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术语
3α过程:在核聚变反应中,三个氦核聚合成一个碳核。
三千秒差距旋臂:以53千米/秒的速度远离银河系中心的中性氢云。
埃:长度单位,1埃=1e-10米,通常用于测量光的波长。
矮新星:产生类似新星爆发的周期性现象的天体,可能是由双星系统中的一颗白矮星引起的。
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有机分子。
暗物质:理论上用来填补质量缺陷的假想物质。
暗线光谱:参见吸收光谱。
暗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等不发光物质组成的星云。
奥尔特云:位于太阳系外层的云团,被认为是彗星的诞生地。
巴莫尔谱线系统:一组氢原子的谱线,位于可见光和近紫外线区域。
白矮星:白矮星是核心坍缩后死亡的恒星,大小与地球相似。
百万秒差距(Mpc):一百万秒差距。
半长轴:椭圆长轴的一半。
棒状螺旋星系:一个螺旋星系,有明显的棒状旋臂。
膨胀宇宙:早期膨胀阶段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美丽的珍珠:在日全食时从月球起伏的表面射出的阳光。
本影:在阴影中,光线被完全遮挡的区域。
变星:亮度周期性变化的星。
标准时间:等于中部时区经度上的当地平均时间。
旧石器时代的土壤:由破碎的岩石碎片组成的土壤。
波长:两个相邻峰或谷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最大波长:一个完整的辐射体发出的能量最大的光谱的波长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波迪定律:在对太阳系中的行星(包括小行星)的轨道和其他参数进行一些计算后,它会
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
不规则星系:外形不规则的巨大气体云,其中包含大量的星群I和星群II恒星,但没有旋臂。
长周期变星:光变周期为100至400天的变星。
超导体:对于某些物体,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值会降到零,在这种状态下。
尘埃尾:由尘埃等不带电物质组成的尾巴。
赤道装置:可以在赤经和赤经方向移动的装置。
赤纬:天球中使用的坐标,类似于地球上的纬度。
臭氧层:地球大气层的一层,位于地表以上15-30km,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
春分点:天球上太阳从南半球移动到北半球并穿过天球赤道的点。此时大约是3点。
磁层:行星的磁场。
低于大气压:从行星内部逸出的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
次极小值:食双星光变曲线中较浅的食。
副镜:反射望远镜中的一面镜子,它将光发射到一个观察点。
大潮:发生在满月或新月时的巨大潮汐波。
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是由一颗小行星和地球碰撞形成的。
大气窗口:电磁波谱中能穿过地球大气层的部分,包括无线电、红外和光学波段。
大统一理论:将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为一个作用的理论。
条纹:木星大气中的一条云。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
灯塔理论:脉冲星是自传体中子星的理论。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子午圈,局部天球:一个南北方向的大圆,过天顶,天低。
水平装置: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的望远镜系统。
地震波:一种可以穿越地球的机械波,通常发生在地震时。
第二组恒星:重元素较少的恒星,年龄较大,多分布在银核和银韵中。
第一组恒星:重元素较多的恒星,相对年轻,多分布在银盘上。
射电星系:发出强烈无线电信号的星系。
电磁辐射:在空间传播的电磁场。例如光、无线电波
电荷耦合器件(CCD):半导体光电成像设备。非常适合天文观测。
电子:带有单位负电荷的小粒子。
电子伏特:能量单位,等于1电子电荷单位乘以1伏特。
至日:天球上太阳离地球最近的一点。那大约是65438+每年的2月22日,当北半球
移动星系核:发出强烈辐射的星系。
多普勒效应:被测物体运动引起的谱线波长的变化。
多普勒展宽:气体中原子运动引起的谱线增宽。
发电机效应:地球磁场是由熔化的地核产生的理论。
发射线:光谱中由原子辐射的光子产生的亮线。
发射星云:由恒星的紫外线辐射激发并发光的气体云。
发射光谱:包含发射谱线的光谱。
反射式望远镜:使用镜子将光线聚焦在焦点上成像的望远镜系统。
反射星云:通过反射星光而发光的星际尘埃云。
范艾伦区:被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离子形成的辐射区。
