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座的信息
恒星的亮度通常用星等来表示。恒星越亮,星等越小。在地球上测得的星等称为视星等;从地球还原到10秒差距的星等称为绝对星等。对不同波段敏感的探测元件测得的同一颗星的星等一般是不相等的。目前,最常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紫外线)B(蓝色)和V(黄色)三色系统。b和v分别接近摄影星等和视觉星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常用的颜色指数。太阳的V=-26.74,绝对视星等M=+4.83,色指数B-V=0.63,U-B=0.12。色温可以通过颜色指数来确定。恒星表面的温度一般用有效温度来表示,它等于直径相同、总辐射相同的绝对黑体的温度。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与有效温度有关,由此可以确定O、B、A、F、G、K、M等相同光谱类型(也称温度类型)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通量(即光度)越大,绝对星等越小。恒星的光度等级可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依次称为超巨星、亮巨星、巨星、次巨星、主序星(或矮星)、次矮星、白矮星。太阳的光谱是G2V,颜色为黄色,有效温度约为5,770K K..A0V星的平均色指数为零,温度约为10000k k,恒星的有效表面温度变化很大,从早期O型的几万度到晚期M型的几千度。
恒星分类是基于光谱和光度的二元分类。在流行的简化分类中,前者可以通过恒星的颜色来区分,后者大致可以分为“巨星”和“矮星”。比如太阳是“黄矮星”,俗称有“蓝巨星”、“红巨星”。
根据韦恩定律,恒星的颜色与其温度直接相关。因此天文学家可以从光谱中了解恒星的特性。
因此,天文学家从19世纪开始根据恒星光谱的吸收线,对恒星进行光谱类型分类。天体物理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根据恒星的光谱,恒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从温度最高的O型到分子可以存在于恒星大气中的低温M型。最重要的类型可以用英语句子“哦,做个好姑娘,吻我”(并且“姑娘”改为“小伙子”)来记忆(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公式记忆),各种稀有光谱也有不同的特殊分类,其中L和T是最常见的,适用于温度比M型低、质量比M型低的恒星和褐矮星。每种类型从高温到低温标上数字0到9,再细分成10个子类。这种分类与温度水平相当吻合,但没有一颗恒星被划分为最高温度O0和O1。
光谱型表面温度颜色
O 3万-6万K蓝
b 10000-30000K蓝白
一辆7500-10000的K白色
f 6000-7500K黄色和白色
g 5000-6000K黄(太阳属于这种类型)
K 3500-5000K橙黄色
m 2000-3500K红
另一方面,有“光度效应”的恒星二维分类,对应恒星大小,从0(超巨星)到V(矮星)、VII(白矮星)经III(巨星)。大多数恒星都是燃烧氢的普通恒星,也就是主序星。在绘制绝对星等与光谱相对应的赫罗图时,这些恒星都分布在一条很窄的斜线范围内。
太阳的类型是G2V(黄矮星),是一颗普通大小和温度的恒星。太阳被视为恒星的典型样本,不是因为它特殊,而是因为它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其他恒星的很多特性都可以和太阳这个单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