爱人的女孩。第一章的四句话是:“青青·金梓,悠然在我心中。就算不去,我也宁愿不传音?”你的绿领深深困扰着我。虽然我不能来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留言?)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说他一直在低声背诵,真是别出心裁。他说“一个绿衣少女在我心中悠悠”,这当然是对错过“有才之人”的直接比喻;但更重要的是,他省略了两句话:“就算我不去,我也宁愿不传音?”由于曹操实际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找那些“人才”,他就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提醒他们:“就算我不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来找我?”从这含蓄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求贤”的用心确实是深思熟虑的,也确实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种感人的力量体现了政治和艺术创作的结合。当然,他的深刻而微妙的意图,在《求贤令》等文献中是无法完全表达出来的;短歌作为一首诗,可以表达政治文献所不能表达的感情,起到政治文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然后他引用了《诗经·潇雅·鹿鸣》中的四句话来形容宴会的场景,意思是只要你来找我,我一定会留下来当“客人”,我们一定能相处愉快,合作融洽。这八句还是没有明确说“求贤”二字,因为曹操写诗,所以用典故做比喻,这是“温良恭俭让”的表现。同时,“君”字也是曹操诗词中的典型。本来在《诗经》中,这个“君子”只是指一个特定的人;在这里,它有着广泛的意义:当时所有读过曹操这首诗的“智者”都可以认为他是曹操这首诗的怀念对象金梓。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如果流传开来,将会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

“好像一个月,我什么时候能等?烦恼由此而来,无法断绝。越奇怪越没用。说说?我怀念过去的优雅。”

这八句是上面十六句的重点和照顾。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即忧求贤,礼待贤。如果用音乐做比较,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清如明月”这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再现和变奏。前四句说的是悲伤,是前八句;后四句讲的是“人才”的到来,这是后八句。表面上是用前十六句重复意义,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再现和变奏,全诗更加内敛和吟诵,加强了抒情的集中性。从表达诗歌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也就是说“人才”来了很多,我们合作得很好;然而,我并不满意。我还在为求才发愁,希望有更多的“人才”来。天上的明月一直在运行,不会停止(“停”就是“停”,金悦弹的《短宋行》就是“停”;高中课本对“多”的解释是:拿起就拿。我什么时候能取它?同理,我求贤的思想也不会断绝。这么说也是深思熟虑的表现,因为曹操在不断地招贤纳士,所以后来者会不会担心“人满为患”?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说,他的求贤之心不会像明月一样终结,人无所忧,来早来晚都有优待。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下面会说得更清楚,它只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和缓冲的作用。

“月星稀,黑鹊南飞,绕树三圈。我们能依靠什么分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食,天下归心。”

“月光”既是对景物准确生动的描写,也是一种比喻。阿清诗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怪才无所依。”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话是比喻,只是说“客”比较含糊;其实这里指的是那些犹豫不决的人,他们在三国局势中不知所措。所以曹操用乌鸫绕树的场景和“凭什么枝”来激励他们。不要三心二意,善于择枝而活,快快来到你的身边。这四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犹豫者的处境和心情,但作者不仅丝毫没有指责他们,反而在丰富的诗歌中透露出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善于做思想工作,他以合理的态度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的一种感悟,也充分发挥了诗歌特有的感染效应。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的放肝放胆,希望所有的人才来找我,明明白白的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周公吐食”的典故出自《汉书·诗传》。相传周公曰:“吾国文王之子,之弟,成王之叔;我也在世界上,我在世界上不是光。但执发三次,吐食三次,仍恐失天下之民。”周公为了接待天下百姓,有时洗头吃一顿饭,几次中断。这个传说当然太夸张了。不过这里用这个典故是为了突出作者对人才的渴求。“山永远不会太高,海永远不会太深”这句话也令人信服地说明,人才越多越好,永远不会出现“人山人海”。所以陈陵说:“鸟择木。木头可以选择鸟吗?天下三分。读书人不北上,就南下。当我们动身前往蜀国和吴国时,皇帝还没有决定。不吐槽喂节,何来?山不厌土,故能成高;海不厌水,故能成深;君不厌士,天下归心。”这些话对解释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最后几句的意思很有帮助。