非宇宙红移:不是由宇宙膨胀效应引起的红移。
光谱视差:一种分析恒星谱线以确定它们之间距离的方法。
分裂双星:可以通过其子星初速度的变化来判断的恒星。
分裂假说: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来的。
分子云:含有大量分子的稠密星际气体云。
封闭宇宙:认为有足够的物质阻止宇宙膨胀的宇宙模型。
辐射点:流星雨发生时,流星的轨迹会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会汇聚在一点上,称为辐射。
辐射条纹(月球表面):当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会产生许多从撞击坑向外辐射的白色条纹。
辐射压力:物体表面吸收光子时,会受到一个压力。太阳系中漂浮的物体会受到影响
伽利略卫星:伽利略发现的四颗最大的木星卫星。
高斯:磁感应强度的单位。
各向同性:宇宙在所有方向都相同的宇宙学假设。
* * *吸积假说:月球和地球一起形成的理论。
* * *振动:两个周期性运动相互同步的现象。
光变曲线: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常用于分析变星和食双星。
光度:一颗恒星在一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
光度计:用来测量天体辐射强度的仪器。
光谱类型:哈勃系统中恒星的类型。这个系统在恒星光谱中取一些特征谱线和波段,还有这个
光球层:太阳的可见表面。
光学双星:两颗看起来很近,但实际距离可能很远的恒星。
哈勃常数:宇宙学的基本参数,用来衡量宇宙的大小和年龄。
哈勃定律:星系的后退速度与其距离成线性关系。
氦闪:巨星中氦的聚合。
寒武纪:5-6亿年前的地质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开始大量出现。
核合成:在恒星内部和超新星爆发时发生的重元素的合成。
希罗多德:一种统计图,其中大量恒星以其光度和表面温度作为水平和垂直坐标绘制。
黑洞:由大质量恒星坍缩而成的特殊天体,具有很强的引力场。
黑体辐射:一种假设的理想辐射体,其辐射光谱只与温度有关。
黑矮星:冷却后的白矮星。
恒星密度函数:用于描述空间中不同类型恒星丰度的函数。
星形模型:描述星形中各层状态的一组参数。
恒星年: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经过一颗恒星所需的时间。
恒星日:由恒星位置决定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视差:判断恒常距离的一种方法。
横向速度:恒星在垂直于视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红外辐射:波长介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波。
红外辐射:波长介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波。
红移:当光源远离观察者时,它发出的光波波长会变长。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移。
蝴蝶图:用来标示太阳黑子分布的图表,形状类似蝴蝶。
化学进化:原始地球上复杂分子形成的化学过程。
黄道: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
黄道:以黄道为中心的天球周围的区域。从地球上看
分辨率:望远镜分辨被观察物体细节的能力,由物镜的直径决定。
金牛座T星:被大量气体和尘埃包围的年轻恒星。
金属:在天文学中,所有比氦重的元素都被称为金属。
近日点: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
巨大分子云:质量非常大的气体云,通常是恒星诞生的地方。
超巨星:高光度恒星,表面温度低,非常巨大(10-100倍太阳直径)。
距离模数:视星等与绝对星等之差,用于测量天体的距离。
同心度:望远镜聚光能力的一种度量。
绝对零度:最低温度(-273.15摄氏度)。任何粒子在这个温度下的动能都是零。
绝对热星等:对应于恒星各波段辐射能量之和的绝对星等。
绝对视星等(MV):将一个天体放置在65,438+00秒差距的距离上获得的视星等。
同质性:宇宙学中的一种假设,认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同质的。
开尔文温标:从绝对零度开始计算的温标。
开普勒运动:遵循开普勒定律的运动。
考古天文学:主要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古代文化。
科尔黑洞: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解,用于描述旋转黑洞。
滤光器:对光波有选择性透射的装置。
脉冲星:短周期射电源,可能是旋转的中子星。
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环境合成氨基酸和其他有机物的实验。
