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帮助“杜丽诗歌的风格特征”
杜丽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裴妃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总之,杜丽创作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他对待主观和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善于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抒情诗也是客观的;李白擅长自抒,大部分是抒情诗,叙事诗也是抒情的。杜甫诗歌的社会内容是通过真实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直接呈现出来的。所以很容易被认出来。李白诗歌的意象主要是诗人本人,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所以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认同。”我很同意这些观点,但需要进一步阐述。
什么是「主观诗人」?杜丽在诗歌创作中对主观和客观的态度是什么?我先引用一些古代诗学的评论。
《晚唐诗话》盛赞李白古诗七首:“常风雨竞飞,鱼龙换;再比如,河里无风,波涛汹涌,白云空洞,随风而逝。真是奇了怪了,妙了!”
李《草堂集序》说李白:“惟公篇为六合所盖。可以说,敌人是好的!”
皮日休《刘早强题词》说:“言自天地,思鬼神。读之则迷,量之则四心。光明磊落,真不是世界演说家,有李太白。”
吴乔《绕炉诗》:“太白心,其高于六合,作诗以趣为主,不以宣扬诗人之功。”
元稹《九书同袁》:“李之作,奇也,人不可捉也。风雅飘逸,里面什么都没有!杜甫的诗最多,能流传下来的有几千首。”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克制。”他还说,“才华横溢,英勇无畏,充满运气,自我不屑于被条条框框的二元性所束缚,与雕塑家一争高下。”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直觉,以上说法从整体上把握了李诗歌的特点。仔细品了一下,我觉得他们还是从主客观关系来讲的。主观方面,强调李诗歌的“神”、“气”、“奇”等主观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甫诗歌的“雅俗”(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施立对客观气势和力度的主观控制,甚至达到了主客合一、构图与我之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杜丽创作的基本区别。
作为“主体性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是他的主体性原则。
许多研究者喜欢用“强烈的情感”和“强烈的主观色彩”来说明李诗歌的主观特征。我认为仅仅这样说是不够的。杜甫也有许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生动的诗歌。萧涤非先生说:“他当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刻,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刻。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使用七古的诗风。如哀江头,哀孙王,哀,哀清班,铜鼓郡所作七首。”茅屋被秋风吹破”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人生体验之痛,都是《长歌可以哭》(杜甫研究修订版,第12页)。李白创作中的主体性原则是: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甚至达到控制和征服客体(描写对象)的程度。我们以他的《蜀道难》为例。要理解这首诗,就要牢牢把握诗人形象这个主题。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描写山川美景,或者过多揣测诗的含义,都会影响对这首诗精神的把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多次感叹“蜀道难学,难于上青天”,其用意就是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中的一系列动词,如“哦”、“问”、“爱抚”、“坐”、“问”、“看”、“听”,都表明诗人在其中(虽然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陡峭的山峰和悬崖,时而惊叹,时而赞叹,无所畏惧。他全身心地拥抱这一自然景观,越是赞叹山川之奇,越是显示出诗人形象的高度和气魄与意志。诗人统一了古往今来所有的奇山深山,湍急的溪流,神话传说,任意驱赶。自然景物不再是描写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体现和再现,对象(描写对象)已经被主体(诗人)融进了自身。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征服了客体,诗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读者的情感也得到了升温,享受到了高度的美感。
李白诗歌的整体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征。他不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而是把它打碎,咀嚼,然后用情感线索串起来;他的抒情方式是洒脱洒脱,游离于诗歌结构的牢笼之外。有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结构的特点,这还是一种粗浅的看法。我们再来看《傅亮吟》,这是一首关于李白对理想的失意和期待的诗。如果说《蜀道难》中有一座陌生而险峻的山川作为抒情表现的对象,那么《傅亮吟》中就没有一个完整而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的对象。它通篇使用典故。从古至今,上天入地,自由驰骋,任思想感情发展,时而奇幻莫测,深不可测;有时天气晴朗,春意盎然;有时危险、浑浊的波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的范围之内。沈德潜说:“下半场,我大惊小怪,但我没有看到。”沈德潜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说。其实这个“痕迹”还是存在的,是诗人思想情感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一特点与杜甫截然不同。探究杜甫诗歌中主客观的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对客体整体的描写深入细致;在抒情的方式中,个人感情渗透到描写对象中,也就是所谓的“主客观”。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我苦苦思索,别人只谈七八分,少陵必谈十分,甚至十二分。”试着用两个在路上来说明。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春,讽刺杨氏兄妹骄奢淫逸的生活,以此来反映君王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描写细致,态度严肃,叙述有序,甚至生动地描绘了美人的体态、服饰、菜肴等细节,明显体现了客观性的特点。正是在这样严肃的描写中,诗人达到了反讽的目的。正如蒲启龙所说:“没有反讽,描写中的语言是反讽;没有感叹,调侃的地步有感叹。”再来看他的《秋风破茅屋》。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然而,杜甫的诗,尽管有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仍然是鲜明的描述。他以风吹着小屋开始,然后写下了小屋“洒在河边的郊区”
