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墓在哪里?
伏羲生于何处,葬于何处?历史记载和现在的地名不一致。中国最初的伏羲纪念遗址,有些是后人的演绎证词,不是那个时代的遗址,不能证明伏羲就是历史的真相。再加上伏羲是蛇头的传说荒诞不经,这就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伏羲的争论,连主张伏羲的人都无法证明。
濮阳45号墓的发现,让伏羲的传说变成了历史。2015年,我去北京参加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会议,带去了我主编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伏羲时代社会图景》一书。这本书在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一等奖被推荐给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于是我被特别任命为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时任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的贾斌先生对濮阳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那个时代第一个能够完整反映伏羲文化的遗址。他兴奋地告诉我,濮阳真的找到了祖先伏羲是历史人物的依据。伏羲文化最初根植于神话传说,现在扎根于大地。
(3)
原来的45号墓,现在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的首位和显要位置。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华民族始祖遗骸中,45号墓的主人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位。国家文物局1991编制的《中国文物地图集》中写道,濮阳西水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众所周知,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最重要的发现”显然是针对这个时代国内的所有发现。这些都说明了45号墓及其主人的国家认同的唯一性和文明的开端。
(4)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的义龙”文化。“中国义龙”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是易经的文化。
1.三种风格
说到“中国第一蛟龙”,很多人都觉得它只是一只鳄蜥。其实鳄蜥造型只是其中一种,也就是第一批蚌类在45号墓中成型,陪伴墓主人。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第二组蚌形鹿头蟒和第三组蚌形攀天蟒。也就是说,“中国艺龙”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三种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国艺龙”本体和文化特征的复合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龙,鳞虫,可静而明,可细而巨,可短而长。春分登天,秋分深潜。”第一组中的贻贝塑料龙表明龙可以潜得很深,体型巨大,可以弯曲。第二组,蚌塑龙与虎鹿连在一起,身、尾藏于组蚌塑组合之间,可见其能伸、能瘦、能静、能长;第三组的贻贝塑龙,说明可以起飞升天。
在中国原始文化中,“三生”,第三是数。生生不息,这是易经的坐标方向。
2.天地合一。
这三种“中国的义龙”风格实际上展示了地、人、天三界的形态。如果把蚌壳组装的序号顺序颠倒过来,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形态。在45号墓中,龙可以代表天空,虎代表大地。45号墓本身也体现了天、地、人的合一。现在说的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吗?“天人合一”是“天人合一”的简称,原意为濮阳。
3.中国第一易龙与变化。
天上的龙,地上的龙,地上的龙,风格不同,但都叫龙,统一在龙的名字下。但是,在组合上是有区别和变化的。在天、地、人三种不同的环境中,“中国一龙”变化出不同的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在地面上,它是天空中黑龙星图的复制品,呼应着天象变化的本质;在地球上,它联合了老虎、鹿、凤凰等。,并为以石斧为代表的国家政权服务,甘于底层;在天上,它控制局面,帮助人们起飞。《中国一龙》会变,会随着时代而变!
变,这是易经最本质的精髓。
《易龙在中国》是中华民族诠释时变哲学真谛的鼻祖。
4.中国的伊隆和甘瓜。
《易经》最初的占卜是干卦,有七种占卜意象:(1)不要用潜龙;(2)田间见龙,成人受益;(3)君子终日劳作,如果迟到,完全无可指责;(四)或跳深,无责;(5)飞龙在天,有利于见大人;(6)康龙有悔;(7)看到群龙无首是吉祥的。
这七个卦其实是在论证“君子要自强不息”的过程。“不要用潜龙”。君子是龙。年纪小,身体不能参与社会的时候,就是“潜龙”。他要甘当“潜龙”,不要不自量力。“田里见龙,便见大人”。等你长大了,你就会融入社会,独立承担责任。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让有权力的人支持和保护你,并请有才能的人协助你。有了这些大人的“好处”,你就有了资本。但这还不够。“君子终日劳作,若晚间踌躇,则无可指摘。”君子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品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永远谦虚谨慎。只有这样的君子,才能在“见大人”之后“无可指责”。不仅正常情况下没有指责,就算“跳深了”,就算跳进风浪里也“无可指责”。这就是事业兴旺的原因。“飞龙在天,利人成人”,事业登峰造极,大大超越同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发展?另一种“逐利成人”是指依靠上级或新领域有权势的人的支持和保护,得到本级或本领域专家学者的协助。否则“康龙有悔”,自以为了不起,任性妄为,就会把事情搞砸,“有悔”。“见无领袖,则吉”,天下伟人皆团结在他们周围。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如果他们集体讨论事情,民主决策,一切都会“吉祥”。