纹理:太阳表面冷热气体的对流。
Parsec (pc):根据日地距离观测一颗恒星得到的视差为一秒时,该恒星对应的距离。
月球或行星上分隔白天和黑夜的大圆。
亮线光谱:包含发射线的光谱。(参见:发射线)
木星条纹:木星上平行于赤道的黄白色条带,目前认为是由木星大气中上升的气体产生的。
视觉双星:在望远镜中可以分辨两颗子星的双星系统。
牛顿:力的单位。
偶然流星:不属于任何流星群的单颗流星。
帕申线系:一组位于红外波段的氢原子光谱。
碰撞增宽:粒子碰撞引起的谱线增宽现象。
颜色指数:恒星颜色的数值量度。
平方反比定律:作用强度按距离的平方衰减的定律,如重力。
平太阳日:太阳两次通过子午线的平均时间间隔。
扁平宇宙:基于扁平时空的宇宙模型。
谱线轮廓:光强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千秒差距(KPC):一千秒差距,3260光年。
钱德拉塞卡极限:1.4倍太阳质量,白矮星的质量极限。
氢离子区:存在于高温恒星周围的电离氢区。
秋分点:太阳从北到南穿过天球赤道的点。
小球:陨石中的球形玻璃状物体,由硅酸盐溶解形成。
球粒陨石:含有球粒和挥发物的陨石。
球差:与物体高度无关,但与入瞳孔径的立方成正比的像差。
球状星团:在几十光年的球体中,包含了几万到几十万颗恒星。
日全食:日全食——从地球上看,月亮完全挡住了太阳明亮的表面。
日环食:太阳光球出现在月亮周围的一个环中的一种食。
日冕:太阳较暗的外层大气。它由稀薄的高温离子气体组成。
冕洞:在X射线波段观察到的太阳表面的黑暗区域。
儒略历:公元前46年编制的日历。
塞曼效应:当一个原子处于磁场中时,它的谱线会分裂成非常复杂的成分。这种效应被称为
三轴椭球体:有三个不等轴的几何实心球。
沙罗时期:巴比伦人发现日食有223个月亮的周期,正好等于18年。
闪光:太阳表面的剧烈爆炸。
光电干涉仪:指将两个或多个射电望远镜的信号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大功率的望远镜。
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一种减小射电望远镜之间距离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射电源的细节。
发光:月食发生时,太阳边缘刚从月亮后面露出来的时候。
石陨铁:主要成分为铁和石的陨石。
岩石陨石:主要成分是石头的陨石。
食双星:双星系统中的两个成员可以互相隐藏。
史瓦西半径:黑洞周围视界的半径。
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黑洞的边界,边界外的观察者看不到事件。
视差:由于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观察目标位置的变化。
视星等(mv):人眼看到的天体亮度。
视觉相位,大气宁静度:是大气宁静度的度量,与大气湍流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
视速度:运动天体接近或离开地球的速度。
受激原子:原子核外的电子跃迁到高能态的原子。
疏散星团:由10到10000颗恒星组成的相对松散的集合体。
结合能:从原子中分离电子所需的能量。
双胞胎悖论:当一个双胞胎兄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时,他会比另一个更年轻。
双星:相互靠近并围绕同一个质心旋转的两颗恒星。
水洞:射电观测中,波长在21 cm氢线和18 cm羟基线之间的电磁波谱。有了这个乐队
速度:物体速度和方向的量度。
速度分散法:一种通过测量星系中的速度分布来确定星系质量的方法。
岁差:地球自转方向的缓慢变化。
太阳常数:从大气层外测量的太阳总辐射。
太阳风:从日冕中逸出的高能粒子流,吹遍整个太阳系。
太阳星云理论:太阳系的行星和太阳都形成于同一个星云的理论。
碳氮氧循环:恒星中的核反应。
碳爆:巨星内部的碳聚合反应可能是某些超新星爆炸的原因。
特洛伊小行星:在其轨道上位于木星前方或后方60度拉格朗日点的小行星。
天球上与天顶相对的点。
纳米:10e-9米。
星云:宇宙中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云。
天顶:天球上位于观测者头顶正上方的点——与重力方向相反(见天空底部)
天顶角:天顶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之间的球面角。
天球:一个假想的大半径球体,所有天体都位于其上。用于校准天体的位置。
天球赤道:一条假想的线,是地球赤道和天球的交点。
天文单位: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E8km..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但种子数不同的原子。
脱离速度:物体从恒星表面脱离所需的最小速度。
椭圆星系:没有悬臂,外面形成椭圆的星系。
魏德曼花纹:铁陨石中由于镍铁合金的存在而形成的区域花纹。