》、《悬林顶》、《沉塘坳》;从孩子偷草到诗人的无奈;从夜晚的到来,到雨夜中一家人的尴尬,如此延伸,最后发出“穷人的大避难所”的感觉。诗的脉络很清晰,描写的对象也呈现的很完整。诗人的抒情性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画面的描绘来体现的,这与李白充满大气、咳出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特征是不同的。
二、征服现实与关注现实——杜丽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且肆无忌惮地对不尽人意的现象投以轻蔑的目光。这种为现实所困,却又不愿接受现实,反过来又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是后人抵御黑暗势力和庸俗风气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可能是李白的独特之处,与杜甫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关注、关心和反映祖国和人民命运的现实主义精神相悖。”程先生指出了创新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子
白也对现实不满。虽然他已经被现实“关”住了,但他不愿意接受现实,反过来又想征服现实。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诗人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是现实的。他只能在精神上采取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流浪山水乃至醉生梦死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这是李白的诗在这方面有如此多主题的重要原因。他自称是:“总谈酒与景,勇与名。”(“礼物”
南平太守的际遇)他一生热爱山川,时常达成梦想:“我曾努力学道,却常常在梦中游仙山。”(《下山途中回石门故居》)“我回想起昨天还在梦里,双手在清池里。我觉得枕席不是蓝山,侧身向西望去挡住秦关。”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是《梦里登天目山》,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比较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没有那么细致)。诗中先写天目山的气势,为各种壮阔险峻境界的出现做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适应得很快。你看他飘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倒影中来到屯溪河,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朓的木屐,在潺潺的水声和猿猴的啼叫声中登上青云梯(李白诗中猿猴啼叫,诗人爬到半山腰时,眼前出现一轮海阳,耳边听到的是山鸡的鸣叫。来到山上,他在一条深山路中,眼前是一朵绚烂的山花。诗人不知所措,靠在石头上休息。突然,各种神仙和异物相继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境变得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天坑发泄”的天堂。身着彩虹的“云王”将长风赶成一匹马,猛虎击鼓驱赶,神仙列队,在日月、金台、银台的倒影中光彩夺目。正当他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突然醒了,幻境完全消失了。他只感觉到了冷枕的存在。他不禁感叹道:“人类的欢乐总是如此,自古以来一切都像流水一样。”梦里的仙境是没有的,只有“但让我,在我的绿坡上,养一只白鹿,当我需要你的时候,骑向你,伟大的山”,去那个风景找到正确的地方。
生命的意义。然而,你能摆脱山河中现实的“牢笼”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于是发出了“安能俯首帖耳,谁也不会吃亏”的悲叹。
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是宣扬“万水千山万水向东流”
带有负面含义的想法。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那么古往今来的其他一切(包括名利)呢?但如死于东方的流水,毫无怜惜。诗人越是把幻境描述得非常愉快,就越是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坠落时,巨大的落差所产生的强大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认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刻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
杜甫的创作始终着眼于社会现实。他关心国家大事,同情人民。无论是他叙述故事,还是抒发情怀,大多都是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为国家担忧,是事件造成的。他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时代气息。通过杜甫的一首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衰落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正如蒲启龙所说,“少陵的诗是一个人的气质,但三朝(玄宗、肃宗、代宗)的事也有关系。”杜甫的诗有史诗的美誉不是偶然的。
杜甫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的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描写来完成的,这与李白超越现实进而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的。许二安说:“我从天才那里得到了李太白,从地球那里得到了杜子美。”(论唐诗)这就是区别。我们试着读一读他的《车店》,这是一首描写边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的诗。诗从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的喧嚣,行人匆匆离去,亲人痛哭告别。
惨烈的场面,然后通过对话,揭示了战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家庭毁灭和死亡的深深悲痛和痛苦。诗人的感情很强烈,他深切关注人们的生活。但个人的抒情不是放纵,而是通过场景的描写流露出来的。诗人的悲剧和悲悯情怀高度集中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中,并且从未离开过这个形象。诗人的感情在意象中不断回荡、碰撞,我认为这是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李白的创作具有主观性的特点,诗人在大自然中驰骋,大气磅礴,波涛汹涌,感情喷涌而出,呈现出一种豪放的气势。在这种主观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达到了主客合一的自由状态,不分物我。此时诗人的精神得到了解放,呈现出“逍遥自在,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形成了李白诗歌奔放飘逸的风格?