作品评论

一般来说,短歌像曹操的其他诗,如《好》、《对酒》、《哭哭啼啼》等。,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主要是为曹操当时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融合在丰富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达到了情理结合、感人至深的目的。在曹操时代,他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这种创作经验显然值得借鉴。同时,由于曹操在当时对“唯才是举”的强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在“求贤”主题上的高度艺术化表现也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中,他表达了广纳贤才、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四个字写成,内容深刻,庄重典雅,饱含情感。诗的开头,情绪有些低落,但全诗的基调依然高昂而富有活力,有点类似“虽贵寿”。按诗体划分,每八句有一节,* * *四节。前八句是第一节。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受和忧虑,想借酒消愁。从表面上看,写自己的感受和忧虑似乎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写的是一个伟大政治家为建功立业的宽广胸怀。《朝露》的比例生动、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意义可以用一个字“悲”来概括。接下来,《青青子郊》接下来的八句是第二段,更加深刻,缠绵悱恻。“青青子干”这句话是《诗经·郑风子干》中的原话,第一章的四句话是:“青青子干,悠悠我心。就算不去,我也宁愿不传音?”你的绿领深深缠绕着我的心。虽然我不能来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留言?)诗人用这首古诗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诗的语气委婉,感情深沉含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活动,这也是他最初颁布的《求贤令》等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我引用《诗经·潇雅·鹿鸣》中的四句话来描述宴会的场景,意思是只要你来找我,我一定会作为“客人”留下来,我们一定能够愉快和谐地相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词自然得体,就像引用自己的一样,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得恰到好处。

下面八句是第三节,是前两节十六句的重点和照顾。也就是说,从“明如明月”开始的四句话,说的是悲伤,强调和照顾第一节;从“过马路”开始的四句话,说的是对人才要有礼貌,第二段是强调和关心。这种对关怀的强调,使得全诗有了低沉、抑扬顿挫、反复吟诵的效果。“什么时候能像月亮一样清澈”是指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会停止运行?打个比喻,我对智慧的渴求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不会停止。

最后,以下八句是第四节,进一步深化了求贤的思想感情。“皓月当空”这四句话,既是对景物准确生动的描写,又有隐喻意义。阿清诗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星四少,奇人无所依。”其实就是说犹豫不决的人在三国局势中不知所措。诗人用乌鸦绕树的场景和“靠什么树枝”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活,赶快到我身边来。最后《周公》的四句话画龙点睛,很明显的表明了希望诸才来找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食”的典故,据说周公自己说:“文王之子,之弟,成王之叔;我也在世界上,我在世界上不是光。但执发三次,吐食三次,仍恐失天下之民。”这似乎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和曹操其他带有强烈政治性的诗歌一样,主要是他当时实现政治理想愿望的曲折反映。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却完全融合在抒情艺术中,以理与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

咏史诗:左思是西晋太康年间(280-289)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诗歌和赋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三都赋》让“洛阳纸贵”。谢灵运认为他的诗“古今难比”,钟嵘的《诗》也被列为“上品”。《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咏史诗中出类拔萃”(文心雕龙、故事)。

《咏史诗》这首诗不是从左思开始的。东汉初年,班固有诗《咏史》。但这首诗的写法只是“不加任何修饰地概括传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咏叹。所以何超说:“题云《咏史》其实是怀中颂。”他还说:“咏史者,只赞其美,概此传,不加藻,亦是如此。”太急太急,这个已经改了。”(《义门书记读本》卷四十六)他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咏史诗的变体,但它实际上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的诗《咏史》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向。但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贫寒的才子们野心勃勃,无奈退居二线,做一个安于贫穷的“大师”。这组诗展示了诗人从主动入世到被动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失意、理想主义、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的委屈。

第一首关于一个人的才华和愿望的诗,可以看作是这组诗的序。前四句,写自己的博学。“弱冠成就软汉”指的是我二十岁的时候,擅长写文章。“优读”,写自己的泛读,在学习上出类拔萃。这两句话其实是相互的,意思是:我二十岁就出类拔萃,不仅擅长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中说:“读书如写作”(《魏作成二十二韵》),正是因为左思博览群书,才能擅长写作,才能“写一本关于郭芹的书,写一本关于子胥的书”。也就是说,写论文是仿照《郭芹论》,写诗是仿照《子虚赋》。西汉贾谊的《秦论》是其政治学说中的一篇名篇。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是一篇著名的赋作。左思的杂文以其作品为例,可见其学识与才华,颇为自负。

