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星座_宇文拓星座

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通常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而不是“蜀、晋、南北朝”或“吴、晋、南北朝”?

魏是汉武帝退位,正统。在西晋建立之前,曹魏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篡魏,改国号“晋”。所以魏晋是一个实力最强的基础,简称魏晋。加上后来动荡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合成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包含了朝代或者国家。汉朝立国400年,皇族衰落,中国分崩离析。以魏为首的三国崛起,两晋争权。周围很多游牧民族也利用这一点,在中原建立了十几个小王朝。这就使中国处于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三国中的曹魏。因为曹魏被汉朝退位,是三国时期和后世公认的中原王朝,而蜀国和吴国是那个时期的下属割据国,所以魏是正统,可以称为魏朝。“晋”主要是指三国灭亡后司马氏家族建立的西晋,以及后来南方分裂的东晋(此时北方是“五湖十六国”时代),而“南北朝”则是指金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包括南方的宋齐梁陈,以及北魏东魏西魏北魏。

除了魏晋南北朝这个词,还有“六朝”的用法来指代这个时期。六朝是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些朝代与魏晋南北朝基本相同。其特点是,这些六朝都建立在江东地区,各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政权(后改称赵,史称)。316年,刘渊之子刘曜攻陷长安,俘获金帝伊,灭亡西晋,历时四帝五十二年。从此,北方进入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北方各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到公元386年鲜卑拓跋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历时135年。在此期间,六个民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包括云、匈奴、鲜卑、氐、羌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地区分布在北方和四川,包括程汉(的李)、夏(匈奴的赫连)、(匈奴的刘)、后赵(栾族的史)、前秦(氏族的傅)、后秦(羌族的姚)、秦(鲜卑的齐傅)、(颜倩)。而汉族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的西燕,北魏的前身代国不算在内,历史上称为“五壳十六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不断的战乱,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受到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以及波斯和希腊文化的传入。从魏到隋的360多年间,在30多个朝代的更替中,由于上述许多新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儒学的发展以及孔子在这一时期的形象和历史地位变得复杂起来。

魏晋南北朝(220-589),全称三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基本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始于220年曹丕迫使东汉献帝退位建立曹魏,止于589年隋朝灭南朝统一,共计400年。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此外,孙吴、东晋、南朝的六国,包括宋、齐、梁、陈,都以建康(孙吴时代的建业,即今天的南京)为都城,也统称为六朝。

曹魏(65438+220年2月220日10-266年2月4日)是汉末中国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220年开始,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改汉为魏。266年,魏被篡夺,改称晋。

189年汉灵帝驾崩后,东汉王朝长期混乱,曹魏、蜀汉、孙吴相继诞生。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公元263年死于魏,公元280年吴死于晋,三国最终由金朝统一。

西晋短暂的统一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乱之后,出现了分裂和瓦解,政局再次混乱。304年,由于程汉、刘渊的建立,北方进入五湖十六国时期。西晋316年刘尧去世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次分离。东晋最终于420年被刘裕篡位,南宋建立。从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但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正式与南宋对峙才开始。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一开始经济和军事都很强大,但是由于战略的错误运用,北朝的军事实力以及皇族和皇族之间的混乱,国力由盛转衰。南朝的梁国力尚可,但后景之乱后,南朝分裂为西凉、陈,南朝的陈只能靠长江抵御北朝。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统一北方,多次击败南朝,意图与南方合并。但受到北方的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才有余力对付南朝。汉化运动后,北魏经济继续发展,但却造成了刘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在后来的政治混乱中,发生了刘真起义,分裂为高欢支持的东魏和宇文泰支持的西魏,后来分别成为北齐和北周。

北周主张胡汉融合,577年征服北齐,统一北方。578年,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隋文帝手中。581年,隋文帝篡夺北周,建立隋朝。589年,灭南陈朝,统一中国。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结束,隋朝开始。

当曹操被授予国号时,他统治着东汉魏军所在地叶。于是,汉献帝封他为、王维,故名魏。曹丕也代汉称魏,史称“曹魏”,以区别于其他以“魏”命名的政权。

曹操没有称帝,但曹丕称帝后,封他为魏太祖(又名魏武帝)。魏是三国时期最强大最辽阔的国家。

汉朝末年,曹操侍奉皇帝是为了让他不做诸侯(刘备、孙权等诸侯认为他是捧皇帝做诸侯)。官渡之战后,他控制了中原北部大部分地区,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但赤壁之战受挫后,他退守北方。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不久曹丕篡位。汉献帝被迫撤退,曹魏正式建立。

因为曹魏在三国中占据的面积最大,占据了中原地区,而且这个地区人口最多;再加上汉朝灭亡,一直被认为是正统王朝。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改革是陈群的九品郑智,对魏晋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曹魏建国之前,东汉已经进入割据时代。在政治上,曹操一直受代汉皇帝的指示,使各地割据势力听命于他,而在军事上,他又精选精锐,组建了一批强大的骑兵——虎豹骑,在平定中原的重要战役中屡有建树,为后来魏国在军政发展的控制下奠定了基础。