未压缩密度:没有重力压缩的行星质量。
温度:衡量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随机运动速率的物理量。
稳态理论:认为宇宙不再进化的理论。
非球粒陨石:不含球粒陨石或挥发物的石质陨石。
Sifo星系:一个异常星系,通常亮度非常高,星系核心亮度波动很小。
吸积:固体颗粒聚集成更大的颗粒。
吸积盘:在致密天体周围形成的气体圆盘。
吸收光谱:有吸收线的光谱。
吸收线:光谱中由原子或分子吸收光子引起的暗线。
夏季至日:天球上太阳离地球最远的一点。也就是每年的6月22日左右,这个时候,北半部。
相对论喷流模型:解释类星体超光速喷流现象的模型。
相对年龄:通过其他特征判断的地理年龄。比如从相对年龄上,我们可以判断那是上个月在月球上。
图像增强器:一种用于望远镜上的电子仪器,用来提高恒星图像的亮度。
消光:由介质引起的光线减弱。
消色差透镜:由多个透镜组成的光学装置,可以消除色差。
小行星:一种小天体,大量存在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托卡马克BL天体:类似类星体的奇异天体。
斜长石:一种常见于月球高地的矿石,由几种硅酸盐组成。
新星:恒星光度的突然增加,可能是由双星系统中的一颗白矮星爆炸引起的。
星等:标记天体亮度的标准。星等越大,恒星越暗。
星际红化:星际介质散射蓝光引起的恒星图像变红的现象。
星际介质:星际空间中存在的气体和尘埃。
星际吸收线:由于星际气体的吸收而在恒星光谱中产生的暗线。
星际吸收线:由于星际气体的吸收而在恒星光谱中产生的暗线。
星座:类似于用来标记一组星星的星座的符号。
星协:不聚簇但运动趋势相同的一组恒星。
星座:用来标记一组星星的名字。通常使用神话人物。
行星状星云(Planetary Nebula):由中央高温天体的辐射激发的气体外壳,看起来像行星。
玄武岩:由岩浆形成的火山岩。
旋臂:由明亮的恒星、明亮的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螺旋星系,从星系中心延伸到星系边缘。
压力增宽:恒星大气压力导致的谱线增宽。
遮挡:一个天体覆盖另一个天体的现象。
液态金属氢:氢在高压下的状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一般原理:地球上的物理定律可以适用于宇宙任何角落的假设。
音叉图:星系的一种分类方法——将星系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银晕:银晕的低密度外层。
引力波: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能的传播模式。
引力红移:光子离开引力场导致的波长增加。
隐藏区:银河系周围的那些区域,由于河内的尘埃阻挡,其他星系无法看到。
宇宙射线:闯入地球大气层的高速粒子。
宇宙学:研究宇宙的规律、起源和进化的学科。
原恒星:正在坍缩形成恒星的气体云。
原始大气:地球上最早的大气,由最初是太阳星云的物质组成。
原始黑洞:宇宙大爆炸早期形成的小黑洞。
日珥:太阳表面的剧烈爆炸。
远日点: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点。
月海:月球表面的低地。
质量-光度关系:对于一般恒星,质量越大,光度越大。
月食:当月亮进入地球的阴影时发生的现象。
跃迁:电子从一个能级到另一个能级的运动。
陨石:落到地面但没有在大气中燃尽的流星。
晕:螺旋星系外层的球形区域。
周期性新星:每隔几年爆发一次的恒星。
脏雪球理论:公认的彗星结构理论。
造父变星:光变周期为1-60天的变星,其光变周期与光度有确定的关系。
折射望远镜:通过透镜折射光线成像的望远镜系统。
哲伦云:靠近银河系的不规则星系,在南方天空可见。
针状体:位于太阳色球层上的针状抛射体。
振荡宇宙模型:认为宇宙会在大爆炸和大挤压之间来回振荡的宇宙模型。
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关闭点:恒星在赫罗图上从主序到红巨星的转折点。
质子:氢原子核,带单位正电荷的原子核。
致密星:坍缩形成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
中子:不带电的原子核,质量接近质子。
中子星:几乎全部由中子组成的高密度天体。
重力加速度:由重力引起的加速度,通常用来描述恒星表面重力的大小。
周光图:表明造父变星周期-光度关系的图表。
主动光学:由计算机控制的光学系统,可以通过随时调整系统参数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主序:英雄图上从左上到右下的带状区域,集中了90%的星星。
传递钟:一种能使望远镜指向某一恒星的装置。
紫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稍短,比X射线稍长的电磁波。
自持恒星形成:一种可以用来解释旋臂存在的机制,通过它正在形成的恒星可以
自适应光学:可以部分消除大气扰动的望远镜成像系统。
自行:天球上天体位置的变化。
褐矮星:质量不足以引发核反应的低光度恒星。