四句话,“边城苦,钹响”,写自己,知军事。“鸣钹”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事,紧急公文迅速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指的是公元279年对鲜卑蜀能机部和孙皓的战争。《金淑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卢帅蜀能攻下凉州。丑,使擒守武威太守马龙击之。.....十一月,吴被大规模伐倒...十二月,马龙攻树,断之,伐之,凉州平。”诗人虽然不是军人,但也读过司马懿的《孙子兵法》。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采,还有军事才能,战争爆发时应该报效国家。

四句“吹口哨搅清风”,写出自己的志向和愿望。诗人大声咆哮,在微风中嚎叫,壮志豪情。东吴看哪里了?他想,一把非常钝的铅刀,每个人都希望有切割的用途。即使自卑,他也梦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良苦用心”(美好的愿望)。至于诗人的“好画”和“左程朗蒋巷”是什么,他给出了具体的答案:东南灭吴栋,西北平定胡强。他成功后,没有得到奖励,退居农村。前两句表达了晋武帝“南说武,北说戎狄”的意思。最后两句,正是他所推崇的吕忠廉精神:“成功以耻为赏,正直以出类拔萃。”就感情而言,前者波澜壮阔,后者波澜壮阔。这种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不贪富贵的精神。

还要提到的是,八首咏史诗的写作年代,可以根据下面的句子来确定:“长啸搅清风,若无吴栋”,“左为繁华处,右为繁华处”。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晋武帝大举攻吴,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公元279年正月(咸宁五年),鲜卑树能源机械部被袭,十二月,大破。因此,何超认为“诗为武帝所作,故名吴栋”。凉州屡遭侵扰,故有如下云:“胡”。(《义门读书秘书》卷四十六)可见,八首咏史诗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阿清诗人刘熙载说:“左太冲咏史诗,风格相近。”但诗人的评论是形象表达的,并不让人觉得枯燥。相反,诗歌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种诗情是豪迈的,是感性的,很容易让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中说,“国难而死,忽有归家之感”(《白马》),“隐居不是我之志,忧国乃我所愿”(《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愿望被曹丕父子扼杀,不满地度过了不快乐的一生。谢谢先生,左以为“左则繁华,右则急于安定胡强”,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毁了,于是诗人愤然向门阀制度投诉。

燕歌行:燕歌行是乐府的一个题材,属于《祥和阁》中的平调曲。它与《齐》和《吴》有相似之处,都反映了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的音乐特色。燕(Yān)是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称,管辖范围约为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地区。这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区。自秦汉以来,战争经常发生。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派重兵守卫这里。当然还有造城、转交通等多种摇一摇的服务。从最近的事实来看,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就发生在这个古燕国的北部,也就是现在的辽宁兴城。早在秦朝就有反映这一带战争徭役苦难的作品,“生男慎之,女以乳哺之。”“不看长城,白骨相扶”的民谣,在汉代更是有名的“长城窑洞饮马”。曹丕的《葛炎行》在思想内容上是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展。郭茂谦《乐府诗》引用乐府解题说:“魏文帝两首《秋风》《又是一天》在时间顺序上有所变化,女子无所怨。”他还引用乐府广体说:“燕,地名也。据说有个好人在燕服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样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葛炎行》无古词,此调可能源于曹丕。这部作品反映了秦汉以来四百年的历史现象,也是他所近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民众苦难的关心和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露如霜,雁群南去。”前三句写的是深秋令人心寒的一幕,为女主角的出场做准备。这里的形象是视觉的、听觉的、感官的,给人一种空虚、孤独、衰败的感觉。这个场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角内心的感受是一致的。虽然这三句只是风景,没有正面的爱情,但是我们已经觉得爱情满纸了。这种通过描写秋景来表达离别和怀旧之情的方法是中国的传统。宋玉《九辩》云:“唉,秋是灵!一片萧瑟,草木凋零,衰败。哎,远游则归水。”汉武帝《秋风诗》说:“秋风起,草木落黄,雁归南。蓝有秀,菊有芳,怀佳人,忘不了。”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兴及其思想感情的连续性,还可以看到语言和词汇的直接运用。但到了曹丕的作品,一切都变成了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东西。我们以后再谈这个。

