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寒食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还是前几天,说法不一。冷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不生火。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还得从寒食节的起源说起。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伊吾、齐和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所生,并被封为王子。晋献公的继母李记为了让她的儿子成为美丽的王子,密谋杀害申生王子。为了躲避继母李记的迫害,儿子重耳和易武分别逃往国外。晋国圣人介之推,历经艰难困苦,一直和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流放期间生了重病,这使他非常贫困。为了给病重体弱的重耳补充营养,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逝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在狄、齐、秦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起兵伐纣,打败了已经成为晋国国君的公子外(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当重耳成为一个君主,他奖励所有跟随他流亡的人根据他们的工作。但是,只有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被遗忘了。介子推非常伤心,决心再也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来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知道代受委屈,介子推的手下在宫门上贴了一张匿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向西跑,向东逃;几条蛇,助其成功。蜻蜓飞上天,蛇钻进洞里;另一个在山里搁浅了。”晋文公见了恍然大悟。他回忆说介子推在流放期间对自己忠心耿耿,现在忘了作为君主奖赏他,心里大为不安。于是,重耳赶紧派人去找介子推。不久,有信使报告说介子推去绵山隐居了。晋文公深感惭愧,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孝子。他按照别人的建议把绵山点着了,留出了一条路。他想利用森林里的大火,推动母子俩避开大火。然而,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几十片树林被烧为平地,依然没有介子推母子的身影。火熄灭后,发现他母子俩都抱着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感到内疚,非常抱歉,于是下令将介子椎母子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祠堂。后人改介休县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幸免于火,晋国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死的那天吃冷食,不放烟花。后来,人们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的习俗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