原来,官渡之战胜利后,曹骏南下一统天下。但由于曹骏不适应南方的地理环境,在赤壁之战中因水土不服、天气突变等因素被孙权、刘备的南方联军击败。但由于曹骏多为前刘表的水军所伤,孙刘的势力无法撼动曹操的政权。但由于曹操年事已高,一生只控制了中原地区。后来汉献帝封曹操为王维。曹操死后,其三子曹丕自立为帝,封魏为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1.汉中王刘备继承汉朝帝位,于221年在成都建立蜀汉。2.孙权,吴王,也于229年建业独立于魏,建立孙吴。至此,三国正式形成。

魏文帝死后,长子曹操即位,被尊为魏明帝。魏明帝曹操掌权后,曹魏朝廷分为两大派系。一个是以曹真、曹秀为主的亲曹一族,一个是以司马懿家族、贾逵家族为主的新生力量,逐渐形成严重对立,埋下了日后高平陵之变的种子。

在和夏死后,夏侯世家的人才能力下降,逐渐远离权力。结果司马家强大到夏侯家都无法与之抗衡。日后高平陵之变后,夏侯家族被流放到边境,投降蜀汉,投靠孙吴。

曹魏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与蜀汉和孙吴的战争上。如的诸葛亮多次北伐魏国,曹真、张合、司马懿多次拒伐卫国。因为司马懿为曹魏立下了许多功勋,所以在曹魏的地位逐渐提高。直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利用兵变将曹爽从曹氏家族中铲除。后来,他的儿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中铲除了夏侯家族中的夏侯玄。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力的朝臣,可以擅自废帝。例如,魏国皇帝曹丕不愿意威胁到司马的地位,亲自攻击司马昭。贾充是司马昭的密友,他派季承去杀了曹茂,后来只有季承被处死,但司马家族没有受到牵连。

魏汉吴三国中,曹操最重视农业(采用毛杰的军民融合政策),其中曹魏人口最多,垦荒面积最广,而当时曹魏经济实力之所以最强也与此有关。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个证据是他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比如233年,关中地区修建渠道、水库,一举改造盐碱地3000多公顷,极大地充实了国库。再比如曹魏在河南兴修水利,结果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随着蜀汉国力的衰落,263年,魏国司马师发动伐汉计划,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伐汉。结果,汉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在死后,他的儿子于266年篡夺了魏国的独立,他的国号是金,所以曹魏死了。虽然中国文化的发展在魏晋时期趋于复杂化,但儒家思想并没有中断,相反,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孔子的立场和学说,经过玄学、佛道的激烈冲击,褪去了汉代造神运动所增添的神秘元素和神学外衣,开始显示出更多的生命力。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而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儒学进行改革、发展和补充的愿望。他们不满足于儒家思想的固化、教条化、神学化,于是提出了存在、实践、本源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崇尚玄学,但实际上在他们的玄学之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顺乎自然。这一时期虽有儒释道之争,但由于儒教与政权的结合,儒教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两教不得不认同儒教的宗法伦理,逐渐形成了以儒教为核心的三教合流之势。

公元304年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和对抗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经历了、南齐、、陈四次政权更迭,但除梁元帝建都江陵三年外,南朝都城一直建在建康。

刘宋(420-479)是中国最大、最强、统治时间最长的政权之一,历时60年,历经4代8帝。南齐(479-502)只有短短的24年。但由于战乱、杀戮频繁,经历了三代七帝,平均每三年换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迅速的皇帝更迭。梁朝(502-557)历经三代四帝,共56年,其中萧炎享国时间最长,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在位33年,历经3代5帝。陈诚衰落的坏处是疆域狭小,人口孤弱,势力单薄。此外,统治者极其腐败,他们最终死在北方强大的敌人手中。历史上把宋、齐、梁、陈四个南朝称为南朝。

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都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齐是胡华汉人建立的。三国两晋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后,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潮。在众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过依法治国、务实求治、“无君”等有价值的思想,也有消极颓废的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玄学。

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与两晋不同的新局面。玄学思潮沉寂,佛道继续发展。佛教翻译了大量经文,广为流传,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佛教的迅速扩张,儒释道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儒生在思想文化上批判的重点从老庄玄学转向佛教,涌现出一大批反佛思想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趋于复杂,但儒家思想并没有中断,相反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孔子的立场和学说,经过玄学、佛道的激烈冲击,褪去了汉代造神运动所增添的神秘元素和神学外衣,开始显示出更多的生命力。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而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儒学进行改革、发展和补充的愿望。他们不满足于儒家思想的固化、教条化、神学化,于是提出了存在、实践、本源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崇尚玄学,但实际上在他们的玄学之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顺乎自然。

这一时期虽有儒释道之争,但由于儒教与政权的结合,儒教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两教不得不认同儒教的宗法伦理,逐渐形成了以儒教为核心的三教合流之势。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厌战,谈玩世,关心山川,故作风雅。

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魏晋北朝大动乱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旱灾时有发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种情况直到隋唐以后依桐中国才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