稍加分析,可以看出《干卦》卦爻辞的七条主脉是以龙的形象来表现的,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隐龙”,第二组是二、三、四卦,是人龙,第三组是五、六、七卦,是“在天”龙。这与《中国艺龙》三组蚌类雕塑非常吻合,其形象内涵也与《中国艺龙》三组蚌类雕塑非常吻合。我们可以说,“中国一龙”三组蚌类雕塑的内涵是“干挂”的实物展示,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创业战略与时俱进的哲学论证,“干挂”是“中国一龙”三组蚌类雕塑的文本解读。“中国第一易龙”遗址的三组雕塑是《易经》中最古老的沙盘。
5.以人为本与中国义隆
中国独创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论,既崇尚自然,又改造自然为人服务。这个理论把天、地、人称为“三才”,其中,人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中国先贤的民本观。
这里“中国的伊隆”做了一个6500年前的形象演示。
45号墓雕塑中,人住时体长1.84米;龙居东,1.78米长;虎舍西侧,长1.39米。龙、地虎、人类被称为“三才”。“三才”中,龙虎护,人贵。第二组蚌类雕塑中,龙把虎和鹿统一为一个整体,中间立着一把石斧,说明人是自己的统治者,都在为别人服务。第三组骑龙在天,老虎和凤凰保护。这三组姿势将人文主义理论展示到这样一个范围,这在人文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三组雕塑中民众的身份是王、帝、皇,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众,其民本内涵与现代民本理念不能完全等同。但在天地人三界,他是人的代表。在这里,他与那些主张“顺从天命”的“大师”划清了界限。
(5)
西水坡遗址的易经文化不仅体现在“中国易龙”上,还体现在这座墓葬的整体雕塑上。45号墓的天、地、人的内涵诠释了“三生”,也标志着“太极生两仪”。东南西北四烈士称为“四季神”,也标志着“两仪生四象”。第三组蚌、龙、虎、凤是“四象”的又一个示范。《易经》中的八卦文化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太极生二仪,第二阶段,二仪生四象,第三阶段,四象生八卦。45号墓的雕塑和四季神的形象证明了墓主人时代的八卦已经演变成了四象。
(6)
45号墓的龙虎蚌雕塑被石丰研究员确定为当时极其精确的天文图,是天空中黑龙星座和白虎星座的复制品,墓主人踩在北斗星座上。这一理论得到了历史学家和科学界的认可,并被收入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和卢嘉熙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历史典籍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观察天象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四季,制定历法,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黑龙星座、白虎星座、北斗星座都是我们祖先用来计时的标准星。45号墓雕刻的天象图证明了墓主人对天象观测水平的成熟,也说明伏羲的历法是历史的真实。
(7)
关于墓主人的认证问题,在“2000年龙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上,徐顺展先生在学术讨论纪要中写道:“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45号墓的主人是伏羲,因为文献记载伏羲十六世,此墓属于一定年代的伏羲墓,可称为伏皇陵,古代第一皇陵。三组蚌类雕塑反映了皇帝的葬礼。第一组蚌类雕塑为伏羲太乙之死图,第二组蚌类雕塑为伏羲之魂归图,第三组蚌类雕塑为伏羲之游图,三组蚌类雕塑反映了百王之王傅的盛大葬礼。第二种观点认为,45号墓的墓体是天穹综合图,证明它是真正的蚩尤墓,蚩尤是上元太初历伏羲、女娲的直系后裔。第三种观点认为他是某一代颛顼人的首领,可以说是颛顼之墓”;“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个* * *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是六千年前的‘王’等人物的墓葬,并称之为‘王陵’或‘黄陵’;‘皇陵’的说法有道理,把45号墓上升到‘皇陵’的地位,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见解。
我是本届的参与者,也是“皇陵”的倡议者。墓主人是伏羲的倡导者之一。那次会议有50个代表,只有一个人主张墓主人是蚩尤,王大有先生,他后来同意伏羲在《颛顼》中主张六人。其他大部分人同意伏羲的说法,说我记得大概有26个人,其他人没有发表意见。所以徐顺展先生在总结了三种观点后说:“‘皇陵’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这是大多数与会专家学者的观点,也是会议的倾向性观点。皇陵的观点是墓主人是一代伏羲。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三种说法都不能以蚩尤论和颛顼论为依据。蚩尤和黄帝是同时代人,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们都是大约5000年前的祖先,6500年后他们的尸骨永远不会进墓。只有伏羲的理论才有意义,而且从《易经》的文化内涵和墓雕所展示的天文图来看,也非常符合伏羲的两大人文贡献。
(8)
濮阳伏羲墓雕塑为什么用蚌壳?
这里我在《帝国文明》一书中的《以经典解读西水泊》一文中做了具体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9)
关于重建中国第一墓濮阳伏羲墓的建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