第三,实现生命自由与理想政治——杜丽创作中理想追求的差异。
李白和杜甫都有崇高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想“套用严观的话,寻求帝王的技巧,争取他们的智慧。他愿意协助他,使阿特拉斯地区得到解决,海贤县得到明确。”(《戴寿山答孟少府传文》)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至君尧舜,而后使风俗纯。”(《赠魏作成二十二韵》)“致汝,尧舜。”
男性等。按照早期的路思路,死了。”(《深秋裴道周手书送苏洵侍奉皇族》)“死乃千古之星,何以拒腐?”(《唉》)但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在实现理想政治的方式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上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甚高。他经常用大鹏来比喻。”大鹏一日风起,直摇万里。"(《李尚·雍》)他不屑于走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做官之路,却想突飞猛进地当上宰相,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后,就不活在成功之中了。"当我尽我所能向主报告,然后我将与对方躺在一起。有研究者认为这种思想现象是李白“入世”与“出世”矛盾的反映。其实李白在政治理想之上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追求自由理想。”入世”或“出世”,被李白视为实现自我和自由的途径。”“入世”肯定了自我价值,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了“自我”的束缚,实现了自由自在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追求自由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追求自由与他是一致的,这是李白的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种独特性,还是不屑于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敬仰。卢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人物经常出现在李白的诗中。这些人物不仅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负,对他人的坚贞不屈,表现出贪名逐利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特别向往的。
李白和杜甫对待政治失败的态度截然不同。杜甫的为官之路非常艰难。他三次科举失败,把目光投向了皇帝。他因献上三品大礼傅而获得了一个小官,但他始终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杜甫从政失败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更加执着,对社会现实更加关注,眼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他写了大量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的诗歌,困难使他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在政治上失败后,转而追求自由的生活,以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诗人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旅行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感情,净化自己的灵魂,强化自然之美和仙境之美,与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寻求对现实的精神征服。虽然他的诗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如杜甫深刻,但李白诗歌的精神影响是远远超出时代的。有些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一特点,而是用抬高李白诗歌社会内容的方式来争取李白与杜甫的平等。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超越杨度和李伟的藩篱。“杨度抑李”论者正是从这一方面进行论证的。《屠维桢文集》说
或者说杜婉菁是真的,李婉菁是空的,但是右边是真的,左边是空的,所以说杜丽是好是坏。赵次公的《杜甫草堂集》竟然说:“白之诗在风流草木之中,神仙之虚无不能补悟!”反倒是王琦眼光好:“一则忧国,二则自适其乐,物是人非;为什么不比较效果和一样,而认为是好是坏。”(李太白文集后记)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深受庄子思想影响的诗人。龚自珍曰:“庄骚真二,不可合,以之为心,始自告白。”屈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崇尚自然无为,追求超越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是矛盾的,但李白却融合得很好。庄子强调道家的事物观:“用道家的观点,事物不高贵;看东西,又贵又尴尬。”在此基础上,庄子认为,在与道合一的境界里,古往今来的人都是英年早逝,没有什么雍容华贵。他认为这样的自由状态只有通过“遗忘”才能达到。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说的“恶不如待哉”。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以追溯到庄子的思想。试着读一读他的《进出太阳之旅》:东方的日出仿佛来自地面。
过了漫长的一天,我又进入了西海,六龙住在哪里?它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没完没了的,人也不生气,就可以和它缠绵很久?
青草不感谢它在春风的荣耀,树木也不抱怨秋天的落叶。谁挥舞着马刺,带动四大财富?万物有起有落,这是自然的。
Xi他!Xi他!你迷失在放荡的浪涛中了吗?
庐阳是什么德行,在现场打架?
与道和天相反,有许多矫枉过正。
我会包括一大块,我是贵族,有相同的题材。
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显示了李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我觉得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有限的哲学思考。现代西方哲学家大多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和一种境界,即对生活的现实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种心灵只有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诗人:“我将大量的小品收录,我将高贵,同题”。在这种状态下,个人与宇宙、人与天合而为一,他们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再被任何外在的东西所限制,在这种体验中根本没有外在的东西。
而则不同,李是奔放的,而杜是沉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