“我想你,你心碎,你想家。怎么能把它送去呆很久呢?”在之前已经描述过的秋夜料峭的场景中,我们的女主角走上了舞台:她满怀悲伤,孤独而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这么久,我好想你。我也能想象到你每天难过失意的对家乡的思念,但究竟是什么让你在外这么久不回来?毛(qiānqiān):失意。《我想念家乡》是女主角在外面想象丈夫想念家乡的场景。这种写法别出心裁,具体细致。当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的时候,他的思想活动总会有特定的内容,或者是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是期待未来见面的喜悦,或者是关心对方在外面的生活,想象自己现在在做什么,等等。这种通过描写思念者的活动来突出思念者的急切和深情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而当宋代诗人柳永写到“思念美人,补上眼,思念几回,天知归家”时,更是妙不可言。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化为一层,让人感觉更加曲折、细致、具体。久留:久留。“你为什么从呆了很久就发了?”有期待,有疑惑,有无限的悬念。你这么远都回不来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施工忙吗?是因为战事紧急吗?是因为你生病了吗?受伤了?或者.....那就更想不到了。你看,女主角的心思有多重!

“我是虞姬,为你担忧怕是忘不了,不觉衣泪俱下。”Qióngqióng:孤独,孤独,寂寞。不敢:用客气的话来说,就是不可以,不可以,这三句话描述了女主角在家里的生活:一个人住在空房间里,整天以私服为业,经常撕衣服。一方面表现了她对生活的孤独和厌倦;另一方面表现了女主角对丈夫的无限忠诚和爱。虽然她的生活如此凄凉孤独,但除了思念丈夫,盼望他早日归来,她什么都不想。

“在钢琴的辅助下,琴弦清晰,短曲不能长。”援助:尹,拿过来。尚青: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曲调,以哀怨和悲伤为特征。短歌:调班名。乐府有长句和短句之分,按“曲长”(乐府诗)区分。大概是长歌多是抒发激昂的感情,短歌多是表达低沉悲伤的思想。在这个秋夜,女主角很悲伤。她拿着七弦琴,想弹《阿清商歌》来表达自己不可言传的感情,但她所有的词都是短促而哀怨的,永远也唱不出柔美的长歌。《礼乐记》云:“乐者,不变也。”女主角孤独悲伤到了极点。就算她想弹个不一样的曲子,怎么弹呢?

“明月照我床,星汉西流夜尚早。牛郎织女隔空相望,何以独限河梁?”女主角伤心地思念远方的人。她时而在微风中叹息,时而轻吟低唱,四处游荡,不知要过多久。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她空空的床上。她仰望蓝天,看到银河已经转向西方。这时候她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还早”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夜已深。我们的女主角什么时候才能熬过这凄凉的长夜?另一层是象征性的,意思是战争和徭役没完没了,我们女主角的人生苦难,就像这漫漫长夜,还很长,看不到尽头!面对这沉重的夜空,仰望这苦涩的银河,品味这痛苦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角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命运?这时,她的目光突然落在银河两岸的璀璨群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在恶业中可怜的伙伴,你有什么罪让人家这样把你隔在银河的两边?牵牛花和织女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主星。这两个明星早就被中国古人说成了一对受迫害无法团聚的夫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女主角对佩妮·韦弗说的这两句话,如怒如怨,如惑如痴,不仅是对天上的两颗星,也是对自己,也是对千百万被迫分离,无法与自己命运团聚的男女。这个声音是强烈的呼吁,是悲伤的指责,是愤怒的抗议。仿佛响彻当时的天空,在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它响亮的回声。这种一语双关,回味无穷,低沉响亮的结尾,非常精彩。

作品表达的思想并不复杂,主题也不是特别新颖。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够关心这样一件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他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切的同情,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艺术上,他生动地描绘了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和心理。她优雅端庄,火热含蓄,热切端庄。作品巧妙地将景物的抒情描写、人物的叙述和女主人公的独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悲怆悲怆的风格。它的辞藻华丽,也用了很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似乎完全是无意的,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兴的特色,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一位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父亲曹以天下为己任的豪爽精神,也找不到弟弟曹植积极向上、渴望报国的思想。在那里,总有一种说不尽的辛酸和悲哀的感觉,他的文字和感情都是抒情的,他常常爱用女人的口吻。所以明代的钟惺说他的诗“雅赋精致,童趣通俗”(《古诗归》)。清代陈若明称其诗“似习字捧心,低头不语,回首无非怜(《采季堂古诗选》)。《葛炎行》可以说是曹丕思想和艺术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很高。清代吴起说:“风格极苍凉,十二字,首尾相连,中间却一波三折,真是出类拔萃。”王夫之说:“从感情、色彩、声音来说,古代和现代没有什么区别。”(姜宅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